-
舌侧矫治器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舌侧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侧加力1.50 N以及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侧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侧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侧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侧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侧切牙颊侧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侧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侧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侧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技术细节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修复最具优势的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技术水平不一,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质量控制不足。本文就如何保证体外预开窗TEVAR的可控性进行探讨,结合本中心经验对如何选择适应证、选定开窗位置、制作开窗、安装预置导丝、导丝解缠绕、精确定位窗孔、输送和释放桥接支架等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CMO辅助下对LVEF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CTO病变行PCI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在ECMO辅助下接受PCI的术前LVEF≤35%的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LVEF变化情况,出院后随访全因死亡发生情况和LVEF的变化。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年龄(59.4±11.8)岁,其中男性14例。PCI前超声心动图测得患者的LVEF为(29.00±4.08)%。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17例患者共存在29处CTO病变,其中左主干CTO病变1例,前降支CTO病变7例,回旋支CTO病变11例,右冠状动脉CTO病变10例。全部患者PCI术前成功预置ECMO,对25处CTO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24处成功开通并置入支架。每例患者至少开通1处CTO病变,置入(4.6±1.3)枚支架。术后,8例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20 g/L,1例发生了ECMO术区动脉穿刺部位出血。患者术后2.5(2.0,5.5)d复查超声心动图,LVEF为(38.73±7.01)%,显著高于术前水平( P<0.001)。无院内死亡发生。出院后随访360(120,394)d,随访期间死亡3例(3/17)。出院后155(100,308)d复查超声心动图,LVEF值提升至(41.80±7.32)%,显著高于术前水平( P<0.001)。 结论:初步证明ECMO辅助下对低LVEF值冠心病患者CTO病变行PCI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47.4±11.5)岁(范围22~69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但均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3.4)d(范围4~17 d)。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及数字化建模,以3D打印制作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设计截骨导板和"栅栏"螺钉预置导板;术中按截骨导板行胫骨外髁截骨,复位后以"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辅助置钉固定骨折。术后依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5.8)个月(范围6~2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14.1±1.2)周(范围12~17周)。术后1年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7.4±1.6)分(范围13~19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39/41);HSS评分为(87.3±5.6)分(范围68~95分),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8%(40/41);膝关节活动度126.8°±3.8°。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使用定制化截骨导板截骨更精准,损伤更小,使用"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可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的处理经验(附7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青春期后就诊的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27.7(12~65)岁;病程平均33.4(1~240)个月。既往手术次数平均2.5(1~9)次;尿道异位开口32例,其中开口于阴茎体部22例,阴囊部8例,会阴部2例。尿道狭窄合并阴茎弯曲17例,尿道皮肤瘘11例,尿道憩室9例,尿道结石11例,尿道感染25例。已有膀胱造瘘10例;61例尚能自行排尿,但排尿困难,尿线变细;71例平均最大尿流率4.7(0~11.2)ml/s。33例行一期尿道重建手术,其中11例行阴茎或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2例行尿道憩室壁瓣尿道成形术,12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8例行狭窄段尿道劈开成形术。