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 5、颈 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结论:颈后路臂丛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气管推移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超短波组于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4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准确测量各组患者颈椎侧位片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术前、术后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值。 结果:手术前4组患者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3天时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 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并且观察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亦较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明显减少( P<0.05);气管推移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与超短波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显著缓解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椎前软组织肿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颈椎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颈椎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颈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训练依从行为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观察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效果监测、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及康复训练依从行为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社会维度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颈椎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入对照组(53例),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者纳入改良组(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3、6个月椎体融合率,术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丢失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 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62.17±6.62)岁、(12.74±5.60)月、(107.25±1.18) min、(217.28±41.73) ml]与改良组[(62.72±6.72)岁、(12.76±5.81)月、(108.70±8.11) min、(216.80±45.06)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9、0.022、0.007、0.115,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12.79±1.12)、(12.86±1.16)分]均优于术前[(6.47±0.95)、(6.3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122、-38.182, P<0.05)。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60.27±9.10)%比(61.21±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3,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1.96±0.80)、(1.34±0.59)分]均优于术前[(5.89±1.25)、(5.9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9.207、460.792,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89±1.25)分比(5.92±1.14)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3.58±1.15)分比(3.68±1.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03、0.003, P>0.05)。术后1年VAS评分改良组(1.34±0.59)分优于对照组(1.9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400, P<0.05)。术后1年,对照组颈椎失稳发生率(20.75%)高于改良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9, P<0.05)。改良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86.00%、93.60%)优于对照组(55.85%、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97、6.732, 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改良组ROM平均丢失角度[(9.81±1.44)°、(10.36±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28.30%)高于改良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9, P<0.05)。术后对照组门轴断裂发生率(1.89%)与改良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 结论: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的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BAP1突变的CCRCC患者18例,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患者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3岁。16例原发肿瘤,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7例术后4~22个月发生远处转移,13例存活,3例于术后12、15和20个月死亡。1例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32个月肺转移。1例颈椎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22个月死亡。11例肿瘤含有典型的CCRCC区域。BAP1突变的CCRCC含多种组织学结构,主要为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部分病例间质见丰富的淋巴组织、坏死及沙砾体。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横纹肌样形态。肿瘤细胞胞质内及细胞间含有浅粉染、圆形嗜酸性小球。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3级9例,4级9例。PAX8(18/18)、碳酸酐酶9(CA9,16/18)、CD10(18/18)、波形蛋白(18/18)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TFE3在5例中出现表达,仅1例为强阳性。18例P504s均阳性。BAP1合并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 Lindau,VHL)突变的有12例,BAP1、VHL、PBRM1三者突变有2例,均未发现SETD2突变。结论:BAP1突变的CCRCC含有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的组织结构,嗜酸性胞质,高级别核仁及胶原小球,P504s阳性。实际工作中病理医师遇到含有这些形态的CCRCC时,应当想到存在BAP1突变的可能,及时进行分子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称、非对称减压与保守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突出椎间盘体积变化的中长期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EL)、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EOLP)或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52例,女性49例,年龄(54.7±11.8)岁(范围:25~86岁)。其中35例患者接受CMEL治疗,33例接受EOLP治疗,33例接受保守治疗。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计算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再突出率等,当吸收率或再突出率>5%时分别定义为发生了吸收或再突出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别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重比较的LSD- t检验。 结果:CMEL组、EOLP组及保守治疗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27.9±18.2)个月、(21.6±6.9)个月和(24.9±16.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1)CMEL组35例患者共存在96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78个吸收,占81.3%(78/96),吸收率为5.9%~90.9%;9个出现再突出,占9.4%(9/96),再突出率为5.9%~13.3%;(2)EOLP组33例患者共存在94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45个吸收,占47.9%(45/94),吸收率为5.0%~26.7%;20个出现再突出,占21.3%(20/94),再突出率为5.8%~28.3%;(3)保守治疗组33例患者共存在102个突出颈椎间盘,末次随访时5个吸收,占4.9%(5/102),吸收率为7.2%~14.3%;58个出现再突出,占56.9%(58/102),再突出率为5.4%~174.1%。CMEL组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EOLP组、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EOLP组吸收、再突出占比与保守治疗组均有差异( P值均<0.01)。临床症状方面,末次随访时CMEL组和EOLP组的JOA评分优良率、NDI均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 P值均<0.01),CMEL组和EOLP组间无差异( P值均>0.05)。 结论:CMEL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EOLP和保守治疗相比,CMEL术后突出椎间盘更易发生自然吸收,有利于提高神经减压效果,为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1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状态,VAS量表评估颈椎疼痛程度;利用三维绘制技术绘制椎间孔容积,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矩加载,做旋转、侧弯、后伸、前屈运动,测试C 4~7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及颈椎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0.0%(3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02)。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6.23, P<0.01),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17、9.13, P<0.01),椎间孔容积[(8.45±1.27)mm 3比(7.18±1.38)mm 3, t=4.79]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C 4~7颈椎前屈[(7.15±0.87)°比(5.64±0.78)°, t=9.14]、后伸[(8.53±0.73)°比(7.15±0.68)°, t=9.78]、侧弯[(6.57±0.71)°比(5.28±0.67)°, t=9.34]、旋转[(7.89±0.52)°比(6.54±0.48)°, t=13.49]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P<0.01);C 4~7椎间盘前屈[(1.41±0.09)kPa比(2.01±0.12)kPa, t=28.28]、后伸[(1.54±0.07)kPa比(2.01±0.08)kPa, t=31.26]、侧弯[(1.24±0.07)kPa比(1.89±0.13)kPa, t=31.13]、旋转[(1.23±0.06)kPa比(1.85±0.11)kPa, t=34.99]应力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可较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促进颈部生物力学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格列汀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西格列汀+照射组,每组5只。照射组和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接受7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者于照射后2 h开始灌胃西格列汀,给药剂量为10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30天取外周血进行血象测定,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后取骨髓细胞测定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数量及其活性氧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减少、下降( t=3.476~12.200,均 P<0.05);HSC和HPC的数量及百分比均明显减少、降低( t=3.174~5.287,均 P<0.05);HSC中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1980.6±309.3对3994.5±1119.0, t=3.904, P<0.05),骨髓细胞CFU-GM显著减少(66.2±5.3对30.8±3.9, t=13.240, P<0.05)。与照射组相比,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8.0±1.0)×10 6个对(11.0±0.4)×10 6个, t=4.593 , P<0.05]、白细胞数量[(3.0±0.2)×10 9个/L对(3.9±0.3)×10 9个/L, t=7.020 , P<0.05]均增多;HPC数量[(33 724.4±10 594.9)个对(101 637.6±17 240.5)个, t=5.951, P<0.05]及百分比[(5.6±1.0)%对(11.5±3.0)%, t=4.163, P<0.05]均上升,HSC中活性氧水平降低(3994.5±1119.0对2415.7±122.9, t=2.375, P<0.05),骨髓细胞CFU-GM增加(30.8±3.9对38.2±4.4, t=2.964, P<0.05)。 结论: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