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G+“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生活方式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行为改变,否则将影响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能提供血糖实时变化的可视化数据,被视为激励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教育工具,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本共识提出构建5G+“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糖尿病健康管理模式,包括依托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个体智能监测终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个人”健康信息多端数据共享云平台;应用5G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施连续、动态、实时的健康指标居家监测和糖尿病风险预警;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实施早筛查和风险评估,将基于CGM的24 h平均血糖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糖尿病风险评估指标;在遵循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心理和药物干预的综合性干预原则基础上实施分层管理,根据CGM技术提供的连续、动态、实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案,联合智能应用程序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健康管理,建立糖尿病的“三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联合规范化营养干预对围生期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联合规范化营养干预对围生期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6例围生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妊娠孕妇综合评分法管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孕妇采取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联合规范化营养干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孕期总增重、每周增重、BMI增加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胎儿窘迫、巨大儿、畸形儿及死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风险预警评估管理模式联合规范化营养干预在围生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钾血症管理规范——多科室合作全流程管理模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离子代谢紊乱之一,国内外指南将血钾高于5.0 mmol/L定义为高钾血症。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可引起弛缓性麻痹、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等严重后果。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保钾利尿剂的应用,低钠高钾饮食以及相关合并症的存在均增加了高钾血症的发生。临床各科室均存在高钾血症风险人群,但缺乏医院多科室合作管理模式。为此,国内多位肾内科、心内科等领域专家讨论高钾血症医院多科室防治模式,制定了院内评估、预警、诊疗及管理规范流程,从而促进各科室更有效地参与院内高钾血症的诊疗以及慢性高钾血症的长期管理,提高全院高钾血症管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治疗的MM患者106例,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37例。对常规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行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干预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为13.0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CIPNAT)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101.13±13.52)分、(35.81±3.07)分及(36.12±3.07)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MM患者实施周围性神经病变风险预警管理及分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同时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多学科协作入手加强妊娠期乳腺癌个案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期乳腺癌发生于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时期,诊疗需兼顾母亲的疗效及胎儿的安全。联合乳腺科、产科、护理部等多学科团队对不同孕周、不同乳腺癌发展阶段的妊娠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诊治显得尤为重要。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实行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及全程多学科个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早期发现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的异常,实现快速高效处理,减少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孕妇及胎儿安全。产科医师需关注妊娠期妇女主诉,定期行乳腺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状况时,由乳腺科医师主持多学科讨论。不仅要通过多学科协作门诊确定妊娠期乳腺癌治疗方案,还应将多学科协作理念贯穿后续治疗过程,包括积极的外科治疗,选择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避免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放疗,坚持多学科随访等。妊娠期乳腺癌多学科个案管理必要可行,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有待开展,以帮助临床诊治策略日趋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的手术室设备管理效率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构建手术室设备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管理模式,提升手术室设备管理效率.方法:构建手术室设备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优选方法对手术室设备进行评估管理.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黄山首康医院手术室在用的40台手术室仪器设备,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和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管理模式(简称改进证据模式)进行管理,每种模式20台.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管理及时性、设备管理缺陷率和设备成本效益增幅的差异.结果:采用改进证据模式的手术室设备故障预警时长、工程师维修时长和设备信息推送时长分别为(2.36±0.11)s、(4.25±1.25)d和(0.89±0.11)min,均少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9、9.209、8.686,P<0.05).