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颅内积气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颅内积气(ICA)的改善作用,探讨与可能影响双侧总ICA(TICA)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手术治疗的4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的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方法植入双侧颅内电极,其中6例患者行局部麻醉,40例行全身麻醉,电极植入完成行头颅CT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后处理图像计算ICA体积,分析不同侧别ICA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与可能影响TICA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46例患者的DBS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92根电极,术后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手术时长分别为(153.33±42.74)min、(89.75±2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 P<0.001)。46例患者中,26例(56.5%)未发生ICA;20例(43.5%)发生ICA,TICA体积[ M( Q1, Q3)]为0.38 (0.13,2.10) cm 3,其中TICA体积<1 cm 3的患者12例、1~5 cm 3 5例、>5~10 cm 3 1例、>10 cm 3 2例。发生ICA患者的颅内左、右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15 (0.01,1.29) cm 3、0.05(0,1.67) cm 3;首选手术侧、后选手术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05(0,0.36) cm 3、0.11(0,1.86) cm 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是否微电极记录,ICA的发生率分别为52.2%(12/23)、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73)。发生ICA患者的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长与TICA体积均无相关性(均 P>0.05);病程与TICA体积呈负相关关系( P=0.027)。 结论:PD患者DBS术中应用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可改善术中ICA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发生ICA患者的TICA体积可能与其病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颅内积气对电极位置的影响规律。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8例。患者均于术后早期(24 h内)和晚期(1个月)行头颅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图像的融合分析,计算颅内积气的体积、电极偏差(电极实际位置与计划靶点间的偏差值);并于前、后连合(AC-PC)下4 mm的轴位层面上计算术后早期与晚期的坐标差[ X代表AC-PC旁开距离(外侧为正,内侧为负); Y代表AC-PC方向(前方为正,后方为负)],评估术后1个月内因颅内积气的吸收导致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并分析颅内积气与坐标差间的相关性。 结果:78例患者术后早期整体颅内积气体积[ M( Q1, Q3)]为1.08(0.22,3.02)cm 3,其中左、右侧分别为0.24(0.00,0.94)cm 3、0.48(0.06,1.62)cm 3;至术后晚期所有患者的颅内积气均完全吸收。术后早期左、右侧的电极偏差分别为(1.40±0.61)mm、(1.08±0.52)mm,术后晚期分别为(1.30±0.55)mm、(1.19±0.57)mm;术后早期与晚期同侧别比较,电极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早期与晚期比较,电极位置的偏移量,左侧:Δ X=(0.41±0.52)mm,Δ Y=1.00(0.70,1.50)mm;右侧:Δ X=(0.43±0.50)mm,Δ Y=1.00(0.70,1.30)mm。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颅内积气与左侧 X轴向( r=0.17, P=0.039)和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24, P=0.003)均相关;右侧颅内积气与右侧 X轴向电极偏移量( r=0.10, P=0.388)无关,但与 Y轴向电极偏移量( r=0.44, P<0.001)相关。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的颅内积气可能对电极位置产生影响,随着颅内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的回位,电极位置会向前和向外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纵隔气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增加所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相对少见,而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继发纵隔气肿则非常罕见。肺泡破裂后到达肺门的气体可沿不同的路径形成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的气肿,甚至形成颅内硬膜外积气。纵隔气肿的诊断主要依靠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纠正DKA后,纵隔气肿一般在5~10 d自行吸收,预后良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DKA患者出现Kussmaul呼吸后,肺泡内压力增大、肺泡内外压力差增大、肺泡壁蛋白质被分解,这些因素促使肺泡破裂形成纵隔气肿;经过快速补液、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后,纵隔气肿自行吸收,根据排他性诊断,可明确DKA继发纵隔气肿。通过对该病例临床资料的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纵隔气肿与DKA之间的内在的认识,避免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为正确的诊治提供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常规监测治疗的594例颅内肿瘤开颅术后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术后第1天进行谵妄评估,以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并收集术后谵妄评估前的相关临床资料和出院时的转归资料;根据术后12 h内的头颅CT诊断双侧额部积气,以是否存在双侧额部积气将患者分为双侧额部积气组和无双侧额部积气组。