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乙酰氧基苯基)-2-丁酮在实蝇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实蝇分布范围广泛,寄主种类多样,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对其防治的时间紧迫性与经济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检疫及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都是常见的实蝇害虫防治方法.能够刺激实蝇行为反应的引诱剂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害虫防治策略在实蝇防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实蝇引诱剂既可以分为性诱剂、食诱剂和植物源诱剂;又可以分为雄性实蝇引诱剂和雌(双)性实蝇引诱剂.其中,雄性实蝇引诱剂特异性强、效果显著.1960年首次报道雄性实蝇引诱剂4-(4-乙酰氧基苯基)-2-丁酮(诱蝇酮)对实蝇的显著吸引效果以来,它一直被用于监测和诱捕靶标实蝇.应用于调查监测时,诱蝇酮可以与多种类型的诱芯与诱捕器一起使用,实现效能最大化.诱蝇酮不仅可以单独使用引诱实蝇,而且可以与其他诱剂与菌液等混配使用.而且,诱蝇酮在发挥其基础引诱功能的同时,还会影响靶标实蝇的行为和生理以及非靶标昆虫的生存.因此,本文重点从调查监测、引诱灭杀、吸引取食、对非靶标昆虫影响等方面对诱蝇酮在实蝇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实蝇害虫诱饵站引诱防治与害虫自动测报的发展,诱捕的影响因素与引诱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等做出合理展望,以期为实蝇害虫引诱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敌鼠钠盐和溴敌隆毒饵对康保牧场长爪沙鼠灭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通过现场试验,观察不同药物及毒饵在夏季对长爪沙鼠的灭鼠效果,为鼠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夏季,在康保牧场分别使用0.05%敌鼠钠盐、0.005%溴敌隆开展现场灭鼠试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组按洞投药,对照组除不投药外,一切与投药区一致;用堵洞查盗法调查鼠密度,待药物生效后,再用同种方法调查灭后鼠密度,计算校正灭效.长爪沙鼠对不同毒饵的适口性通过计数投饵后1、2、3 d的盗食率、耗饵量和耗饵率来计算.结果 荒地0.05%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校正灭效为90.07%;人工草场0.05%敌鼠钠盐毒饵、0.005%溴敌隆玉米渣毒饵、0.005%溴敌隆莜麦毒饵对长爪沙鼠的校正灭效分别是86.52%、85.94%、83.87%;2种生境,不同毒饵灭鼠效果均较好;长爪沙鼠对3种不同毒饵适口性存在统计学差异,0.005%溴敌隆莜麦毒饵适口性最好.结论 夏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和溴敌隆仍对长爪沙鼠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仍然可以应用毒饵法对长爪沙鼠进行杀灭.灭鼠药物首选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若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产生抗性,再选择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莜麦作为诱饵的适口性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吡丙醚作为保幼激素模拟物用于蚊虫控制的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随着新的媒介种类的出现和现存种类的种群增长,蚊虫及其传播疾病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公共卫生危害之一.由于缺乏疫苗以及有效的药物治疗,防控蚊媒病唯一可持续的关键措施是蚊虫控制.相较于控制成蚊,使用灭幼剂控制蚊虫孳生地更为有效可行.但目前可用的灭幼剂为数不多.这些可用的灭幼剂主要包括微生物制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其他选项(比如植物源杀虫剂).在昆虫生长调节剂领域,保幼激素模拟物在研发和使用领域均受到了广泛关注.吡丙醚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日本住友化学首次合成,其潜在杀虫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很多有害节肢动物的控制上得到充分认可.本次述评介绍了吡丙醚的一般信息,并重点强调其以下优势:独特的模拟天然保幼激素活性的作用机理,广泛的靶生物谱,与其他所有已知的或者潜在的灭幼剂相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很低的抗性风险,不易产生交叉抗性,而且对覆蚊亚属有很高的杀灭活性.由于吡丙醚能影响成蚊生殖和寿命而越来越多地被尝试用于饵剂,绿篱喷洒以及蚊帐处理来杀灭成蚊.吡丙醚和其代谢物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评估.无论是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吡丙醚在蚊虫控制上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诱蚊诱卵的葡萄糖溶液浓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的蚊幼存活率,以及诱蚊、诱卵效果的影响,为基于糖饵剂的灭蚊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方法 取白瓷碗分别加入100 mL 3%、5%、8%、10%和15%的葡萄糖溶液,每碗投放10只白纹伊蚊或淡色库蚊Ⅳ龄蚊幼,第2、4、6、24、48、72 h观察蚊幼存活情况.饲养笼内投放饱血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雌蚊各50只,四角各放置盛有5%、8%和15%葡萄糖溶液的产卵杯各1个,观察72h总产卵数.在模拟房内投放饱血和饥饿白纹伊蚊、淡色库蚊雌蚊各100只,盛有5%和8%浓度葡萄糖溶液和粘虫板制成的黑色简易灭蚊桶各1个,观察6 d后成蚊数和蚊卵数.以上试验均重复3次,以去氯自来水为对照.结果 随着葡萄糖溶液浓度增加,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幼的72h矫正死亡率升高,高于5%的葡萄糖溶液不适宜蚊幼存活.诱卵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溶液浓度增加,对白蚊伊蚊诱卵效果下降;5%和8%葡萄糖溶液组诱卵效果相似,白纹伊蚊卵平均数分别为686.67枚和682.33枚,淡色库蚊卵筏平均数分别为3.00块和2.33块.模拟房内,对照组、5%和8%葡萄糖溶液组诱捕成蚊平均数分别为93.33、105.00和130.33只,8%葡萄糖溶液组诱蚊效果强于对照组(F=3.283,P=0.030);白纹伊蚊蚊卵平均数(蚊卵数+蚊幼数)分别为70.33、55.33和63.00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61,P=0.034).