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下液与脉络膜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收,将患眼分为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分别为14、17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流密度、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单位面积(每1 mm 2)平均脉络膜血管体积(mCVV)、单位面积(每1 mm 2)平均脉络膜基质体积(mCSV)。对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之间的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相关因素。 结果:基线时,非完全吸收组患眼颞上区域CT( Z=2.859, P=0.004)、mCVV( t=2.514, P=0.018)、mCSV( Z=2.958, P=0.003)显著高于完全吸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比较,末次随访时,完全吸收组涡静脉不对称百分比显著下降( χ2=6.000, P=0.014),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鼻下区域CVI( t=-4.125、 t=-3.247、 Z=-3.213、 t=-2.994、 t=-3.417、 t=-3.733、 t=-3.795, P=0.001、0.006、0.001、0.010、0.005、0.003、0.002)、9个分区mCVV( t=-2.959、 t=-2.537、 t=-2.235、 t=-3.260、 t=-3.022、 t=-2.796、 t=-2.747、 Z=-2.107、 t=-2.935, P=0.011、0.025、0.044、0.006、0.010、0.015、0.017、0.035、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脉络膜血流变化区域较局限,末次随访时上方区域CT反而显著升高( t=2.272, 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颞上区域CT可能是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81,95%可信区间0.965~0.997, P=0.021)。 结论:SMF吸收过程中,CSC的脉络膜血流变化包括脉络膜中大血管层的血管和血流成分显著减少,局部CT可能出现代偿性增加。基线颞上区域CT是影响SMF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双侧磨牙正锁 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单、双侧磨牙正锁 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和位置。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双侧磨牙正锁 患者30例(双侧组)、单侧磨牙正锁 患者30例(单侧组)作为实验组,选择后牙咬合基本正常的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锥形束CT,导入医学三维影像软件测量并比较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 结果:比较单侧组的非锁 侧颞下颌关节、双侧组和对照组的左侧颞下颌关节,结果显示关节前间隙双侧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2.36(1.39) mm]大于对照组[(1.84(0.69) mm]( P=0.011),髁突水平角双侧组(28.28°±10.01°)大于对照组(21.62°±8.39°)( P=0.006),髁突长轴双侧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7.39±2.17) mm]短于对照组[(18.67±3.97) mm]( P=0.035);比较单侧组的锁 侧、双侧组和对照组的右侧颞下颌关节,关节前间隙双侧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2.10(1.13) mm]和单侧组[2.22(1.09) mm]大于对照组[1.68(0.69) mm]( P=0.006),髁突水平角双侧组(25.23°±11.02°)和单侧组(25.34°±9.88°)大于对照组(20.84°±8.72°)( P=0.044)。单、双侧组髁突不对称程度大于对照组,双侧组髁突长度、髁突高度和冠状面面积不对称指数均大于6%。单、双侧组髁突后移位比例(36.7%,41.7%)显著大于对照组(21.7%)( P=0.021)。 结论:单、双侧磨牙正锁 可引起髁突形态的不对称,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后移且髁突形态短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帕金森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 11C-CFT PET/CT显像特点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 11C-2β-甲氧甲酰-3β-(4-氟苯基)托烷(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PET/CT显像的特点,分析其对PD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 11C-CFT PET/CT脑显像且经临床确诊的41例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4~81岁(57.6± 12.2)岁。根据Hoehn-Yahr(H-Y)分级将PD患者分为早期PD组(19例)和晚期PD组(22例)。同时纳入与PD组患者年龄匹配的8名健康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42~72(61.0±9.8)岁。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双侧尾状核、壳核及小脑3个层面的 11C-CFT摄取值,按相应公式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新纹状体的 11C-CFT摄取值和不对称指数、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PD患者新纹状体及各亚区DAT分布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在 11C-CFT PET/CT脑显像中,PD组双侧尾状核放射性分布呈稍降低但尚均匀,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稀疏缺损。其中,早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对称性降低或缺损;晚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较对称性稀疏缺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新纹状体 11C-CFT摄取值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9±2.75对7.69±2.42 , t=4.818, P<0.01);PD组不对称指数增高,且在壳核中表现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6±0.08对0.14±0.09, t=2.184, P<0.05);PD组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0.13对0.74±0.21, t=4.929, P<0.01)。