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荽法象药理、名称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胡荽的药象特点突出,在"象-性"与"象-效"方面的关联性较大,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药象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胡荽播种于夏月"热浮长"之时,得以"秉阳热而速生",又于早春"风升生"时节采收,得春月温煦升发之气,共成其辛温香窜之性效,是其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致无汗、小便不利的法象药理.现代临床依托药理学手段对胡荽进行了全新赋能,通过对胡荽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发现了其抗氧化、抗铝沉积、抗焦虑、抗肿瘤、利尿、抗菌抗炎、促进毛发生长以及促进排卵等全新功效,这些新功效的发现,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对胡荽进行"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腺病毒感染与儿童不明原因严重急性肝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腺病毒感染在全球各地区均可出现,无明显季节性,但大流行多发生在冬季或早春。腺病毒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中常引起轻度、自限性感染,主要累及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偶尔可导致肝炎、胆囊炎、胰腺炎、出血性膀胱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一般预后良好,但在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发生严重或致命的感染。腺病毒肝炎主要见于恶性肿瘤及组织器官移植等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的人群,但也有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小儿或成人引起急性肝炎的个案报道。2022年4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英国通报10例原因不明的儿童严重急性重症肝炎病例,至4月21日增至169例,遍及12个国家(11个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国家及美国),其中74例腺病毒阳性、20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19例新型冠状病毒和腺病毒同时阳性。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病因假说主要围绕腺病毒感染,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关系也需进一步排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2—2023年太原市春季气传花粉分布情况与过敏性鼻炎患者sIgE检测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探讨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3—5月与2023年3—5月两年间春季花粉播散浓度、种类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关系。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展开。2022—2023年两年的3—5月在位于太原市中心地区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楼顶,利用重力沉降法监测花粉颗粒,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花粉种类和数量。从门诊相关系统中提取所有同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利用SPSS软件并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比较其与优势气传花粉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监测到2022—2023两年太原市春季花粉18种,101 177.5粒,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16.69%)和松树(29.06%)花粉。早春以杨树(11.96%)、榆树(7.89%)、柏树(8.68%)花粉播散为主;晚春以松树(25.16%)花粉为主。太原市花粉播散两个高峰期为3月下旬(15 479粒)与5月上中旬(15 094/15 343粒)。(2)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中,变应原的检出阳性率依次是:蒿草(46%,248/541例)、树木组合(26%,143/541例)、豚草(19%,101/541例)、葎草(9%,49/541例)。(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与同期优势气传花粉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 P<0.05, r=0.999)。综上,太原市3月下旬与5月上中旬形成两个春季花粉播散高峰期,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和松树花粉;气传花粉变应原sIgE结果阳性率显示蒿草过敏阳性率最高;2022—2023年两年间太原春季优势气传花粉浓度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呈正相关。