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在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在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梧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63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 n=32)和对照组(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 n=3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唤醒时间和Stewards评分达5分时间、麻醉药物总用量、血糖(BG)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的HR、SBP、DBP、MAP明显高于麻醉前(均 P<0.05),而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的HR、SBP、DBP、MAP与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离室时的HR、SBP、DBP、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唤醒时间、Stewards评分达5分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切皮时、气管拔管时、离室时的血清BG和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用于SPHT患者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改善手术的全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侧小切口行甲状旁腺切除术临床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颈侧小切口施行甲状旁腺探查、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2021年4月至11月行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切除术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49.32±13.79)岁,范围为28~86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超引导纳米碳注射定位肿大甲状旁腺。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采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颈侧小切口入路甲状旁腺切除术3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9例(包括双颈侧小切口切除2例,单侧甲状腺包块切除+肿大甲状旁腺切除术2例,巨大甲状旁腺腺瘤切除1例,单纯局部麻醉下切除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双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全切+前臂自体甲状旁腺移植12例(包括双侧甲状腺包块切除+双侧甲状旁腺全切+前臂自体甲状旁腺移植2例,局麻+颈丛神经阻滞下切除2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1例)。其中原发性甲旁亢和继发性甲旁亢的平均手术时间(54.74±27.71、74.14±31.7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11±5.05、14.43±10.94)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7±24.64、26.36±32.87)ml、平均术后甲状旁腺激素(11.59±16.46、26.65±56.38)pg/ml、平均住院时间(10.00±5.09、10.96±4.5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0%)。结论: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探查或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术式既可避免对甲状腺组织的刺激和损伤,也可同时完成甲状腺探查术和甲状旁腺探查术。可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充分评估后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烟雾病脑出血减压术后颞肌外颅骨修补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30岁。脑出血术后左侧肢体活动障碍5月余,于2021年11月3日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于2017年以“左侧脑室出血”行脑室外引流术,诊断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于2018年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 bypass),术后均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于2021年5月23日 01:00左右突发头痛、呕吐、左侧肢体无力,急诊头颅CT及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颞叶出血继发脑室出血,MMD,右侧颈内动脉C6段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分叉部动脉瘤。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大骨瓣减压术,术毕颞肌直接贴附脑表面,硬脑膜敞开未予缝合修补。患者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本次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头右侧额颞顶部约13 cm×10 cm颅骨缺损,骨窗稍塌陷,张力不高。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80分(轻度功能障碍)。于2021年11月5日局部麻醉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到达眼动脉后,眼动脉以远闭塞,自前颅底向颅内有烟雾状血管形成。(2)右侧颈外动脉造影: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分出颞浅动脉后延续为上颌动脉,发出颞深动脉,脑膜中动脉未显影,考虑上次减压手术时已破坏。①右侧颞浅动脉自颈外动脉主干发出后,绕行颧弓向上延续为较粗顶支,并向前发出较细额支,颞浅动脉顶支和额支各以1支主干上行,沿途发出多个细小分支后,均在骨窗缘附近向颅内发出丛状分支,分布于脑皮质,颞浅动脉顶支向颅内的代偿血管中,有1支远端分支经额叶后部区域到达纵裂,垂直向内供血。②右侧颞深动脉分为2支主干,主要分布于颞肌,并向骨窗区域发出代偿性血管,代偿供血分布区约占骨窗区4/5面积,造影剂浓集。(3)右侧椎动脉造影:大脑后动脉供血范围增大,经大脑后向右侧颞底及右侧顶叶皮质代偿性供血。(4)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及后交通动脉显影良好,后交通动脉以远闭塞,自前颅底向颅内有烟雾状血管形成。