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颅多普勒超声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状况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90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正常体检者 60 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血流参数相关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颅内动脉灌注的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 观察组PSV、EDV、MV分别为(62.60±7.96)cm/s、(27.38±4.29)cm/s、(41.08±6.14)cm/s,均低于对照组(88.54±7.35)cm/s、(35.07±4.74)cm/s、(67.84±6.5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和PI分别为(0.63±0.13)%和(0.78±0.12)%,均高于对照组(0.52±0.11)%和(0.6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颅内动脉血流呈现低流速,血管阻力增大,为临床诊断脑卒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参数及衍生参数与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aSAH术后行ICP监测及TCD检查患者,收集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血流速度(FVs)、舒张期血流速度(FVd),计算平均血流速度(FVm)、搏动指数(PI),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ICP,然后采用基于FVd公式计算得到无创颅内压(nICP)、无创脑灌注压(nCPP).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TCD参数及衍生参数与ICP和CPP的相关性,根据TCD结果分为血流速度正常组、轻度TCD诊断的血管痉挛(TCD-VS)组和中重度TCD-VS组,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Bland-Altman法评估nICP和ICP以及nCPP和CPP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确定nICP检测ICP>22 mmHg以及nCPP检测CPP<60 mmHg的能力.结果 纳入95例aSAH术后患者共201例次TCD参数、衍生参数和对应的ICP.nICP与ICP显著正相关(r=0.240,P<0.001),FVd、FVm 与 ICP 显著负相关(r 分别为-0.154、-0.142,P<0.05).PI与CPP显著负相关(r=-0.161,P<0.05),nCPP、脑血流指数(CBFi)与CPP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95、0.73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血流速度正常组和轻度TCD-VS组中,nICP与ICP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38、0.539,P<0.05),中重度TCD-VS组nICP与ICP无相关性(P>0.05).当出现任何程度的TCD-VS时,FVs、FVd、FVm、PI、CBFi与ICP均无相关性(P>0.05).无论是否诊断为TCD-VS,三组nCPP与CPP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659、0.828、0.781,P<0.001),CBFi 与 CPP 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 分别为 0.709、0.856、0.795,P<0.001).在Bland-Altman图分析中,ICP和nICP在总体人群中的平均差异为(-2.35±9.22)mmHg,CPP和nCPP在总体人群中 的平均差异为(2.38±9.23)mmHg.nICP的AUC为70.1%(95%CI60.0%~80.3%,P<0.001),预测 ICP>22 mmHg 的截断值为 21.5 mmHg,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6%、53.9%.在TCD血流速度正常组中,nICP的AUC为71.4%(95%CI 59.5%~83.2%,P<0.01),预测ICP>22 mmHg的截断值为23.5mmHg,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6%、55.0%.nCPP 的 AUC 为 92.8%(95%CI 86.1%~99.6%,P<0.001),预测 CPP<60 mmHg的截断值为65.6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83.3%.在TCD血流速度正常组中,nCPP 的 AUC 为 90.0%(95%CI 82.1%~97.9%,P<0.01),预测 CPP<60 mmHg 的截断值为58.5 mmHg,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2%、80.0%.结论 TCD监测可用于评估aSAH患者的ICP,但在中重度TCD-VS时的价值有限.TCD联合MAP监测可用于评估aSAH患者的脑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神经鞘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视神经鞘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8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视神经鞘超声检查,将脑血管造影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方式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的疾病诊断效能,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大脑动脉狭窄检出率,另对比健康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声征象.结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视神经鞘超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方式各项诊断效能分别为95.24%、92.11%、93.75%、93.02%和94.59%,明显高于单一诊断方式,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视神经鞘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前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椎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为95.83%,明显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鞘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完全闭塞)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为93.75%,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收缩期血流速度为(59.96±7.45)cm/s,平均血流速度为(38.54±3.12)cm/s,舒张期血流速度为(24.48±4.27)cm/s,明显低于正常人(136.18±14.32)cm/s、(85.21±5.68)cm/s和(60.72±3.96)cm/s,视神经鞘直径为(5.12±0.58)mm,颅内压为(22.72±3.45)mmHg,高于正常人(4.32±0.44)mm和(10.32±1.15)mmHg,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视神经鞘超声可准确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也可检出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可通过超声参数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脑灌注压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监测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PI)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脑灌注压(CPP)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因颅脑损伤入住外科监护室并行脑室内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患者55例,术后72 h时记录ICP和MAP,采用超声法动态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期血流速度(EDV),计算有创CPP及PI。PI与CPP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I诊断低CPP的准确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PI与CPP呈负相关( r=-0.655, P<0.01),PI诊断低CPP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863(0.761~0.965),阈值为0.97,灵敏度92.3%,特异度66.7%。 结论:超声测定PI诊断颅脑损伤患者低CPP的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多根颅外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干预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病变,也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其会造成血管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改变,继发引起脑神经及脑组织代谢异常;同时长期脑灌注不足将会诱发认知障碍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主要有药物保守及血管内介入两种治疗方式,但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胜劣汰仍存在较大争议。本资料报道1例颅内外多发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病例的临床、影像、治疗策略及预后,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估中型颅脑创伤(mTBI)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mTBI患者的临床资料。88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0.3±1.1)分(9~12分),每8小时重新评估1次,GCS下降≥2分或病情发展需立即处置定义为神经功能恶化。