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浓缩生长因子辅助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Pierre Robin序列征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辅助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Pierre Robin序列征(PR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PR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牵张成骨术中截骨断端是否填充CGF凝胶分为CGF组和NO-CGF组。所有患儿下颌截骨后分别在双侧下颌骨各安装1个可延长2 cm的延长器,术中均予以延长5 mm,CGF组在截骨断端放置CGF凝胶,NO-CGF组在截骨断端不放置任何物质。均在术后5 d开始牵张延长,每天1次,每侧每天延长0.8~1.2 mm,延长期10~15 d,在3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记录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骨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00例PRS患儿,其中CGF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出生后3~28 d,体质量2.5~3.2 kg;NO-CGF组55例,男40例,女15例,出生后3~28 d,体质量2.6~3.3 kg。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所有患儿下颌体长度均增加了15~20 mm,无死亡、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CGF组和NO-CGF组分别有30例和38例患儿术后立即拔除气管插管,15例和17例术后4~6 d后拔除气管插管。出院后1~3个月CGF组和NO-CGF组分别有1例和4例发生感染,0例和2例螺钉脱落,0例和8例骨愈合延迟,0例和4例下颌回缩。2组患儿在骨延迟愈合的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GF辅助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PRS,可以明显减少骨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骨愈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泪前隐窝入路上颌骨囊肿开放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牵引成骨术后髁突吸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骨术后出现的髁突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下颌牵引成骨术治疗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数字化软件ProPlan CMF 3.0对术前及取出延长器前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的高度与体积,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后髁突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可计算髁突高度吸收率和体积吸收率。Ⅱa型与Ⅱb型,佩戴与未佩戴口腔颌板,以及童年期与青春期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间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及患侧髁突高度吸收率与牵引距离、术前髁突高度、患者手术年龄、延长器置入时间各指标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纳入47例Ⅱa型HFM患者,其中男36例,女11例,初诊年龄为(8.49±2.60)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1例;46例Ⅱb型HFM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初诊年龄为(8.93±3.43)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0例。Ⅱa型及Ⅱb型HFM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9.22±2.21)个月、(9.79±2.59)个月,面部不对称情况得到有效改善,CT示骨断端成骨良好,张闭口活动、语音、进食等均正常。Ⅱa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34.8%(19.1%,54.3%),其与牵引距离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r=0.46, P=0.001),与术前髁突高度( r=-0.12, P=0.421)、患者年龄( r=-0.06, P=0.691)及延长器置入时间( r=-0.10, P=0.517)无相关性。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61.0%(11.2%,95.0%),与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性( r=-0.45, P=0.002),与牵引距离相关性较弱( r=0.29, P=0.049),与患者年龄( r=0.06, P=0.705)及延长器置入时间( r=0.21, P=0.157)无相关性,Ⅱa型与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90, P=0.058),下颌牵引成骨术后佩戴口腔颌板与否并不影响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Ⅱa型 z=-1.17, P=0.242;Ⅱb型 z=-0.17, P=0.869),童年期与青春期的HFM患者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a型 z=-0.18, P=0.860;Ⅱb型 z=-1.50, P=0.134)。 结论: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骨术后会出现患侧髁突吸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与牵引距离及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2月至2022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1例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65.2±9.5)岁(49~87岁),病程0.5至6.0个月。