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Tcm-MIBI SPECT/CT显像对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增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拟探讨99Tc m-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效能及其相关因素,以及MIBI断层融合显像的增益价值.方法 入组标准:①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6月间临床怀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②在本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③在术前2周内行99Tcm-MIBI SPECT/CT甲状旁腺显像.由2位核医学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MIBI平面及断层图像,分析记录病变特点及同机CT显示的骨质改变.结果 符合筛选条件并最终入组的患者共100例,共切除165个病灶,包括甲旁亢病灶112枚.MIBI平面显像与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甲旁亢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07%、87.03%、53.10%、91.36%和55.29%和85.71%、87.03%、72.74%、93.20%和74.60%.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患者的血清PTH(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血清ALP(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MIBI断层融合显像显示出96个真阳性病灶中,其中76个病灶在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7个病灶伴囊性改变,3个病灶伴钙化.另外,MIBI断层融合显像发现了8枚异位甲状旁腺腺瘤.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的甲旁亢病灶的长径、PPD(垂直直径的乘积)均大于显像阴性组;MIBI平面显像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颅骨皮质变薄及颅骨增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水平与颅骨CT值、颅骨皮质变薄、颅骨增厚及有无骨质吸收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MIBI显像对甲旁亢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提高了传统平面显像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有助于对甲旁亢病灶提供准确定位.同机CT显示的骨骼特点为甲旁亢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醚醚酮与钛网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聚醚醚酮(PEEK)与钛网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应用的修补材料分为PEEK组(17例)和钛网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经济学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有效性(塑形满意度)和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EK组患者的年龄小于钛网组[(32.1±3.8)岁对比(40.7±2.2)岁, P=0.044]。PEEK组的总住院时间长于钛网组[(25.1±2.9)d对比(16.4±1.1)d, P=0.002]。PEEK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钛网组[(212 085±19 635)元对比(76 514±5 937)元, P=0.001]。PEEK组患者的塑形满意比例高于钛网组(16/17对比28/41, P=0.036)。两组间并发症发生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7对比5/41, P=0.964)。两组间术后第1天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颅骨修补术应用PEEK患者的经济学指标不及应用钛网的患者,而有效性好于后者,可作为颅骨修补术中选择的材料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技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结合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采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肌肉分层法、乙状窦后及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观察颅底重建的效果以及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均获得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神经鞘瘤12例,副神经节瘤3例,软骨肉瘤1例。术后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头颅CT均显示双骨瓣固定良好,未见任何程度的扭转或者松动,乳突的形态学特征恢复,颅骨缺损较少。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4±3.5)个月(27~37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现颅骨骨瓣变形或移位的情况,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以及肌肉分层复位缝合技术操作简单,可在保证显露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性,减少骨性缺损,并且有利于软组织重建;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肌肌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肌皮瓣时远端自背阔肌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肌,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肌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且术后辅以放、化疗,其总体生存率与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本文报道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收治的1例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诊断后颅窝占位,脑膜瘤的可能大,行"左侧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以放、化疗;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存状态较好,且肿瘤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9例行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均≥6个月。