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TCD监测颅内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88例患者中,40例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另48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GCS、CT分级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舒张期血流速度(FVd)、收缩期血流速度(FVs)、平均流速(FVm)]可能为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Vd( OR=0.873,95% CI:0.816~0.921, P<0.001)、FVs( OR=1.061,95% CI:1.026~1.104, P=0.001)及PI( OR=80.700,95% CI:1.600~716.200, P<0.001)为影响mTBI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可见诊断效能最高的是PI(AUC=0.869),其次为FVd(AUC=0.827);最佳截断值为PI>1.22,FVd<35.8 cm/s。 结论:初步推断作为无创、可重复、床旁监测手段,TCD监测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预警中型mTBI患者发生的神经功能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诊疗与预后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诸多学者认为,AVM受病灶形态、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影响,其中血流动力学是其关键因素。目前证实,血管壁切应力、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因素均会对AVM的发展、症状产生及预后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AVM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目前血流动力学的评估手段及AVM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兴安盟人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静脉溶栓)、醒脑静组(71例,静脉溶栓+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缺损评分(NIHSS)、日常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脑损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醒脑静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0.83)ng/L比(6.85±1.02)ng/L,(43.61±5.14)ng/L比(60.31±7.04)ng/L,(35.93±4.25)ng/L比(20.93±3.11)ng/L, t=17.94、16.14、15.37,均 P < 0.001];醒脑静组治疗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36±5.28)cm/s比(41.15±5.12)cm/s,(61.27±7.02)cm/s比(50.19±6.08)cm/s,(44.92±5.63)cm/s 比(37.26±4.93)cm/s, t=9.40、10.05、8.62,均 P < 0.001];治疗后,醒脑静组NIHSS、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0.36±1.52)分比(14.62±2.05)分,(76.19±8.08)分比(65.28±7.14分, t=14.06、8.52,均 P < 0.001];治疗后醒脑静组血清丙二醛水平高于对照组[(6.35±1.02)μmol/L比(10.05±1.63)μ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114.31±13.69)U/L比(92.25±10.16)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21、10.90,均 P < 0.001);醒脑静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星形胶质源性蛋白均低于对照组[(24.01±3.24)IU/L比(30.31±4.02)IU/L,(0.73±0.17)ng/L比(1.13±0.22)ng/L, t=10.28、12.12,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采用静脉溶栓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减轻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利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烟雾病相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31岁。因无明显诱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2 d,无眼红、眼痛、头痛和头晕等不适,于2020年2月5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2 d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行溶栓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遂于我院就诊寻求进一步治疗。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指数/20 cm,左眼矫正视力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右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左眼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眼底动脉血管纤细,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可见大量棉绒斑,黄斑呈樱桃红(图1A)。眼底自身荧光检查,右眼视网膜动脉充盈迟缓(图1B,1C)。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内层反射信号增强(图1D)。眼部彩色超声检查,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粗糙(图1E),右侧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图1F)。左眼眼部各项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42.2 μmol/L,其余全身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患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请神经外科会诊,会诊意见为:烟雾病。遂最终诊断:(1)烟雾病;(2)右眼CRAO;(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右侧颈内动脉全程管腔纤细;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纤细,右侧大脑中动脉C2-C3段管腔中-重度狭窄(图2A~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右侧颈内动脉末端烟雾血管形成及瘤样扩张(图2E),大脑中动脉处烟雾血管形成及瘤样扩张(图2F)。鉴于患者颅内血管情况尚可,暂无手术指征,遂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对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对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右美托咪定禁忌及耐受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常规综合治疗,均持续泵入舒芬太尼镇痛。EGDS组给予以右美托咪定为基础的连续72 h镇静,输注速度0.2~0.7 μg·kg -1·min -1;按需镇静组仅在患者出现躁动而影响治疗时静脉推注0.5~1.0 mg/kg丙泊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镇静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病情严重程度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 2)、脑动脉血氧含量(CaO 2)、脑氧摄取率(CERO 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 2)〕的差异。 结果:① 108例患者中,因脑出血行二次手术或脑疝剔除3例,最终共105例完成研究过程,其中EGDS组54例,按需镇静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GCS评分、机械通气比例、手术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Lac、CERO 2和a-vDO 2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而SjvO 2和CaO 2逐渐升高;以EGDS组起效更快,Lac、SjvO 2、CERO 2和a-vDO 2均于镇静24 h即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Lac(mmol/L):1.81±0.31比2.19±0.12,SjvO 2:0.714±0.125比0.683±0.132,CaO 2(mL/L):201.21±15.25比179.65±14.07,CERO 2:(27.87±3.66)%比(33.00±2.58)%,a-vDO 2(mL/L):44.32±5.68比48.57±8.22,均 P<0.05〕。③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HR、MAP和ICP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PP、BIS和GC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以EGDS组起效更快,镇静24 h时HR以及镇静48 h时MAP、CPP、BIS和GCS评分均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指标和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HR(次/min):70.69±7.80比79.85±9.77,MAP(mmHg,1 mmHg=0.133 kPa):84.23±8.76比89.97±9.48,ICP(mmHg):14.23±8.76比15.97±9.48,BIS:60.56±24.58比56.86±33.44,GCS评分(分):8.06±3.63比7.86±2.98,均 P<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于镇静72 h时较镇静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按需镇静相比,EGDS能降低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改善昏迷程度,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