采用改进证据模式的手术室设备分装错误、设备损坏和设备维修比率分别为5%(1/20)、5%(1/20)和10%(2/20),均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25、8.533、7.619,P<0.05).采用改进证据模式的手术室设备运行收益、保障费用、诊治收费和科研费用增幅分别为(3.36±0.35)%、(4.25±0.87)%、(4.25±0.56)%和(4.11±0.56)%,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59、8.906、10.301、12.361,P<0.05).结论: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管理模式在医院手术室设备管理中应用,能够实现手术室设备的集中维护和管理,提高手术室设备管理效率,提升设备应用成本效益,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逻辑回归分析构建超声刀使用风险管理模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基于逻辑回归(LR)算法构建超声刀使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超声刀风险管理质量.方法:基于LR算法构建超声刀使用风险管理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选取2022-2023年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在用的28台超声刀,以时间为节点,将2022年设备使用期间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2023年设备使用期间采用LR风险管理模型(简称风险管理)进行管理,采用自制评估量表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超声刀风险管理质量评分、风险预警评分以及参与设备使用管理人员体验评分.结果: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超声刀保养记录、使用状态记录、资料入档、保养牌悬挂和报废处理质量评分的平均分分别为(9.54±0.37)分、(9.67±0.34)分、(9.73±0.21)分、(9.18±0.35)分和(9.92±0.31)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66、32.235、49.511、40.311、23.122,P<0.05);采用风险管理的超声刀使用风险识别准确性、预警及时性和防控全面性风险预警评分的平均分分别为(9.66±1.20)分、(9.92±1.48)分和(9.87±1.04)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40、8.371、8.032,P<0.05);参与超声刀预防养护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对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的超声刀使用体验平均评分分别为(96.61±6.08)分、(95.07±5.19)分和(97.73±5.93)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1、4.156、4.870,P<0.05).结论:基于LR算法构建超声刀风险管理模型应用于超声刀使用管理,可提高超声刀风险管理质量,规避风险隐患,提升超声刀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医院骨科设备运行风险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DBN)构建风险识别模型,探讨其在医院骨科设备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DBN模型识别骨科设备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指标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预警和防范.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在用的12台骨科医疗设备,分别采用传统骨科设备质量运行管理方法(简称传统管理模式)和基于DBN的风险识别模型进行设备管理(简称DBN管理模式),比较两种管理模式的设备运行效果、风险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采用DBN管理模式的设备开机运转效率和设备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3.54±4.05)%和(97.51±6.68)%,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故障处理时长和设备零部件损坏率分别为(7.14±1.64)h和(0.48±0.11)%,均少于传统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2、8.228、32.994、73.047,P<0.05);采用DBN管理模式的479份设备使用资料、897例手术、300例设备消毒记录和500份设备日常检查记录中设备功能故障率、零部件破损率、清洁消毒不合格率和设备管理不当发生率分别为0.21%(1/479)、0.33%(3/897)、1.33%(4/300)和2.0%(10/500),均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27、12.964、3.485、6.914,P<0.05);采用DBN管理模式的500例骨科医疗设备治疗有效率为97.8%(489/500),显著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17,P<0.05).结论:基于DBN的风险识别模型应用于医院骨科医疗设备管理,能够加强骨科设备管理质量,提升设备运行和治疗有效率,预防和规避设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感染风险统计模型的微创手术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构建基于集值统计算法的感染风险统计模型,研究提升微创手术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路径.方法:采用集值统计方法制定微创手术设备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从控制感染源、提升接治能力、改善控制能力、开展预警监测和制定协同控制措施方面制定感染控制管理对策.选取医院手术室在用的137台微创手术设备,按照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并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同期进行手术的400例患者,分别纳入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常规组设备采用设岗专职管理,干预组采用基于集值统计算法的感染风险统计模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对比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感染风险控制效果.结果:干预组内窥镜显像系统、人工气腹系统、冲洗吸引系统、电凝电切系统、有源手术器械及辅助成像系统抽检的802例、459例、522例、595例、980例和296例抽检例数中,感染风险率分别为2.62%(21/802)、3.92%(18/459)、2.30%(12/522)、4.03%(24/595)、3.37%(33/980)和1.69%(5/296),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99,x2=9.157,x2=13.545,x2=4.075,x2=5.966,x2=8.923;P<0.05);干预组微创手术设备的感染来源、接治实际、控制能力、预警水平和协同控制措施指标的风险评估值分别为(75.98±4.53)、(45.90±6.09)、(72.64±3.93)、(55.98±7.92)和(50.01±5.58),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t=6.574,t=2.645,t=3.038,t=8.539;P<0.05);医院手术室医生、护士和患者对干预组微创手术设备感染控制管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4.38±2.39)%、(95.16±2.31)%和(96.93±1.7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97,t=6.524,t=4.647;P<0.05).结论:基于集值统计算法的感染风险统计模型能够降低设备感染风险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和接治患者的感染风险防控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