与早期PD组比较,晚期PD组在新纹状体的摄取值降低最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1.77对6.99±2.71, t=2.070, P<0.05),晚期PD组在尾状核、壳核不对称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6±0.06对0.11±0.08、0.18±0.10对0.11±0.07, t=2.251、2.858,均 P<0.05)。PD患者新纹状体 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 r=-0.444、-0.514、-0.426,均 P<0.01),与壳核 11C-CFT摄取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 r=0.331 , P<0.05)。PD患者尾状核 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 r=-0.537、-0.581、-0.380,均 P<0.05),与壳核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 r=0.410, P<0.01);PD患者壳核 11C-CFT摄取值与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 r=-0.353、-0.453,均 P<0.05),与病程、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均呈正相关( r=0.322、0.396,均 P<0.05)。 结论:PD患者DAT在 11C-CFT PET/CT脑显像上主要表现为双侧尾状核及壳核的放射性分布降低, 11C-CFT PET/CT脑DAT显像有助于PD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不对称分布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颈内动脉(ICA)狭窄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不对称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侧ICA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和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3D Slicer软件定量分析EPVS体积。按照ICA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三组,比较患者ICA狭窄同侧和对侧的EPVS体积。计算基底节区EPVS(BG-EPVS)和半卵圆中心EPVS(CSO-EPVS)的不对指数(AI),将AI≥0.2的患者纳入EPVS不对称组,其余为EPVS对称组,比较组间单侧ICA狭窄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与BG-EPVS不对称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2例患者,年龄(70±10)岁,其中男性96例,女性26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81例(重度狭窄46例,闭塞35例),中度狭窄组41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患者的BG-EPVS体积[(4.08±0.76)mm 3]以及BG-EPVS不对称分布比例[75.3%(61/81)]大于中度狭窄组[(3.12±0.85)mm 3,39.0%(16/41)](均 P<0.001)。单侧ICA狭窄侧和对侧EPVS体积比较,重度狭窄组、闭塞组狭窄同侧的BG-EPVS体积[(3.34±0.86)mm 3,(3.93±0.60)mm 3]大于对侧[(2.65±1.28)mm 3,(3.21±0.88)mm 3](均 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侧ICA狭窄程度与狭窄侧BG-EPVS体积呈正相关( r=0.62, P<0.001)。进一步比较EPVS对称组与不对称组患者的单侧ICA狭窄程度,结果显示BG-EPVS不对称组的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比例高于对称组[79.2%(61/77)比44.4%(20/45), 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 OR=4.280,95% CI:1.743~10.508, P=0.002)和年龄( OR=1.055,95% CI:1.001~1.112, P=0.044)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和年龄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单侧ICA狭窄同侧EPVS体积大于对侧,ICA狭窄程度与BG-EP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颧骨陈旧性骨折患者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软、硬组织对称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单侧颧骨陈旧性骨折患者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远期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头面部螺旋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通过三维重建分别得到软、硬组织的STL模型,在面中部标记10组硬组织标志点及11组软组织标志点,并建立测量坐标系,测量并计算左、右对称标志点的不对称指数(AI),数据以 ± s表示,同一组标志点术前与术后1年AI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从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中选取研究对象,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7软件绘制正常人AI基线数据图,将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软、硬组织标志点AI纳入正常人AI基线图,评估患者软、硬组织对称性。 结果:共纳入3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平均25.2岁。术前硬组织AI为4.5±4.1,术后1年硬组织AI为2.0±1.7,各标志点AI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或<0.05);术前软组织AI为4.5±4.0,术后1年软组织AI为2.3±1.9,各标志点AI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或<0.05)。从数据库中纳入正常人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18~57岁,平均23.8岁,硬组织标志点AI为2.1±2.0,软组织标志点AI为2.0±1.9。患者术后1年硬组织标志点AI均位于对称基线值以内,对称性良好;部分软组织标志点AI高于对称基线值,对称性欠佳。 