分析包括头颈部CT、MRI、治疗方法在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中累及下颌下腺、上颌骨者各3例,咽旁者2例,面部、舌根、软腭各1例。临床上以迅速增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初始症状,侵及咀嚼肌和神经后可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局部麻木。肿瘤均呈侵袭性低密度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中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辅助治疗(2例化疗,3例放疗+化疗)。根据2022年WHO第5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低分化大细胞者1例(1/11),低分化小细胞者10例(10/11)。组织学上,大细胞型由大细胞构成,染色质粗糙,核空泡状明显,核仁突出,多见坏死;小细胞型以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小蓝圆细胞为主,生长活跃并伴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突触素均呈弥漫性表达,10例表达CD56,8例表达p63,6例微弱点状表达嗜铬素,S-100均未表达;Ki-67指数为20%~90%。至随访结束(0.5~127.0个月),3例存活,术后放化疗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21.0个月)较单纯手术和(或)化疗有明显延长(3.3个月)。结论:颌面部神经内分泌癌以低分化小细胞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皮罗序列征围术期评估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期行下颌骨牵引成形术的皮罗序列征患儿的病例特点,为围术期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确诊为皮罗序列征的新生儿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需要的呼吸支持种类,分为3组:有创辅助通气组、无创辅助通气组、氧疗/体位疗法组。根据术后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情况,分为联合镇静镇痛组(枸橼酸芬太尼联用咪达唑仑镇痛镇静)和单用镇静组(单用咪达唑仑)。结果:共收治31例患儿,其中接受下颌骨牵引成形术22例,手术年龄为(22.09±8.42) d。术前需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组11例,无创辅助通气组5例,氧疗/体位疗法组6例,3组比较,严重气道梗阻比例(81.8%比60.0%比0)、喂养困难比例(100.0%比80.0%比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合并喉软化率(63.6%比20.0%比33.3%)、术前体质量增长不良率(81.8%比80.0%比66.7%)、术后上机时间[(7.5±3.4) d比(7.2±5.3) d比(6.9±4.1) d]和住院时间[(36.3±9.3) d比(34.1±0.3) d比(33.8±7.5)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联合镇静镇痛组9例,单用镇静组13例,联合镇静镇痛组与单用镇静组比较,脱管率低(0比15.4%),住院时间短[(32.3±5.2) d比(39.8±7.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上机时间[(7.4±3.9) d比(7.6±4.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气道梗阻缓解率为100%。 结论:皮罗序列征患儿在新生儿期行下颌骨牵引成形术效果良好,严重气道梗阻患儿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较轻度梗阻患儿无需延长,术后镇静镇痛管理可降低脱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与舌骨发育情况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及舌骨的发育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年龄小于3个月龄的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资料,根据患儿术前头面部三维螺旋CT结果,评估腭和舌骨的发育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分组。根据腭形态将患儿分为腭裂组和高腭弓组,根据舌骨形态分为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分析各组患儿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及延长器置入术后呼吸支持(气管插管)、喂养支持(鼻饲)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延长器取出术前)时的营养(血清白蛋白浓度)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以 ± 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患儿年龄、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组间患儿术后插管及鼻饲时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各组间术前患儿性别、气管插管、鼻饲喂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68例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9例,女89例,就诊年龄(36±22) d,入院时体质量(3.6±0.5) kg,术前插管率18.5%(31/168),术前鼻饲率33.3%(56/168)。观察腭形态发现122例(72.6%)患儿伴有腭裂(腭裂组),46例(27.4%)表现为高腭弓(高腭弓组)。腭裂组及高腭弓组患儿在入院年龄、体质量、性别、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血清白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喂养支持方面,高腭弓组(45.7%,21/46)比腭裂组(28.7%,35/122)术前鼻饲率更高( P=0.044),且术后高腭弓组鼻饲时间明显长于腭裂组( H=11.565,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2组患儿呼吸、喂养困难等情况均明显改善,术后均不需气管插管及鼻饲喂养,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舌骨形态发育情况显示76例(45.2%)患儿舌骨形态发育正常(正常组),57例(33.9%)舌骨体或舌骨支结构完整,但形态较正常小(轻度组),35例(20.8%)部分或全部舌骨结构缺如(重度组)。