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生态足迹核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核算区域食物消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对优化区域食物供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调整食物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2018年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一手数据,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基础上核算其生态足迹.主要结论如下:(1)"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82.44 kg人-1 a-1,全年区域食物消费总量达36.90万t,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占比74.4%,约是动物性食物(25.6%)的2.91倍;消费结构中,蔬菜占比最高(29.4%),其次是青稞(20.7%)和奶类(15.3%),肉类消费以牛羊肉为主(88.4%);(2)区域食物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总量高达41.41万hm2,是"一江两河"所在三市(拉萨、日喀则和山南)耕地面积的2.48倍,肉类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最大(51.1%);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有30.8%来自外地,其中以甘肃、青海、新疆三地居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锂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对全球锂资源的分布及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进行了介绍,阐述了环境中的锂对神经系统的积极作用和锂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微量锂可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诸如改善认知能力、降低抑郁和暴力倾向。但是,锂的安全剂量范围较窄,在高锂地区,饮用较高浓度的锂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不同剂量的锂,尤其是环境高浓度剂量锂对机体的健康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和卫生资源有限的矛盾促使传统疾病防控理念的改变,主动健康理念应时而生。主动健康的任务是在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控的方法手段,激活机体自愈能力,识别外来有害物质以及人体本身可能产生的损伤因子和肿瘤细胞等,达到防治疾病和提高机体免疫的目的。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维护和“修理”自己的免疫系统,大致分为非药物干预方式和药物干预方式。非药物干预方式比如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调整食物营养结构和摄入量、调整心态情绪、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本综述将系统阐述营养、运动、睡眠及情绪四大主动健康生活方式在调节机体免疫方面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旨在为主动健康提供一些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鄱阳湖白鹤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组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鄱阳湖是IUCN极危鸟类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白鹤的食物组成发生了变化,稻谷(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蓼子草(Persicaria criopolitana)等已成为白鹤的主要食物.由于鄱阳湖食物资源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年内波动,白鹤的食物组成也可能随之变化,目前对于白鹤的食物组成随越冬期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为此,基于2020/2021和2021/2022年越冬季采集的45份白鹤粪便样品,采用DNA宏条形码方法,对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白鹤的生境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白鹤的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越冬前期(10月-11月),白鹤主要以莲藕((47.93±45.15)%SD)和蓼属(Persicaria;(47.63±43.43)%)为食;在越冬中期(12月-翌年1月),白鹤主要以蓼属((49.22±33.83)%)、莲藕((26.20±32.58)%)和水稻((19.08±35.18)%)为食;在越冬后期(翌年2月-3月),白鹤主要以蓼子草((23.94±16.75)%)、水稻((20.82±17.09)%)、莲藕((19.08±37.42)%)和禾本科((13.07±15.18)%)为食.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越冬期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白鹤的食性生态位宽度在越冬后期最宽(4.72±0.78),在越冬前期最窄(1.18±0.04).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与生境利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鹤在越冬前期主要利用藕塘,在越冬中期主要利用稻田和藕塘,在越冬后期对自然湿地的利用程度增加.越冬期不同阶段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白鹤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白鹤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白鹤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洪水灾害的公众应急医疗救援资源需求满足度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目的 探讨洪水灾害下公众应急医疗救援资源需求满足情况、影响因素和多元主体赋能对策.方法 以某市4个乡镇的受灾群众为调查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651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80.49%的调查对象认为洪灾期间自身及其家庭的应急医疗救援资源需求能够得到满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满足度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家中有≥65岁的老人和家中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度高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应急物资准备充足,基层政府灾前宣传过灾难预防与自救知识,基层政府灾前做过食物、水和救援物资准备,地方医院应急医疗救援物资储备充足以及医护人员进行过心理知识、技能宣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全方位强化医疗机构、基层政府与社区公众的应急资源储备,多主体协同推进各项应急准备与宣传工作,构建灾害应对韧性社区和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基于Ecopath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了8.07%,总生物量增加了35.7%;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效率由10.7%增长到11.3%,能够恢复到1998年水平;生态系统成熟度、稳定性增强;食物网的高营养指标从28.6%增长到35.7%,食物链长度从3.63增长到3.86.综上所述,禁渔之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各功能组间的营养交互关系变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升高,复杂性、稳定性和成熟度增加,表明"十年禁渔"政策己取得明显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与栖息地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关该物种在我国的当前分布和栖息地生态学的资料非常有限,不利于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作者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监测调查了小灵猫的分布,采用核密度函数和Vanderploeg & Scavia资源选择指数分析了小灵猫的活动节律和栖息地选择.本次调查在区内50个位点共布设了 1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累计24,778天,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250张,调查期间在13个位点获取了48次小灵猫独立有效探测,证实小灵猫在该区域稳定存在.小灵猫的活动节律为典型的夜行性,日活动曲线呈单峰分布,活动高峰处于22:00前后.区内小灵猫对于人类活动在时间层面呈现明显回避(重叠系数△=0.04),与同域分布竞争物种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之间存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离(P<0.001).在栖息地选择上,小灵猫偏好利用食物资源丰富的杧果(Mangifera indica)林、乔木郁闭度中等(50%-75%)、干扰强度中低的生境.本调查研究填补了海南岛小灵猫分布及生态信息方面的空缺,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也为更多区域野生小灵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谷物中β-葡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谷物是人类重要食物来源之一,β-葡聚糖是一种功能性多糖.本文综述了谷物来源的β-葡聚糖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对β-葡聚糖纯度和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纯化方法的优缺点、分离效果.旨在为深入和全面地开发利用谷物中β-葡聚糖资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浙江温州欧亚树麻雀消化道形态的年变化及季节性适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2015年1-1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每月捕获10~12只野生欧亚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通过测量其肌胃、小肠、直肠和总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使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体重为协变量)计算其年变化.结果显示,欧亚树麻雀总消化道长度保持相对稳定(P=0.874),而湿重(P<0.001)和干重(P<0.001)年变化明显,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肌胃、小肠和直肠的质量(湿重:P<0.001,干重:P<0.001)均为夏季最轻,冬季最重.面对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波动,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可塑性调整,这可能是对不同季节能量需求波动的重要适应.当能量需求增加(如低温和繁殖)时,欧亚树麻雀的消化道形态及容量会进行调节,以提高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在以年为周期的时间范围内小型鸟类消化道的形态适应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为了揭示蜜源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早春常见蜜源植物柳树Salix、延胡索Corydalis和银莲花Anemone为研究对象,对其传粉昆虫种类和访花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蜜源植物的传粉昆虫种类、优势类群、多样性和访花行为.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共采集726头,隶属于5目14科53种,其中膜翅目4科35种,双翅目5科13种,鳞翅目3科3种,同翅目1科1种,鞘翅目1科1种.柳树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蜂类,延胡索的优势传粉昆虫为熊蜂类,银莲花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蝇类.延胡索的传粉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蜜蜂对柳树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94.33次和18.90 s.熊蜂对延胡索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76.42次和15.37 s,熊蜂在采集延胡索花时有明显的盗蜜行为,该行为有利于其它传粉昆虫生存.东北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传粉昆虫资源,应结合蜜源植物保护,可在早春时期补种柳树、延胡索和银莲花,并合理搭配,为传粉昆虫提供良好食物源和栖息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