春季花粉播散规律的监测,能为制定当季过敏性鼻炎患者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今后太原市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兰布和沙漠两个沙冬青群落的水分来源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解植物群落水分利用过程对生境异质性的适应,2021年4-9月测定乌兰布和沙漠沙丘和戈壁沙冬青群落不同灌木的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各层土壤水或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通过MixSIAR模型量化不同潜在水源的贡献比例,明确各水分来源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早春大雨后4月和5月沙丘的沙冬青和旱蒿对10~25 cm 土壤水利用较多,黑沙蒿主要利用10~200 cm 土壤水;6-8月干旱时,沙冬青对100~200 cm 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增加,旱蒿和黑沙蒿对50~200 cm 土壤水的利用增加;9月中雨后沙冬青对各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类似,旱蒿和黑沙蒿对10~50 cm 土壤水的利用增加.戈壁的沙冬青和泡泡刺4月和5月对各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类似,6-8月和9月它们分别主要利用50~150 cm和10~50 cm土壤水;刺旋花则分别主要利用10~50 cm(4-5月)、25~150 cm(6-8月)和10~25 cm 土壤水(9月).两个沙冬青群落不同灌木的水分利用过程存在季节差异.干旱时,沙丘的沙冬青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水和部分地下水,而戈壁的沙冬青仅依赖深层土壤水,对降雨更加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周期调控维西堇菜与裂叶堇菜开放花和闭锁花的发育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两型闭花受精现象是指在植物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部位会形成两种形态完全不同的花,即异花传粉的开放花(chasmogamous flower,CH)与自花传粉的闭锁花(cleistogamous flower,CL).维西堇菜(Viola monbeigii)与裂叶堇菜(V.dissecta)在早春时期为CH花,夏季为CL花,光周期可能调控着两种花型的发育.本研究对维西堇菜和裂叶堇菜不同光周期下的花型进行了形态观察与统计,以探究光周期对两种花型发育的调控作用,并阐明两种花型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差异.结果表明:维西堇菜和裂叶堇菜的CH和CL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花瓣与雄蕊的大小与数量、蜜腺体的有无、花丝长短、柱头有无弯曲等方面.CH花5个花瓣,下花瓣有一长距,5枚雄蕊,花丝很短,2枚雄蕊背部的蜜腺体伸入下花瓣形成的距中,雌蕊花柱直立并高于雄蕊;CL花雄蕊2枚,花丝较长,无蜜腺体,其余雄蕊与5个花瓣均为原基状,雌蕊的柱头通常弯向2枚发育最好的雄蕊.另外存在着花瓣与雄蕊数量介于CH与CL花之间的过渡闭锁花(intermediate cleistogamous flower,inCL),其花部特征与闭锁花一样,花萼一直包裹着其他3轮花器官.中短日照(12 h及以下光照)下诱导的花芽大部分为CH花,长日照(16 h光照)下诱导的大部分花芽为完全CL花.两个物种的CH花与CL花在4轮花器官原基形成后出现明显的形态差异,并随着花芽发育的成熟,形态差异更加明显.本研究揭示了光周期对维西堇菜与裂叶堇菜CH和CL花发育的调控作用,阐明了CH与CL花出现明显差异的时期与具体形态差异,为堇菜属两型闭花受精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早春不稳定传粉环境中新疆郁金香混合交配系统中的自交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在不确定传粉环境中,两性花植物常常具有潜在自交能力,鉴于自交的交配代价,进行不同环境下自交策略研究,对深入理解植物交配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早春短命植物新疆郁金香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及人工控制试验对自然居群的开花习性、传粉者类群、散粉动态、自花粉传递模式和交配系统等进行研究,以探讨早春不稳定传粉环境中植物的自交策略.[结果](1)新疆郁金香自然种群4月上旬或中旬开花,单花期5~6 d,白天开放晚上闭合,花粉的释放从外轮开始,由下到上呈拉链式次序呈现.(2)传粉者主要为蜂类和食蚜蝇,访花频率普遍较低,且年份间存在较大差异,但结实率普遍较高.(3)控制授粉试验表明,居群为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的混合性交配系统.傍晚花闭合时雄蕊的自主运动促进了柱头的自花授粉,这一传粉模式促进了竞自交的发生,但大量自花粉的落置发生在开花后的第4天,占自花粉总落置量的50.22%,为一种延迟自交机制.[结论]在传粉受限的情况下,新疆郁金香的竞自交和延迟自交促进柱头的花粉落置,这种集异交、竞自交和延迟自交为一体的交配策略灵活地应对了早春不稳定的传粉环境,是对早春低温度条件下不确定传粉服务的一种适应,也是早春短命植物的一种繁殖保证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针垫花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深入了解针垫花的开花结实特性,探求结实率低的原因,推动其种子生产、杂交育种、花期调控以及新品种培育工作.[方法]以针垫花为主要材料,对其开花物候、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杂交指数、授粉结实特性进行研究.[结果](1)针垫花的花期一般在冬末、早春至夏季;(2)最适合测定其花粉活力的离体萌发培养基为30 g/L蔗糖+150 mg/L硼酸+50 mg/L氯化钙;(3)在开花第1-7天柱头可授性逐渐加强,第5-7天时最为强烈;杂交指数估算结果表明针垫花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4)田间观测发现,在自然状态下结实率较低,但可以自发完成授粉,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5)人工授粉试验发现针垫花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最高,为17.14%,而自花授粉的结实率最低,为4.94%.[结论]针垫花的雌雄蕊异熟是导致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雌蕊花柱与子房部位的胼胝质以及花粉管顶端膨大畸形也是造成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为了揭示蜜源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早春常见蜜源植物柳树Salix、延胡索Corydalis和银莲花Anemone为研究对象,对其传粉昆虫种类和访花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蜜源植物的传粉昆虫种类、优势类群、多样性和访花行为.