(5)左侧颈外动脉造影:颞浅动脉通过与大脑中动脉2支搭桥血管向颅内供血,供血范围侧位约前2/3面积,向右侧幕上无代偿性供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淋巴结压迫臂内侧皮神经致肘内侧疼痛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59岁,右利手,退休工人,因“发现右肘内侧近端肿块6年伴疼痛1年余”就诊。患者于6年前无意间触及右肘内侧皮下一肿物,无症状,未予诊治。自觉肿物缓慢增大。1年前开始出现肿物处胀痛伴局部皮肤麻木,2019年12月到我科就诊。患者主诉既往无右肘神经病变、创伤等病史,以及注射或手术干预等治疗史。查体:右肘皮温正常,肘内侧无红肿、无明显隆起,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1.5 cm的肿物,质软,边界较清晰,基底部活动可,叩击肿物处Tinel征阳性;肿物临近内上髁处皮肤麻木,压痛阳性,疼痛VAS评分为5分。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在肌力、主被动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异常。颈部体格检查正常。入院常规检查显示WBC、CRP及ESR等炎症指标无异常升高。右肘X线检查显示无异常;MR检查示:右肘部内侧脂肪轻度增厚,病变区周围无区分信号。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前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antebrachial nerve,MACN)卡压,遂于臂丛麻醉下行皮下肿物切除、神经探查术。纵向切开表层皮肤,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一根皮神经的深面并与皮神经和周围脂肪组织连接紧密。小心分离肿物与神经,同时对尺神经周围粘连处充分松解,完全切除肿物并送病理检查。为明确导致症状的责任神经的起源,探查肿块周围的神经分布(图1A)。根据探查结果以及相关的解剖研究 [1],确定受压神经为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MBCN)。探查后彻底止血,4-0缝线皮内缝合伤口。肿物大小约1.8 cm×1.5 cm×1.0 cm(图1B),外缘包裹脂肪组织。组织病理学提示良性淋巴结增生(图1C)。术后随访1年,患者疼痛完全缓解,肿物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和双侧颈浅丛阻滞。主要结局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价]。次要结局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医师操作满意度,入室稳定后(T 1)、阻滞后2 min(T 2)和切皮即刻(T 3)时心率和MAP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PACU停留时间,术后0、4、8、24 h静息和运动(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量表评分。 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 P<0.05),其中在自理能力及疼痛的维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期瑞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医师操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 1、T 2、T 3时的心率和MAP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0、4、8 h静息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方法之一。颈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可实时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颈动脉钳夹期是否需要分流。传统的神经阻滞根据解剖标志采用盲穿的方法,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实现穿刺位点的精准定位,改善麻醉效果的同时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围绕CEA的现状、麻醉方法尤其是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示指固有伸肌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33岁,因“全身多处刀砍伤”于2022年2月12日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骨科。当日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清创探查、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肌腱缝合术。患者于侧卧位缝合颈部、背部及腰部创口,再变换为仰卧位,探查双手伤口。先行右手外伤清创探查、骨折复位固定、肌腱缝合术。继续探查左手发现,左侧腕背皮肤横行破裂,除腕背侧第1、第3间隔室内肌腱未断裂,其他肌腱均断裂且近端回缩;示、中、环指近节背侧皮肤破裂,伸肌腱断裂(图1A)。在第4间隔室内探查到4条肌腱,分别对应2~5指。通常情况下,第4间隔室内有5条肌腱出入,包括指总伸肌腱4条和示指固有伸肌腱1条,其中示指的伸指肌腱有2条(即1条指总伸肌腱示指支和1条示指固有伸肌腱),并且2条伸指肌腱伴行;但是,该患者示指的伸指肌腱只有1条,考虑为示指固有伸肌腱先天缺如,即示指固有伸肌先天缺如。继续探查示指创口,见指背腱膜的近端有2条腱性组织呈平行走行,根据其走向及与中指伸指肌腱的关系排除其中一条为联合腱的可能;继续沿着腱性组织逆行探查,见1条横行断裂的肌肉,宽约1.5 cm,厚约0.4 cm,与至示指的伸肌腱(如未缺如)走行方向一致,在腕关节背侧处断裂为两部分,分别位于指总伸肌腱示指支肌腱的下方及两侧(图1B)。牵拉该肌肉时示指有明显的伸指动作,且示指背侧创口内尺侧的腱性组织紧张,可确定该条肌肉为示指固有伸指肌变异的指短伸肌(图1C)。该肌肉近端位于第4间隔室,未附着于腕骨,无法确定其确切的起源。术中成功修补该肌肉及所有断裂肌腱(图1D)。术后第3天示指可单独伸指。随访1年,术后腕关节及示指的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良好,示指主动伸指正常,恢复独立的伸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甲亢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1、4、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24 h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组患者T0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T1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同组T0时刻低( P均< 0.05);对照组T2、T3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同组T0时刻高( P均< 0.05);观察组T2、T3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与同组T0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 P均< 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均< 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4、12、24 h V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01)。