33例行二期手术,一期行狭窄段劈开,阴茎背侧皮肤腹侧转移或口腔黏膜预置尿道板,对于其中16例阴茎下弯>30°的患者,同期行阴茎伸直;二期23例行埋藏皮条法(Denis Brown)尿道成形术,6例行尿道板纵切卷管法(Snodgrass法)尿道成形术,4例行尿道板镶嵌口腔黏膜(Snodgraft法)尿道成形术。5例二期预置口腔黏膜,三期行Denis Brown法尿道成形术。阴茎弯曲采用阴茎腹侧瘢痕切除松解,必要时结合阴茎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予以纠正。结果:平均随访30.5(4~59)个月。术后61例排尿通畅,平均最大尿流率22.7(15.8~37.2)ml/s。10例出现狭窄复发(一期手术者6例,二期手术者4例),7例出现尿瘘(均为二期手术者)。狭窄复发患者中5例行狭窄尿道劈开术,4例行皮瓣扩大成形术,1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术后尿瘘患者行瘘修补手术,5例行1次瘘修补术治愈,1例行2次瘘修补术治愈,1例尿瘘未做处理。术后2例仍有阴茎弯曲。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处理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残留阴茎下弯>30°,阴茎皮肤缺乏的患者,采用分期矫正弯曲,重建尿道板;二期或三期行Denis Brown法或Snodgrass法尿道成形术,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钉治疗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收治的13例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5~14岁,平均9.9岁。病变位置在T 9 3例、T 10 2例、T 11 5例、T 12 1例、L 1 2例。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术后CT评估置钉的准确性。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术后及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后凸矫正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脊柱侧、后凸Cobb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3例患儿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5枚,置钉准确率为95.3%。手术时间(216.9±28.3) min;出血量(478.5±132.6) mL。术前侧凸Cobb角为(57.1±12.7)°,术后为(12.7±4.7)°,矫正率为(78.4±5.9)%,末次随访时为(14.2±7.0)°;术前后凸Cobb角为(46.2±8.4)°,术后为(13.2±4.4)°,矫正率为(72.6±7.0)%,末次随访为(14.0±3.4)°。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3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侧、后凸角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单发性完全分节型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过程中,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可提高螺钉置入的精准性,改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对比格犬肺外周预置弹簧圈定位及移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对比格犬肺外周预置弹簧圈定位及移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18—20日,全身麻醉下使用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对2只成年雄性比格犬肺外周置入金属肺部弹簧圈,定位标记模拟病灶,使用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内置的导航系统规划路径。经培训的操作者操作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导航定位并取出弹簧圈,评价导航成功率、取样成功率、弹簧圈靶点位置、导航时间、取样时间、手术时间;并记录操作过程对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和操作过程比格犬生命体征,操作完成后复查胸部CT了解是否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只比格犬共成功置入12枚弹簧圈。所有模拟病灶均成功规划路径,导航成功率为12/12,导航时间(43.9±19.8)s。导航系统测量的操作柔性内镜臂前端距目标靶点距离为(6.93±2.15)mm。模拟病灶位置分布于6~8级支气管。取样成功率为12/12。取样时间为(42.4±11.3)s。置入弹簧圈后无气胸和纵隔气肿。操作全程比格犬生命体征稳定,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结论: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取出比格犬肺外周预置的弹簧圈操作简便,过程顺利,安全性好。提示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在肺外周病灶的取材和诊断上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体化低辐射剂量胸部增强CT成像的模体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动预置技术(Auto-prescription)和全视野器官剂量调制(ODM full)技术相结合对胸部增强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探究个体化低辐射剂量胸部增强CT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模体研究:分别采用4种扫描模式(A组,120 kVp+ Smart-mA;B组,120 kVp + Smart-mA+ODM full;C组,Auto-prescription + Smart-mA;D组,Auto-prescription + Smart-mA + ODM full)对PH-75模体(TR-I和TR-J)进行扫描,每组均重建后置40 % ~ 80 % ASIR-V (间隔20%)图像,记为A 1-3 ~D 1-3,评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获取最佳成像模式。