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为了实时监测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以便及时预警和应对设备异常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运行,提出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方法 以某医院2022年8月起因故障停用的10台心电图监护仪为研究对象,使用数据恢复设备连接到心电图监护仪的内部存储器,恢复和提取器械因故停用点的前1 min的全部特征数据,具体包括:信号质量和设备状态.利用多元状态估计技术构建医疗器械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通过对比各参数的贡献率,确定引发设备异常的关键参数.基于这些关键参数构建自编码器预警模型,将异常状态参数输入模型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参数误差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偏差.当误差平均值偏离基准值超过60%时,触发预警机制.结果 经过实验,该方法可以在3 s内准确检测出198个异常样本,证实了该预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异常样本.同时,为进一步分析该医疗器械设备的具体故障原因,运用3种方法分别对设备各个故障原因进行识别与定位,以贡献率为衡量标准,并与实际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贡献率与实际贡献率数值较为接近,可以全面预测引起医疗器械设备异常情况.结论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的预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先导性,为实时监测和预警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疫)”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探讨信息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高发心理危机的原因,并倡导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成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常态化心理教育,并依托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平台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易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以期将端口前移,更好地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问世的生物制剂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专家论坛《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在分析近期发表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和系统性综述的临床研究数据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治疗CRSwNP的适应证、用法、疗效评价、安全性和治疗花费情况。论著《蜗神经动作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了蜗神经动作电位(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论著《鼻瓣区静态参数在鼻腔空间三维模型中的研究》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面部CT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鼻腔空间三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其重要参数,以期为鼻阀功能不良的定量诊断提供依据。论著《MEN2A/MEN2B家系RET胚系突变携带者“分级预警制”与甲状腺预防切除术的研究(附7例报道)》指出,对于有MEN2A/MEN2B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应用“分级预警制”的综合判断,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把握合理时机,可开展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论著《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单中心20年回顾性研究》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发现ATC患者中,初诊无喉返神经受累症状、白细胞正常、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好,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继续教育园地《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围绕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NMM)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SNMM,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将高校学生心理"大数据"与心理专家库数据结合,利用数据挖掘算法提取特征属性,从稳定的算法模型中得出预警结果。此方法构建的心理预警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动态,而且能预测其心理行为趋势,弥补传统预警方式的滞后性及准确率低的不足。心理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心理预警制度提供运行保障,两者结合形成的心理预警机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全世界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在2015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颁发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临床诊治指南2020版。在2020版指南中,明确强调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病的背景复杂,尤其子痫前期-子痫存在多因素-多机制-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发病性质。不仅孕妇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程度和表现形式复杂,子痫前期的首发症状也存在多样性。于此基础上,本指南在强调各种风险因素识别同时,提出应重视妊娠期的临床预警信息,强化产前检查,提高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能力,并在降压和预防抽搐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注意各种诱发病因的诊治。本指南旨在为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并扩展临床多方面诊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造成创伤患者后期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炎症反应、免疫功能障碍、凝血纤溶异常以及多器官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效应参与了严重创伤后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预警、准确诊断、及时恰当的器官支持和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创伤后MODS患者的不良预后。组织全国专家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和评价,综合相关循证医学及临床试验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着重从创伤后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预警、诊断、治疗、康复措施等方面编写本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加深对创伤致MODS的认知和规范临床救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高危患者预警管理及评估机制,提高DVT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吉林省肿瘤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DVT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多为60岁以上(66.2%),多为晚期患者,肿瘤类型以肺癌较多,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 P<0.05);24.9%的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76.7%的患者接受化疗,65.9%的患者行PICC置管;并发部位以下肢股静脉血栓比例最高(39.3%),其次为腘静脉血栓(24.9%)和上肢静脉血栓(1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60岁者的1.310倍,具有血栓病史者发生DVT的风险是无血栓史患者的1.599倍,长期卧床者发生风险是非长期卧床者的1.489倍,晚期患者发生风险是中早期患者的2.788倍,腺癌患者发生风险较其他病理类型患者高,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以及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未接受过上述治疗方法的1.489、2.557和1.591倍。 结论:根据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分期、化疗用药及诊疗措施等对高危患者给予适当的预防性用药,可降低肿瘤患者DVT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微生态:结直肠癌早期预警、预后预测标志物及防治的新靶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菌作为肠道微生态最主要的构成成分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宿主的表观遗传修饰、各种代谢和黏膜乃至全身免疫功能,对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尽管某些肠菌参与结直肠癌进程的详细机制尚未明了,但其作为结直肠癌早期预警、预后预测的可能标志物及治疗和预防的潜在靶点,为结直肠癌防治带来新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