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呼衰)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11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 559 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临床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疾病基本数据:术前近 1 个月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射血分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二次开胸、术前白细胞计数(WBC),以及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二次插管及气管切开情况、出院诊断和转归.将患者按是否发生呼衰分为发生呼衰组和未发生呼衰组,比较是否发生呼衰两组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呼衰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脏术后患者呼衰发生率为 7.51%(42 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是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4.136(1.794~9.535)、3.162(1.454~6.878)、3.488(1.262~9.63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对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38,95%CI为 0.658~0.818,P<0.001].发生呼衰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未发生呼衰组明显延长(h:8.16±7.62比 4.52±3.95),二次插管率[80.95%(34/42)比 0(0/517)]、气管切开率[88.10%(37/42)比 0(0/517)]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呼衰组,痊愈/好转率明显低于未发生呼衰组[59.52%(25/42)比 90.13%(466/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是心脏术后发生呼衰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应加强高危人群的识别并积极采取呼衰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叶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肺叶移植术在终末期肺疾病受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科接受肺叶移植的1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供肺气道分泌物或组织培养病原体阳性11例(78.6 %);单侧肺叶移植2例,双侧均为肺叶移植2例,一侧肺叶移植而另侧为普通肺移植的双肺移植10例;术中需要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者11例。14例受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保留ECMO 5例,术后撤除ECMO的时间是1 d(1~11 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是4.5 d(0~182 d),术后ICU停留的时间是11 d(2~186 d);1例因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要二次开胸止血;14例肺叶移植受者中,10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残端瘘,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肺叶移植对特定的终末期肺疾病受者(特别是大供肺小胸腔)来说,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近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去分支杂交技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89例,其中男32例,女57例,其中行杂交手术患者41例,行孙氏手术患者48例,比较两组患者结果。结果:去分支杂交手术组手术时间[(5.87±1.77) h比(8.31±1.67) h ]以及体外循环时间[(114.31±23.45) min比(257.66±54.63) min]显著低于孙氏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830、19.510, P<0.05);去分支杂交手术组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7.3%(3/41)]显著低于孙氏手术组[29.2%(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32, P<0.05);去分支杂交手术组术后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4.9%(2/41)]显著低于孙氏手术组[22.9%(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69, P<0.05);去分支杂交手术组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建率[100%(41/41)]显著高于孙氏手术组[68.8%(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823, 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14.6%(6/41)比22.9%(9/4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7, P>0.05)。两组患者其他术后早期并发症如二次开胸、肝功能不全、内漏、CRRT、脑梗、截瘫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53、0.827、2.395、2.238、0.717、0.530, P>0.05)。K-M生存分析显示,杂交手术组与孙氏手术组在早-中期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成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 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125,95 % CI:1.050~1.205, P<0.01)。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2例食管癌术后发生难治性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体会与教训。方法:对2例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诊疗经过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食管术后误诊为乳糜胸,行保守治疗和二次经胸手术结扎胸导管乳糜漏均无改善。后根据辅助检查诊断为乳糜腹,予以腹腔低剂量放射治疗后成功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患者,应留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警惕乳糜腹而非乳糜胸的可能,避免盲目的开胸结扎。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心力衰竭接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61(48.4±8.4)岁,应用Everheat-Ⅰ系统10例,HeartCon系统6例,Corheart 6系统8例。24例患者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无机械故障和血栓形成,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左心室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步改善,无溶血发生。随访3~39(17.9±8.6)个月,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可见,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血管外科术后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血管手术,术后滞留于ICU并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的311例患者的资料。男性241例,女性70例,年龄(58.3±12.5)岁(范围:20~85岁)。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构建患者住院死亡的评估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进一步评价该模型的评估效能。结果:311例患者中,81例患者死亡。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以及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P值均<0.05)。由这些预后因素构成的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评估效能良好(χ 2=4.243, P=0.835)。 结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明确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对术后危重患者进行筛查,及时调整临床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