临床研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临床已确诊肺内病变(肿块或实性结节)患者35例,且3个月内需进行2次胸部CT增强,第一次增强CT参数同模体研究中A 1组,记为A 患者;第二次增强CT检查采用模体研究中D 2组参数,记为D 患者。比较2组图像信噪比、对比信噪比、主观评分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模体研究:D组辐射剂量最低;对于2种尺寸模体,将A 1作为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时,噪声值(SD):B 1、C 1、D 2组图像SD与A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 1组SD高于A 1,余各组SD低于A 1( F=10.77、122.50, P<0.05);对比噪声比(CNR):B 1组图像CNR与A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CNR均高于A 1( F=136.20、30.21, P<0.05);主观评分:A 2、C 2、D 2组图像主观评分与A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均低于A 1( H=52.89、43.95, P<0.05)。临床研究:D 患者组kVp情况为80 kVp,22例;100 kVp,13例。 D患者组图像信噪比(SNR)和CNR均高于A 患者组( t=12.48、12.32, P<0.05)。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的评分一致性较好( kappa=0.75, P<0.05)。两组图像的评分中位数均为(4,4)分( P>0.05)。 结论:在胸部CT增强成像中应用自动预置技术结合ODM full技术,能够在满足图像质量和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体化低剂量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les手术中预置腹膜前补片预防造口旁疝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评估术中不同的干预方式下直肠癌腹会阴切除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及相应手术风险及预后。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Miles术的患者共56例,经过医患双方的术前谈话共同抉择,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无预置补片,n=32)和试验组(预置补片,n=24)。试验组在腹直肌鞘膜下放置人工补片,对照组常规行乙状结肠造口术。随访≥6个月观察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和手术近远期相关风险。结果:经过5年的随访(部分病例死亡或联系脱失),试验组术后总体造口旁疝发生率为41.70%低于对照组的71.90%(P=0.045),H2型造口旁疝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的43.75%(P=0.026),试验组造口旁疝术后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8个月,明显晚于对照组的10个月(P<0.001)。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的造口感染、皮下积液、造口狭窄、造口脱垂、肠梗阻、肠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但长期随访观察发现预置补片组发生急症嵌顿造口旁疝(H2型)的风险增大。结论:预防性放置补片可显著降低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率,延缓造口旁疝的出现时间,且未增加近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远期风险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应用Typodont系统对比滑动法和双钥匙曲法关闭拔牙间隙的牙列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式Typodont 结合扫描仪,观察关闭间隙时使用滑动法和双钥匙曲法牙列的三维变化,并探索在同一加力方式下,加载不同力值对牙列的影响.方法 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的标准Typodont上颌模型上黏接托槽,滑动组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关闭拔牙间隙,分为平弓组和摇椅组;双钥匙组采用双钥匙曲法关闭间隙,分为前倾组和后倾组.设置 250 g和 300 g两种加载力值.重叠初始和实验后数字模型,分析牙冠标志点三维位移变化.结果 ①矢状向上,平弓组在 250 g力值下与摇椅组U1、前倾组U1、后倾组U3、U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g力值下与摇椅组U7、后倾组U1~U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值增加,各实验组的前牙后退量无明显增加;后牙前移量均相应增加,除摇椅组U6、后倾组U7 外(P<0.05),其他后牙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冠唇(颊)舌倾度上,平弓组前牙区冠舌倾程度大于摇椅组,力值增加两组冠舌倾程度均增加.两力值下,所有实验组仅前倾组前牙表现冠唇倾,后倾组前牙在 250 g力值时接近整体后退.加载 250 g时仅摇椅组后牙区冠舌倾,其他 3 组后牙均冠颊倾.300 g时滑动组的U5、U6 牙冠舌倾,U7 牙冠颊倾,双钥匙组后牙均冠颊倾.③垂直向上,平弓组在 250 g力值时除U7 牙压入外前后牙都伸长,300 g力值时后牙伸长量明显增加(U6、U7:P<0.05).摇椅组在 250 g力值时前后牙少量压入,300 g时前牙表现伸长而后牙压入减少.前倾组可明显压低前牙,少量伸长后牙,力值增加前牙压低量减少,后牙伸长量明显增加(P<0.05).后倾组可明显压低后牙,少量伸长前牙,力值增加前后牙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预置摇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滑动法前牙冠舌倾程度、后牙前移及伸长量.双钥匙曲法预置后倾弯可获得较强的后牙支抗,预置前倾弯可获得较强的前牙支抗,前、后倾可差异性地压低前、后牙,并利于内收过程中前牙冠舌倾的控制.②使用较大的力值并未见前牙内收量增加,但对后牙支抗及前牙转矩的控制有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