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间歇性Theta爆发式脉冲模式(i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卒中后吞咽障碍(PSD)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及NMES+iTBS联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NMES治疗,而NMES+iTBS联合组则在NMES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代表区行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吞咽障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评估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分级,以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WST)分级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和WST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71、-0.718、-0.507、-1.104;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PAS分级、SSA评分、WST分级低于治疗前且NMES+iTBS联合组患者评分和分级优于NM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412~-3.884;均P<0.05).结论 iTBS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NMES可有效地促进PSD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互联网+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抽样法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出院的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组接受互联网+MDT模式的延续性护理。使用洼田饮水试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卒中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卒中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水平、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互联网+MDT模式的延续性护理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后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并进行预测模型探索。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选取河南省某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9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时,采用一般情况和疾病相关资料收集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安德森癌症消化道症状调查量表(MDASI-GI)、衰弱问卷式评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T)及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结果:血浆白蛋白水平、24 h进食量、MDASI-GI和TUGT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最终得到患者术后出院准备度预测模型为: Y=-3× X1+1× X2+5× X3-4× X4-1× X5( Y=出院准备度; X1=疼痛评分, X2=血浆白蛋白, X3=24 h进食量, X4=MDASI, X5=TUGT)。 结论:ERAS模式下食管癌患者术后出院准备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出院评估预测模型效能较好,可为临床出院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因时护理模式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施以因时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以因时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结果以及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血清总蛋白(TP)]情况。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NIHSS评分以及营养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联合因时护理以及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以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且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方面具有理想辅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Iowa循证实践模式的管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Iowa循证实践模式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实施基于Iowa循证实践模式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干预3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比较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1级的患者增加至29.3%(12/41),对照组增加至18.6%(8/43),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 Z值为2.332, P<0.05)。干预后试验组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维度得分分别为(61.39 ± 13.07)、(60.44 ± 10.89)、(62.07 ± 14.82)、(64.78 ± 15.24)、(446.15 ± 42.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9 ± 14.77)、(50.09 ± 13.15)、(53.91 ± 16.72)、(57.81 ± 16.34)、(410.98 ± 35.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18~4.133, P<0.01或0.05)。试验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2.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666, P<0.05)。 结论:以Iowa循证实践模式为依据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为脑梗死患者多种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脑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其护理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上肢、下肢肌力评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吞咽功能正常率为57.50%,对照组为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吞咽功能结果也表明,A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B组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8, P=0.036<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A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同时提升吞咽功能,减少呛咳、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改良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改良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初次单侧THA的3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60)和观察组( n=160)。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方案,观察组基于ERAS理念改良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模式,护士根据方案行术前禁食禁饮和术后饮食饮水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饥饿感、口渴感,记录两组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程度及进食后恶心呕吐程度等胃肠道功能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前饥饿、术前口渴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进食后恶心呕吐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ERAS理念改良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模式应用在THA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减轻患者围手术期不适感,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人群砷代谢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人群砷代谢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内砷中毒人群(砷中毒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调查对象家中饮用水砷含量,尿砷及其代谢产物[三价砷(As Ⅲ)、无机砷(iAs)、一甲基胂酸(五价,MMA V)、二甲基胂酸(五价,DMA V)、总砷(tAs)、无机砷百分比(iAs%)、一甲基胂酸百分比(MMA%)、二甲基胂酸百分比(DMA%)、一甲基化率(PMI)、二甲基化率(SMI)]水平;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指甲砷和指甲硒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536人,其中砷中毒组155人、对照组381人,水砷含量范围为0.0 ~ 825.7 μg/L。与对照组比较,砷中毒组性别、文化程度、氟斑牙患病分布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年龄、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水砷含量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砷中毒组尿As Ⅲ、iAs、MMA V、DMA V、tAs、MMA%、MMA/DMA和指甲砷水平均较高(均 P < 0.05),尿DMA%、SMI和指甲硒水平均较低(均 P < 0.05),而尿iAs%和PM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和指甲砷水平是尿As Ⅲ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 19.82、- 23.83、0.61、0.21、7.26、2.98,均 P < 0.05);年龄、水井深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tAs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3.18、3.25、1.31、15.59,均 P < 0.05);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和指甲砷水平是尿iAs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 20.47、- 25.90、0.64、0.25、7.87、3.11,均 P < 0.05);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MMA V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0.52、- 17.07、- 21.84、0.22、2.77,均 P < 0.05);年龄、水井深度、水砷含量和指甲砷水平是尿DMA V水平的影响因素(β = 2.35、2.47、0.85、9.22,均 P < 0.05)。 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饮水型砷中毒人群砷代谢模式存在差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水井深度、水砷含量、总井数以及指甲砷水平可能是不同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饮水现状及关联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中小学生的日均饮水情况及关联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19 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22个省,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按不同供餐模式,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每天饮水情况。以每天是否饮水≥5杯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饮水的关联因素。结果:纳入27 374名研究对象。试点地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饮水3.9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 OR=1.230, P<0.001)、小学生( OR=1.379, P<0.001)、父亲外出打工( OR=1.169, P<0.001)、父母均外出打工( OR=1.228, P<0.001)、走读生( OR=1.142, P<0.001)、学校位于村( OR=1.638, P<0.001)或乡镇( OR=1.358, P<0.001)、学校供餐( OR=1.252, P<0.001)、学校教学楼配备水冲式卫生厕所( OR=1.384, P<0.001)、中部地区( OR=1.300, P<0.001)是学生每天饮水≥5杯的促进因素。 结论:我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中小学生饮水量偏低,且饮水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吉林和山西省高水砷暴露地区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探讨不同人群砷代谢模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和吉林省白城市部分乡(镇)的饮水砷含量超标村(水砷≥0.05 mg/L)为调查采样点,选择饮用当地集中式供水和小井水的35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砷暴露组,以临近饮食居住习惯相同、经济条件相近的低砷水源地区人群为对照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一般健康状况检查。采集两组人群尿样,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LC-AFS)技术分离和检测4种形态砷化合物,包括三价无机砷(iAs Ⅲ)、五价无机砷(iAs Ⅴ)、一甲基胂酸(MMA)、二甲基胂酸(DMA)。计算总砷(tAs)、无机砷百分比(iAs%)、MMA百分比(MMA%)、DMA百分比(DMA%)、甲基化率(PMI)和二甲基化率(SM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砷代谢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调查1 415名村民,其中砷暴露组1 256人,对照组159人;对照组与砷暴露组年龄、性别比例、职业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而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和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对照组和砷暴露组尿tAs、iAs%、MMA%、DMA%、PMI和SMI中位数( M)分别为12.86 μg/L、15.03、5.23、76.35、84.97、93.68和69.68 μg/L、10.24、8.37、79.31、89.76、90.65,砷暴露组尿tAs、DMA%和P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iAs%和SMI均低于对照组( U=- 13.87、- 4.30、- 6.64、- 6.64、- 1.99, P均< 0.05)。对人群尿砷代谢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BMI是iAs%的影响因素( β=- 0.08、- 0.08, 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MMA%的影响因素( β=- 0.11、- 0.09、- 0.07、0.08, P均< 0.05);年龄、性别、BMI和受教育程度是DMA%的影响因素( β= 0.06、0.09、0.10、- 0.09, P均< 0.05);年龄和BMI是PMI的影响因素( β=0.08、0.08, 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SMI的影响因素( β=0.09、0.08、0.08、- 0.09, P均< 0.05)。 结论:不同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模式存在差异,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以及受教育程度可能是不同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