进行术后谵妄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根据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应用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 ∶1匹配,分析双侧额部积气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594例患者中,91例(15.3%)术后发生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额部积气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94, 95% CI: 1.03~3.67, P=0.041)。594例患者中,有190例(32.0%)患者发生双侧额部积气。应用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出163对患者。与无双侧额部积气组比较,双侧额部积气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11.7% (19/163)、24.5%(40/163), P=0.003]、术后住院天数延长[ M( Q1, Q3)分别为9 (8, 12)d、11 (8, 14)d, P=0.016]。 结论:术后谵妄在颅内肿瘤开颅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不良转归相关。双侧额部积气可能是术后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1月收治的1例新生儿阴沟肠杆菌性脑膜炎合并弥漫性气脑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中文以"新生儿、脑膜炎、气脑或颅内积气"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英文以"(neonate OR newborn) AND (meningitis) AND (pneumocephalus)"为检索式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结果:患儿,男,6日龄,因"发热伴吃奶差1 d"入院。患儿系足月剖宫产娩出,生后5日龄出现发热伴吃奶差,6日龄入院时哭声尖直,前囟张力高,血C-反应蛋白85.13 mg/L,脑脊液白细胞数77 485×10 6/L,多核为主,给予抗感染、呼吸支持,但患儿病情持续恶化,7日龄出现频繁抽搐,前囟膨隆,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双侧大脑半球脑水肿、脑疝、颅内积气。9日龄血和脑脊液培养回报阴沟肠杆菌,13日龄头围增大至37 cm,无自主活动,复查头颅CT示弥漫性颅内积气,家长放弃治疗后患儿死亡。经文献检索发现中文病例报道1篇,英文9篇,加上本例共纳入11例患儿。胎龄范围32~39周,足月儿6例。5例患儿入院时年龄<7 d。最主要的首发症状为吃奶量减少或拒乳、体温异常,均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头围增大、脑疝或多器官功能衰竭,CT平扫均有弥漫性颅内积气。10例患儿死亡,仅1例存活,随访至9月龄,存在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0例患儿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5例为柯氏柠檬酸肠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1例奇异变形杆菌。 结论:因细菌感染导致的颅内积气在新生儿期罕见,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临床医生需早期识别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曲霉菌感染致急性脑梗死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72岁女性,因"头痛伴反应差1 d,呕吐1次"入本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前1 d突发头痛,伴意识状态差,不能行走,伴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抽搐、发热。入院时体温36.5℃,血压187/97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嗜睡,表情淡漠,GCS评分12分,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2.5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直径4.0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双侧巴氏征阴性。既往曾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右眼视力变差,1个月前右眼视力丧失,曾在外院诊断为右侧视神经炎性假瘤,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手术史及免疫缺陷病史。入院头颅CT提示右侧视神经孔占位性病灶,视神经脑膜瘤可能(图1)。头颅MR提示:①右侧基底节区、中脑、脑桥、双侧小脑半球多发斑点状/斑片状新鲜脑梗塞灶;②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多发斑点状/斑片状脑梗塞灶或缺血变性灶;③右侧眶尖条片状异常信号灶,性质待定(图2)。经神经内科会诊后考虑急性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治疗,神经内科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对症处理。患者入院后反复出现发热,发热原因未明,入院第2天经家属同意后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入院第3天,患者病情加重,神志转昏迷,复查头颅提示:①鞍上池、环池、天幕缘见片状稍高密度,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左侧小脑半球见斑片状低密度灶,范围大致如前,考虑脑梗塞,脑干片状低密度灶密度更低,请结合临床;②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同前;③右侧眶尖部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6 mm×9 mm,性质待定,同前片,建议MR平扫+增强检查协诊(图3)。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系统扩张,转神经外科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全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未见脑动脉瘤及畸形改变(图4)。术后转入ICU监护治疗,转入ICU后脱水降颅内压、抗感染、脑保护、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患者术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复查头颅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增多,双脑室积血、积气,脑干、左侧小脑半球见斑片状低密度灶。