观察术后PTH的发生时间,分析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为开放性脑损伤、有无脑疝、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Fisher分级、有无脑室积血、中线偏移程度、去骨瓣减压术的侧别、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持续时间、有无骨窗疝及硬膜下积液发生部位对PTH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T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349例患者中共103例(29.5%)发生PTH,其中88.3%(91例)发生于术后0~3个月,1~2个月发生率最高,占46.6%(48例)。与246例非PTH组比较,103例PTH组患者入院时GCS更低、术前Fisher分级高,行双侧DC的比率高,术后出现骨窗疝,颅内感染,昏迷时间>30 d,对侧、双侧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时间>30 d( OR=3.640, 95% CI:1.956~6.772)、双侧硬膜下积液( OR=3.995,95% CI:1.612~9.901)及半球间硬膜下积液( OR=5.324,95% CI:2.310~12.271)是影响DC后PTH发生的危险因素(均 P<0.001)。 结论:DC术后1~2个月是发生PTH的高峰期;术后昏迷时间>30 d、双侧和半球间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有发生PTH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瓣在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治疗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侵袭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0~65岁,原始病变面积为5 cm×4 cm~15 cm×8 cm。术前根据颅骨CT三维重建结果预估颅骨切除范围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预制钛网。Ⅰ期行肿瘤扩大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7 cm~18 cm×11 cm,采用预成形钛网修补,并采用面积为10 cm×9 cm~20 cm×13 cm的背阔肌肌瓣覆盖钛网,将胸背动静脉与一侧颞浅动静脉吻合,对供区肌肉断端行拉拢缝合或缝扎处理,将背部皮肤重新覆盖回供区。Ⅰ期术后第10天进行Ⅱ期手术,取患者股前外侧薄中厚皮片覆盖背阔肌肌瓣。统计Ⅰ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观察Ⅰ期术后肌瓣及Ⅱ期术后皮片存活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头部外观、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患者平均Ⅰ期手术时长为12.1 h,且术中出血量不超过1 200 mL,Ⅰ期术后肌瓣和Ⅱ期术后皮片全部存活良好。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钛网外露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头顶部受区外观形态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加中厚皮覆盖修复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的创面,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该方法可在有效覆盖创面的同时,使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及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颅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骨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是否伴有脑组织高出骨窗平面1.5 cm将患儿分为脑膨出组(28例)和无膨出组(32例),比较2组患儿颅骨缺损时间、缺损面积等临床资料。应用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对患儿颅骨缺损进行修补,24例脑膨出组织中无神经纤维束分布的患儿同时行膨出组织切除术。所有患儿门诊随访3~10年,术后1年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2组患儿预后。结果:与无膨出组患儿比较,脑膨出组患儿颅骨去除时的年龄更小,颅骨缺损病程时间更长,癫痫发病率更高,缺损周围脑组织继发改变更多见,但颅骨缺损面积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儿术后均无出血及严重水肿,伤口无感染、脑脊液漏,均一期愈合。脑膨出组16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10例癫痫完全控制,余6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无膨出组8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6例癫痫完全控制,余2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术后1年无膨出组患儿GOS评分明显高于脑膨出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骨缺损发生年龄早、缺损时间较长的患儿易出现严重的缺损局部结构继发改变及偏高的癫痫发生率,治疗更加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颞肌分离方法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电刀分离皮瓣法与神经剥离子分离皮瓣法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SLD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和纳入2020年1月至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符合标准并拟行SLDC手术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颞肌分离方法不同分为电刀分离组20例和神经剥离子分离组20例。对比两组在SLDC手术中皮瓣分离所消耗的时间、术后手术侧颞肌水肿程度、颞肌萎缩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皮瓣分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1±12.33)min vs (29.92±12.69)min, t=1.799, 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颞肌水肿,电刀分离组患者术后颞肌水肿程度重于神经剥离子分离组[(18.82±5.23)cm 3 vs (10.71±3.69)cm 3, t=7.314,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颞肌萎缩,电刀分离组患者术后3个月颞肌萎缩程度重于神经剥离子分离组[(8.26±2.38)cm 3 vs (6.72±2.13)cm 3, t=2.314, P<0.05]。 结论:在SLDC手术中,电刀分离皮瓣法与神经剥离子分离皮瓣法在皮瓣分离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神经剥离子分离皮瓣法对颞肌损伤小,患者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婴儿先天性颅内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极为罕见,颅内发病者国内未检索到相关报道。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先天性颅内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患儿,以"母孕36周B超发现颅内占位病变,出生后头颅左侧额顶部存在肿物"就诊。行左侧额颞开颅,病变颅骨及硬脑膜内外肿瘤切除术。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凝血指标监测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