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 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 0~C 2角、C 1~C 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 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 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 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 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 0~C 2角、C 1~C 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1.2(9.5,-4.8)°( P<0.01);HT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 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 P<0.01);CSVA分别为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 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 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 Ⅰ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 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C 2椎体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累及C 2椎体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及其参数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颈椎OPLL患者97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37~80(59.0±9.6)岁。根据骨化物是否累及C 2椎体将患者分为2组,OPLL累及C 2椎体36例为C 2阳性组,未累及C 2椎体 61例为C 2阴性组。在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 0~2及C 2~7颈椎前凸角(CL)、C 2倾斜角(C 2S)、胸廓入口角(TIA)、T 1倾斜角(T 1S)、颈倾角(NT)、枕颈倾斜角(OCI)、C 2~7矢状轴距离(SVA)等矢状面参数。观察项目:(1)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等临床一般资料;(2)比较2组患者骨化物累及的颈椎节段、椎管侵占率、OPLL分型以及影像学上有无脊髓高信号、骨化物是否触及K线的情况;(3)比较2组间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对2组内矢状面各影像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对OPLL累及C 2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 2阳性组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4.6±1.2)个、椎管侵占率52.42%±9.96%、NDI评分(21.08±7.65)分,均高于C 2阴性组的(3.1±0.9)个、45.87%±13.08%、(17.70±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OPLL分型上,C 2阳性组和C 2阴性组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组间骨化物触及K线率、脊髓高信号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颈椎矢状面各项影像学参数中,仅C 2阳性组C 2S(11.25°±5.84°)高于C 2阴性组(7.6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9, P=0.004)。2组内颈椎矢状面影像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C 2阳性组中,C 2S与C 0~2CL、C 2~7SVA呈正相关( r=0.52、0.80, P值均<0.05);C 2阴性组中,C 2S与C 0~2 CL、C 2~7SVA呈正相关,与C 2~7CL呈负相关( r=0.43、0.71、-0.39,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 2S增大[比值比( OR)=1.208,95%可信区间( CI)1.032~2.210, P=0.014]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 OR=3.026,95% CI 2.136~5.076, P=0.001)为OPLL累及C 2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结论:颈椎OPLL累及C 2者以累及节段更多和椎管侵占率更高为特点,在颈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上表现为更高的C 2S,且C 2S和骨化物累及颈椎节段数为OPLL累及C 2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融合器植入术后矢状位平衡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胸1倾斜角在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中的临床意义,讨论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3D打印融合器植入手术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共2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及3、6、12个月随访时的症状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测量矢状位径线:C0~C2角(C0~C2 angle)、C2~C7角(C2~C7 angle)、C2~C7矢状面垂直轴(SVA)、颈倾角(NT)、胸1倾斜角(T1S)、胸廓入射角(TIA),使用SPSS2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VAS(7.64±2.38比3.32±2.62, t=6.896, P<0.05)、mJOA(7.84±3.63比14.40±3.31, t=-7.954, P<0.05)、NDI(63.60±18.61比11.72±16.57, t=11.23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刻C0~C2角,术前与术后1~3 d C2~C7角、T1S、NT,术前与术后各时刻C2~C7 SVA、T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8、-1.596、-1.534、1.230、-1.613、-0.122, 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刻C0~C2角[(14.66±10.46)°比(10.55±8.07)°, t=2.974、2.407、2.642、3.198, P<0.05),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C2~C7角、T1S、NT[(17.35±14.92)°比(24.06±4.81)°,(18.07±6.26)°比(24.13±4.36)°,(54.93±11.90)°比(50.36±10.10)°, t=-3.253、-3.121、-2.180,-5.047、-4.937、-5.715,3.023、3.110、2.89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ΔC2~C7角与ΔT1S之间明显相关( r=0.498, P<0.05);ΔT1S与ΔVAS、ΔNDI评分之间正向相关( r=0.447、0.467, P<0.05),与ΔmJOA评分具有负向相关性( r=-0.501, P<0.05)。 