入院第4天,脑脊液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报告为烟曲霉感染,脑脊液及血液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金域)结果分别为6.19/1.42,阳性。综合病史、CT及MR结果,临床诊断为脑烟曲霉感染,改用伏立康唑注射液积极抗真菌治疗,白蛋白联合激素脱水减轻脑水肿、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等综合措施。患者体温热峰下降,但持续深昏迷,神经反应差,入院第7天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9岁。42例患者中包括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鳞癌)15例(14例T4bN0M0,1例T4bN1M0)、嗅神经母细胞瘤27例(均为Kadish C期)。前颅底切除后采用大腿阔筋膜和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第1天行头颅CT平扫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内积气和脑水肿,同时行鼻窦增强MR检查判定肿瘤切除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总体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52 min。术后增强MR明确显示:36例(85.7%)肿瘤全切;2例(4.8%)因侵犯眶内容物且患者强烈要求保留眼球行次全切;1例(2.4%)患者因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而终止手术;1例(2.4%)患者术后MR显示肿瘤残留再次手术切除;2例(4.8%)患者可疑眼眶内侧残留。术后随访2~52个月,平均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失访2例。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5%、76.9%、64.5%;鼻腔鼻窦鳞癌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86.2%、57.4%;嗅神经母细胞瘤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9%、75.3%、67.8%。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残留( P=0.001)和复发( 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发耳源性颅内积气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自发耳源性颅内积气病例。患者男,56岁,因“头痛1周”入院,根据患者纯音测听、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诊断为自发耳源性颅内积气。于全麻下行单纯乳突切除术及颅骨修补术,术中可见乙状窦后方多处骨质缺损,与后颅窝相通,多层材料予以修补。术后第1天,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年复查颞骨CT,颅内积气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积气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积气(ICA)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电极植入精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292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局部麻醉95例,全身麻醉197例;以双侧丘脑底核(STN)为靶点植入电极193例,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99例。通过术后融合CT图像测量分析术后2 h、1周的电极束移位、电极头端偏移情况并计算ICA体积;根据ICA体积分为<10 cm 3,10~25 cm 3,>25 cm 3三个亚组,分析三个亚组在术后2 h、1周(分别为188、71、33例),STN靶点(分别为123、48、22例)及GPi靶点(分别为65、23、11例)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随访12个月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不同靶点程控电压及预后的组间差异。 结果:29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ICA体积为(7.3±0.6)cm 3,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男性与女性、GPi与STN靶点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12, P<0.001)。电极束移位特征模型显示,电极束在术后2 h向后弯曲,术后1周恢复笔直状态。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第一侧与第二侧在 X、 Y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同侧在 X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在 Y轴偏移距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92例患者的电极植入精度为(0.75±0.35)mm,术后2 h、1周,三个亚组及其在STN靶点,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其中,ICA>25 cm 3亚组中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增加幅度值(术后2 h与术后1周的差值)较STN靶点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6±0.21)mm对比(0.28±0.18)mm, t=2.56, P=0.016]。29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临床随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59.3±17.9)%,术后STN靶点程控电压为(2.42±0.40)V,GPi靶点程控电压为(3.88±0.56)V。三个亚组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STN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GPi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17.64, P<0.001)。程控过程72例患者产生头晕、异动等不良反应,其中ICA>25 cm 3亚组占比最高(44.4%,32/72),经过程控调整电压参数等治疗后,症状均改善。 结论:ICA会引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PD后电极束变形和电极头端移位,影响电极植入精度。当ICA体积>25 cm 3,选择GPi靶点的电极植入精度较难恢复,虽可使PD患者获得运动症状的改善,但程控所需的电压较高,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