2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 P均<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82%,3/34)低于对照组(29.41%,10/34,χ 2 = 4.66, P = 0.031)。 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亢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良好,可加快患者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应激反应程度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的麻醉管理: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胰腺癌患者行开腹纳米刀消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麻醉管理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开腹纳米刀消融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麻醉管理策略。主要指标包括消融期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次要指标包括消融期SBP、DBP最大升高和降低百分比,心率最大增快和减慢百分比,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术后24 h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31例患者年龄(59±10)岁,ASA分级Ⅱ级24例、Ⅲ级7例,最常见的术前合并症是高血压(38.7%),常出现的症状是腹痛(64.5%)和腹胀(35.5%),肿瘤多位于胰腺头颈部(80.4%)。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并在术中进行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其中3例患者辅助使用了胸椎旁神经阻滞,2例患者辅助使用了硬膜外麻醉。消融期77.4%的患者出现高血压,80.6%的患者出现低血压,58.1%的患者既出现了高血压也出现了低血压,51.6%的患者需要使用升压药,67.7%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压药;35.5%的患者出现了一过性心动过速;9.7%的患者出现了一过性心律失常。与麻醉前比较,消融期SBP最大升高百分比为10.1%(95%CI 2.4%~17.9%),DBP最大升高百分比为12.9%(95%CI 4.5%~21.4%),心率最大增快百分比为19.2%(95%CI 11.5%~27.0%);SBP最大降低百分比为-36.0%(95%CI -40.9%~-31.0%),DBP最大降低百分比为-32.1%(95%CI -37.1%~-27.1%),心率最大减慢百分比为-28.7%(95%CI -32.6%~-24.7%);患者麻醉时间为(305±69)min,手术时间为(266±69)min。患者术后均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安全返回病房。术后24 h静息VAS疼痛评分为(2.5±1.1)分,活动VAS疼痛评分为(4.2±1.8)分。术后住院时间(11±5)d,总住院时间(16±6)d。结论:胰腺癌纳米刀消融术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率高,可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消融期深肌松、心电同步模式及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布比卡因脂质体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臂丛上干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0至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不同神经阻滞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臂丛上干阻滞组(S组)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20例。局部麻醉用药均为1.33%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与0.5%盐酸左布比卡因等容积混合液;S组采用混合液5 ml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I组采用混合液15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行颈浅丛阻滞(混合液5 ml),随后实施标准化全身麻醉及标准化术后镇痛。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48 h静息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及神经阻滞后30 min 单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及术后12、24、36 h静息NRS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及镇痛满意度,阻滞后30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长、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S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静息NRS评分的非劣效界值设定为“1分”。 结果:S组1例患者因目标神经被锁骨下静脉阻挡,无法实施阻滞而排除,最终纳入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2.2±9.0)岁;I组男7例,女13例,年龄(55.0±5.1)岁。S组和I组术后48 h静息NRS评分分别为0(0,0)和0(0,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位数差值为0(95% CI:0~0)分,95% CI上限为0分,低于预先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分”(非劣效性 P<0.001)。S组和I组HDP发生率分别为5%(1/19)和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PACU期间及术后12、24、36 h静息NRS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及镇痛满意度、阻滞后30 min的SpO 2、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拔管后均未出现低氧血症、气道痉挛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I组有1例患者入PACU时出现呼吸急促症状,有3例患者因患肢长时间(>2 d)麻木无力而感不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阻滞操作、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布比卡因脂质体行改良臂丛上干阻滞能够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提供不劣于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长时间术后镇痛,同时HDP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