结论:3D打印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得到改善,T1S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改变相关,T1S在衡量脊柱矢状位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Chiari畸形Ⅰ型与寰枢椎不稳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单纯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Ⅰ)与寰枢椎不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单纯CMⅠ46例患者(单纯CMⅠ组)完整的影像学资料,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46例作为正常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0例作为脱位组。根据Weishaup影像分级评估各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测量单纯CMⅠ组、正常组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和颈椎侧位X线参数,包括C 0~C 1 Cobb角、C 0~C 2 Cobb角、C 1~C 2 Cobb角、C 1~C 7 Cobb角、C 2~C 7 Cobb角、C 7倾斜角、C 2倾斜角、脊颅角(spino cranial angle,SCA)及C 2~C 7矢状面平衡(C 2~C 7 sagittal vertebral axis,C 2~C 7 SVA)。所有影像学参数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 结果: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 ICC为0.84~0.97,表明测量结果可靠性极好。三组纳入对象年龄及性别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CMⅠ组、正常组与脱位组寰枢侧块关节Weishaupt退变分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 H=53.68, P<0.001;右侧, H=43.39, P<0.001)。正常组与脱位组(左侧, Z=6.60, P<0.001;右侧, Z=6.29, P<0.001)、单纯CMⅠ组与正常组(左侧, Z=5.31, P<0.001;右侧, Z=4.13, P<0.001)、单纯CMⅠ组与脱位组(左侧, Z=3.20, P=0.001;右侧, Z=3.15, P=0.002)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CMⅠ组左侧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为2.80°(1.96°,4.39°),正常组左侧为1.91°(1.45°,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2, P<0.001);单纯CMⅠ组右侧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为4.20°(2.97°,5.41°),正常组右侧为1.68°(1.21°,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74, P<0.001)。单纯CMⅠ组与正常组C 0~C 1 Cobb角( t=2.41, P=0.018)、C 1~C 7 Cobb角( t=2.88, P=0.005)、C 2~C 7 Cobb角( t=3.29, P=0.001)、C 2~C 7 SVA( t=2.87, P=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纯CMⅠ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较正常人群重,成角角度较大,颈椎前凸较大,提示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岁以下儿童下颈椎/颈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儿童下颈椎/颈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下颈椎/颈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儿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出血量、自体血回输、输血量、脊髓监测报警情况、固定节段、截骨水平及方式;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Cobb角、远端代偿弯Cobb角、第1胸椎倾斜角、锁骨角、斜颈、节段性后凸、胸后凸和脊柱矢状面平衡。同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下颈椎或颈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手术时间为(296.2±98.7)min(180~550min),术中出血量为(328.9±170.4)mL(150~800mL)。术前主弯Cobb角为33.0 (22.8,45.6)°,术后即刻为3.4 (1.8,11.3)°,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改善至5.7 (2.0,14.0)°;术前第1胸椎倾斜角为15.1 (9.9,23.8)°,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第1胸椎倾斜角分别为6.0 (3.3,11.9)°、6.8 (4.0,16.6)°;术前锁骨角为(5.7±3.2)°,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锁骨角分别为(3.0±2.7)°、(2.4±2.0)°;术前斜颈角度为(16.9±9.7)°,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斜颈角度分别为(6.6±6.2)°、(8.1±3.7)°;术前节段性后凸角度为(53.0±13.0)°,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节段性后凸角度分别为(17.2±11.1)°、(16.3±8.8)°;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19例中,共15例发生19例次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3例次、Horner综合征1例次、一侧第8颈椎神经根损伤1例次、内固定失败2例次、脑脊液漏1例次以及胸腔积液1例次。 