正常组和轻度组在入院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组的患儿年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轻度组,术前血清白蛋白也较另2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呼吸支持方面,重度组气管插管率更高(34.3%),与正常组(14.5%)或轻度组(14.0%)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鼻饲喂养方面,轻度组(40.4%)、重度组(45.7%)与正常组(22.4%)鼻饲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情况比较,重度组与正常组和轻度组相比,气管插管时间及鼻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轻度组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术后3个月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及舌骨形态异常。伴高腭弓患儿有较重的吞咽及喂养困难;严重舌骨发育畸形的患儿病情更重,有严重的呼吸和喂养困难。因此,早期评价腭及舌骨形态可能有助于评估术后预后情况,可尽快进行呼吸和喂养监测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NaF PET/CT显像诊断肾性骨病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应用18F-NaF PET/CT显像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骨显像特点,分析其与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对肾性骨病(RO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行18F-NaF PET/CT显像的MHD伴ROD的20例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N-MID骨钙素(N-MID OS)、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等指标,通过18F-NaF PET/CT骨显像检查,计算18F-NaF的标准摄取值(SUV).描述ROD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SUV与骨代谢标志物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骨18F-NaF摄取与ROD的相关性.结果:70%ROD患者的18F-NaF PET/CT图像显示全身骨骼多处显像剂异常浓聚,符合超级骨显像表现,颅骨及上、下颌骨显影明显表现为"黑颅征"或"狮面征";肋骨和肋软骨连接处表现为对称性显影呈串珠样变;四肢骨表现为四肢长骨近端显像剂摄取弥漫性均匀增高或骨皮质增厚伴显像剂摄取增高,呈现出"双轨道征"征象.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SUV值与ALP呈正相关(r=0.493,P=0.027),股骨颈SUV值与iPTH(r=0.641,P=0.002)、t-P1NP(r=0.630,P=0.003)、β-CTX(r=0.513,P=0.021)均呈正相关.结论:18F-NaF PET/CT显像能全面评估MHD患者的骨病变部位及范围.腰椎、股骨颈部位的18F-NaF摄取与骨代谢标志物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18F-NaF PET/CT骨显像有望成为诊断及评估肾性骨病较好的影像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先天性小耳畸形治疗技术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先天性小耳畸形因畸形复杂,其治疗也相对复杂.笔者总结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章庆国耳再造团队、张智勇颅颌面团队以及北京同仁医院赵守琴听觉治疗团队联合治疗该疾病的经验,并初步建立了联合治疗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对小耳畸形患者术前多学科联合评估畸形的特点并建立个体化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原则是以耳郭再造优先并以耳后乳突区皮肤、肋软骨长度和宽度等条件确定耳郭再造具体的手术方案,如两次法耳郭再造、部分扩张皮瓣法耳郭再造、完全扩张皮瓣法耳郭再造等.根据颅面畸形的程度确定耳郭再造与颌骨延长在儿童期可同期完成,可增加颌骨骨量,改善咬 平面的对称性.根据中耳畸形的程度选择听觉治疗的方案,如外耳道重建和听小骨成形、骨桥或声桥植入等,通常可在耳郭再造的最后一期与听觉治疗同期完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含Zn活性涂层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种植体植入模型,对含Zn活性涂层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进行评价.方法 将商业纯钛加工成柱状种植体,通过微弧氧化(MAO)法制备活性涂层,根据是否加入Zn元素分为MAO-Ca/P和MAO-Zn/Ca/P涂层种植体.将2种种植体随机植入兔下颌骨,对照组植入MAO-Ca/P涂层种植体,实验组植入MAO-Zn/Ca/P涂层种植体.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取材,组织学分析2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情况,比较骨质覆盖率.结果 MAO层呈微孔状结构,致密均匀,孔径随Zn元素的加入而变大.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表面附着的骨质增多,术后4周和12周实验组的骨组织附着量均高于对照组,且排列更紧密.术后12周实验组的骨质覆盖率((70.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55.9±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结合界面元素线扫描结果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有生物类骨磷灰石形成.结论 Zn元素的加入能提高涂层的生物学活性,增强涂层的成骨能力,促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