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共采集726头,隶属于5目14科53种,其中膜翅目4科35种,双翅目5科13种,鳞翅目3科3种,同翅目1科1种,鞘翅目1科1种.柳树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蜂类,延胡索的优势传粉昆虫为熊蜂类,银莲花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蝇类.延胡索的传粉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蜜蜂对柳树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94.33次和18.90 s.熊蜂对延胡索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76.42次和15.37 s,熊蜂在采集延胡索花时有明显的盗蜜行为,该行为有利于其它传粉昆虫生存.东北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传粉昆虫资源,应结合蜜源植物保护,可在早春时期补种柳树、延胡索和银莲花,并合理搭配,为传粉昆虫提供良好食物源和栖息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国南北方林火时空分布及火险期动态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林火是生态系统重要干扰因子,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2005-2017年黑龙江和江西两省卫星火点数据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的方法分析林火时空及火险期变化.结果表明:两省全年林火年际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黑龙江省突变年份在2011年前后;江西省突变年份在2016年前后;江西省法定火险期设定较黑龙江省更加合理;黑龙江省林火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林火发生期有向早春偏移的趋势,秋季林火发生期向夏季偏移并延长,春、夏和秋三季突变年份分别为2010年、2014年和2011年,冬季无突变年份;江西省林火主要发生在冬季,林火发生期有向冬季偏移并缩短的趋势,春、夏、秋、冬四季突变年份分别为2010年、2015年、2014年和2016年前后;两省林火密度呈相反的递增趋势;黑龙江省林火密度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增趋势,集中于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江西省林火密度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集中于赣州市和吉安市;两省各地区林火次数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黑龙江省大庆市、佳木斯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林火次数下降趋势显著;黑龙江省法定火险期伊春市和鸡西市林火次数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南北方林火的时空变化及南北两省火险期的偏移现象,为揭示林火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林火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积雪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特征和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
在季节性积雪地区,冬季气候变暖导致积雪变薄、积雪不连续、融雪提前及雪盖面积缩小等现象.然而相较于氮沉降、增温、降水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目前尚缺乏积雪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影响的系统报道.为加深人们对积雪特征变化生态后果的认知,综述了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变化对植被物候和群落组成、凋落物分解、土壤碳氮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食物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由于模拟积雪变化手段不同和复杂的气候、土壤背景,生态系统各要素对积雪特征变化的响应规律存在较大的分异和不确定性.例如,在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变薄和融雪提前情景下,植被物候提前,生长季延长,导致生产力增加和凋落物数量增加,禾草比例减少导致凋落物质量增加,早春温度高刺激微生物活性,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促进土壤碳氮周转过程.但积雪减少和融雪提前导致的早春低温和夏季干旱也可能引起植被生产力下降,凋落物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低,分解速率低,从而减缓碳氮周转过程.此外,积雪特征变化对植被特征和土壤碳氮过程影响相关研究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效应仍缺乏关注,且积雪变化对后续生长季是否存在持续效应也不明确;2)积雪因子对植被、土壤碳氮动态过程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各生态要素研究相对较为独立;3)积雪变化引起对土壤地化循环过程影响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缺乏组学数据支撑;4)缺乏遥感手段反演各类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积雪参数.应加强植被群落-土壤碳氮过程-土壤微食物网生态关联研究、基于基因组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功能研究和遥感相关技术研究,以期为发展积雪生态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