结论:手术是儿童下颈椎/颈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治疗方式,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手术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外科医师应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中应用3D打印椎体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椎体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术后颈椎矢状面影响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ACCF的患者共56例,其中应用3D打印椎体(3D组)28例,n-HA/PA66椎体(n-HA/PA66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Cobb高于n-HA/PA66组(19.42±3.20比17.71±2.50、18.71±3.15比17.04±1.94、18.49±3.13比16.86±2.17、18.32±2.89比16.40±1.48, t=-2.233、-2.385、-2.267、-3.121, P<0.05),3D组术后3、6、12、18个月C2~7 SVA低于n-HA/PA66组(14.52±2.45比16.88±2.50、14.74±2.21比17.30±3.86、14.81±2.28比17.38±3.91、15.27±2.23比17.84±3.76, t=2.595、3.052、3.004、3.107, P<0.05),3D组术后3、6、12、18个月T1倾斜角高于n-HA/PA66组(24.11±2.88比21.47±2.11、23.15±2.67比20.46±2.02、23.23±2.70比20.64±2.08、22.58±2.44比20.04±2.02, t=-3.912、-4.257、-4.011、-4.253, P<0.05),3D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高于n-HA/PA66组[82.1%(46/56)比65.5%(36/56), χ2=4.004, P<0.05],3D组术后12、18个月下沉率低于n-HA/PA66组[5.4%(3/56)比21.4%(12/56)、7.1%(4/56)比25.0%(14/56), χ2=6.235、6.619, P<0.05]。 结论:3D打印椎体和n-HA/PA66椎体应用于ACCF都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3D打印椎体在椎体融合速度、维持生理曲度和减缓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序列关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无症状正常人的颈椎侧位断层融合(DTS)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探讨年龄因素对于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招募12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62名,女58名),将志愿者依据年龄划分为4组,A组≤20岁;B组:21~40岁;C组:41~60岁;D组≥61岁,每组包括30名研究对象。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1倾斜角(T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C2~C7 Cobb角(Cobb C2~7)以及C2~C7矢状位轴(C2~7 SVA),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年龄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B、C、D各组的Cobb C2~7均值分别为(19.23±8.20)°、(20.13±7.39)°、(14.34±6.26)°、(14.41±7.49)°,C2~7 SVA均值分别为(12.34±4.31)、(14.45±4.45)、(17.17±5.63)、(18.43±6.45) mm,T1S均值分别为(30.09±6.26)°、(29.06±6.18)°、(23.71±4.88)°、(21.38±5.71)°,NT均值分别为(41.95±8.88)°、(43.05±8.76)°、(45.89±8.20)°、(48.64±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65、8.053、15.766、3.684, P<0.05),A、B、C、D各组的TIA均值分别为(72.04±7.76)°、(72.11±6.98)°、(69.60±8.75)°、(70.01±8.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95, P>0.05);Cobb C2~7、T1S与年龄呈负相关( r=-0.450, P<0.05、 r=-0.525, P<0.05);NT、C2~7 SVA与年龄呈正相关( r=0.303, P<0.05、 r=0.406, P<0.05)。 结论:颈椎矢状位曲度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岁左右人群的颈椎前凸程度随年龄增长开始显著减小。因此,年龄增长可引起颈椎曲度变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病两种前路术式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对比颈椎前路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1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行颈前路手术的 53 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 25 例(行单节段ACCF术),B组28 例(行两相邻节段ACDF术),测量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相关参数,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C2-7 Cobb角、手术节段 Cobb角(segment Cobb angle,SCobb)、C2-7 矢状位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 倾斜角(T1-Slope,T1 S)、颈倾斜角(neck tilt,NT)的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的C2-7 SV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T1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组内VAS评分、N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2-7 Cobb角与SCobb角(r=0.644,P<0.05)和T1 S(r=0.417,P<0.05)呈正相关,与C2-7 SVA(r=-0.493,P<0.05)呈负相关.结论 ACCF和ACDF两种前路术式均通过改变矢状位平衡使颈椎病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术式对颈椎矢状位平衡的改变效果相似,C2-7 Cobb角与其他颈椎矢状位参数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改变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1倾斜角及其在脊柱矢状位平衡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良好的全脊柱矢状面平衡可以降低脊柱疾病的发病率,并且与术后症状改善密切相关.脊柱作为一个整体,人们逐渐意识到手术重建颈椎矢状面平衡时必须考虑胸、腰椎及骨盆序列对它的影响.目前对颈椎平衡与全脊柱平衡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且评价颈椎平衡的参数如C2矢状面轴向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C2-7 Cobb角、C0-2角、颈部倾斜角(neck titl,NT)等均仅能体现颈椎区域平衡,无法反映颈椎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第1胸椎(T1)可视为头颅及颈椎的“基座”,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与T1倾斜角(T1 slope,T1S)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1].近年来对T1S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试图以T1S为“桥梁”找到颈椎与脊柱其他区域之间平衡的内在联系,为术前规划提供参考.现就近年来对T1S的研究成果以及T1S在脊柱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简要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