结论:单侧颧骨复合体陈旧性骨折患者在数字外科技术辅助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其面部软、硬组织三维对称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而软组织对称性较硬组织相对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漏斗胸Nuss术后钢板置入期间胸廓外形矫形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漏斗胸患儿Nuss术后钢板置入期间胸廓外形矫形评价,探讨并分析Nuss术前相关因素对术后矫形评价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接收Nuss手术的漏斗胸患者159例,年龄3.2~17.0岁,平均(6.8±3.4)岁;男124例,女35例;Haller指数2.7~7.5,平均(4.0±1.0);其中6例(4%)术后胸廓外形矫形评价差,男5例,女1例;23例(14%)术后胸廓外形矫形评价良,男16例,女7例;130例(82%)术后胸廓外形矫形评价优,男103例,女27例。随访至少2年。回顾性分析术后胸廓矫形评价与患儿的年龄、性别、Haller指数、手术中钢板放置的方式、漏斗胸对称与否的关系,并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漏斗胸术后胸廓矫形评价与漏斗胸分型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即不对称漏斗胸术后矫形评价差;患者性别、Haller指数、手术中钢板放置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随着年龄减小,矫形评价逐渐变差,随着Haller指数增加,矫形评价开始变差。 结论:不对称漏斗胸患儿是Nuss术后钢板置入期间矫形评价差的主要风险因素,特别是小年龄患儿和Haller指数较大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自动脑分割技术对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患者脑体积的不对称性分析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自动脑分割技术分析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TLE-HS)患者脑体积的不对称性,并探讨该技术在TLE-HS的诊断及对致痫灶定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TLE-HS患者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8~63(30±12)岁,根据病灶侧别分为左侧TLE-HS(LTLE-HS)组11例和右侧TLE-HS(RTLE-HS)组17例;招募对照者28名,年龄18~49(29±10)岁。所有受试者进行三维T 1加权像(3D T 1WI)扫描。回顾性分析LTLE-HS和RTLE-HS和对照者左右侧脑结构体积的差异,并使用 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左右侧体积的相关性,用效应值评价左右侧体积平均值的差。另计算每组左右侧体积的不对称指数(AI)并比较三组间的差异。 结果:对照者、LTLE-HS、RTLE-HS组脑内各结构左右侧标准体积均具有不对称性,在LTLE-HS组和RTLE-HS组中患侧海马体积均小于对侧海马体积(分别为0.20%±0.03%比0.24%±0.02%,0.21%±0.03%比0.25%±0.02%;均 P<0.001),LTLE-HS组患侧颞叶灰质和颞叶白质体积小于对侧(4.41%±0.38%比5.01%±0.43%,1.83%±0.22%比2.22%±0.14%;均 P<0.001)。对照者、LTLE-HS、RTLE-HS三组左右侧体积呈中-强度的线性相关(0.553< r<0.964,均 P<0.05)。三组均显示扣带回的效应值最大(效应值分别为:对照者3.07、LTLE-HS组4.85、RTLE-HS组4.22)。三组间海马、颞叶灰质、颞叶白质的A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8±8.64比15.91±10.15比-17.59±10.00、7.46±2.67比12.67±6.67比3.67±6.15、6.53±3.71比19.91±9.85比1.57±8.38;均 P<0.001)。 结论:自动脑分割技术体积测量可在颞叶癫痫术前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脑体积的不对称性对致痫灶定侧及范围确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漏斗胸Nuss术后并发肋间肌撕裂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漏斗胸Nuss术后并发肋间肌撕裂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一科接受Nuss手术的漏斗胸患者159例,年龄3.2~17.0岁,平均(6.8±3.4)岁;男124例,女35例。Haller指数2.7~7.5,平均4.0±1.0;其中13例发生肋间肌撕裂,男9例,女4例,年龄3.4~8.5岁,平均(4.8±1.5)岁。随访20个月。回顾性分析术后肋间肌撕裂与患儿的年龄、性别、Haller指数、漏斗胸分型的关系。结果:小年龄( P=0.001)和不对称漏斗胸( P=0.034)患儿更容易发生肋间肌撕裂。 结论:漏斗胸Nuss术后并发症肋间肌撕裂的原因多考虑与年龄和漏斗胸分型有关,小年龄患儿容易发生肋间肌撕裂,特别是不对称的更容易发生,为了更好地避免漏斗胸术后并发肋间肌撕裂,建议手术年龄在6岁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颞叶癫 及颞叶外癫 的 18F-FDG PET/CT影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颞叶癫 (TLE)及颞叶外癫 (ETLE)患者影像表现及术前定位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8月间在宣武医院术前行发作间期 18F-FDG PET/CT显像,术后病理为FCD的难治性癫 患者71例[男45例,女26例,年龄(24.3±9.1)岁]。依据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TLE及ETLE 2组。 18F-FDG PET/CT图像先行定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利用感兴趣区(ROI)计算每个脑区的不对称指数(AI),用|AI|半定量评估每个脑区的代谢减低程度。术后行Engle分级随访。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71例FCD患者中,TLE 35例,ETLE 36例。ETLE较TLE患者发病年龄小[(10.1±6.5)和(14.9±9.7)岁; t=2.48, P=0.02]。TLE患者中,54.29%(19/35)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42.86%(15/35)出现颞叶外低代谢脑区;ETLE患者中,27.78%(10/36)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47.22%(17/36)出现颞叶低代谢;TLE和ETLE患者术前定侧、定位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7.14%(34/35)和75.00%(27/36)、54.29%(19/35)和27.78%(10/36); χ2值:7.19、6.27,均 P<0.05]。TLE和ETLE患者各脑区|A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值:-1.25~-0.06,均 P>0.05)。 结论:18F-FDG PET/CT在TLE患者的术前定侧准确性及定位准确性均优于ETLE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