结论 5%及以上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有效抑制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蚊幼存活,且具备较好的诱蚊效果及一定的诱卵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自制绿僵菌饵剂对德国小蠊继发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自制绿僵菌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成虫的继发传递毒性,为绿僵菌在防治卫生害虫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首次毒杀实验采用取食饵剂的方式;继发毒性实验使用上次毒杀实验虫尸饲喂的方式进行.结果 特定浓度绿僵菌孢子与低剂量硼酸复配后实现增效作用,使得杀蟑时间由 15d大大缩短至9d,且硼酸的使用量为 3%,远低于市面普通化学杀虫剂.自制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成虫继发毒杀的死亡率可达 100%,毒杀效果显著.结论 自制绿僵菌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单次继发传递毒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溴虫氟苯双酰胺对家蝇的防治效果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索溴虫氟苯双酰胺对成蝇的杀灭效果,以期指导该药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的应用.方法 采用滞留喷洒、空间喷雾和蝇饵诱杀的方式分别进行试验.结果 滞留喷洒试验中,50 和 500 mg a.i./m2 溴虫氟苯双酰胺待测板面与成蝇接触时长 2h分别导致 15.00%和 16.67%的死亡率,5 000 mg a.i./m2施药板面接触试虫1h导致35.00%的死亡率,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空间喷雾试验中,10 mg a.i./m3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测试时间未发现击倒试虫,100 mg a.i./m3溴虫氟苯双酰胺 1h成蝇击倒率仅为 2.22%,1 000 mg a.i./m3溴虫氟苯双酰胺 20 min和 1h成蝇击倒率分别为 3.33%和 16.67%,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饵剂试验中,施药 24 h,0.02%浓度组的死亡率达到 91.33%,0.1%和 0.5%浓度组死亡率均达到 100%.结论 溴虫氟苯双酰胺具有较高的胃毒效果,可以用于饵剂产品研发,在公共卫生害虫防治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HbHDA6互作蛋白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4/6
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场所,是由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次生乳管的数量与天然橡胶产量直接相关,而这些乳管的数量取决于形成层分化次生乳管的频率(乳管分化能力),是橡胶树产量育种的主要指标.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能诱导橡胶树乳管分化且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bHDA6)能够参与橡胶树乳管分化调控.由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因此该文使用冠菌素(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分化产生次生乳管的实验系统,以分离形成层组织为材料,构建酵母双杂交 cDNA 文库,以HbHDA6 基因为诱饵来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确定与 HbHDA6 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表明:(1)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的均一化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初级文库的容量为 6.34×106 CFU·mL-1,总单克隆数为1.27×107,文库重组率为100%;次级文库的容量为7.72×106 CFU·mL-1,总单克隆数为 1.54×107,文库重组率为 100%.初级文库和次级文库的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 1.1 kb和 1.2 kb.(2)成功构建了筛选 HbHDA6 互作蛋白的pGBKT7-HbHDA6 诱饵载体,并确认无自激活活性.(3)使用该诱饵载体对构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进行筛选,并通过NCBI_BLAST比对和去除重复以后,获得了 22 个与HbHDA6 发生互作的蛋白,包括CLP1、ERF3、ERF4、HSP82、LARP6a、APT5、PP2A、FBA6 等.该研究成果为解析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转基因改良橡胶树的产胶潜力提供了候选基因,为高性能天然橡胶遗传改良育种提供了新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九种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本文分别对 3 种不同成分市售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和 6 种药剂的室内滞留药效进行评价,以指导现场防治.胶饵室内药效实验采用玻璃方箱法,以死亡率评价杀灭效果;室内滞留药效实验采用果酱瓶药膜法,以德国小蠊与药膜强迫接触 20 min后的死亡率评价室内滞留药效.结果显示,3 种胶饵在施用 96h后,试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了 100%,3 种药剂药效均达到A级.6 种滞留喷洒用药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均达到100%,持效期90d以上.结果表明,9 种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德国小蠊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现场防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林草湿地与城市绿地红火蚁发生特点与监测防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重大有害入侵生物,目前我国对于红火蚁的科学研究、防治策略、政策法规多集中于农业领域.虽然红火蚁在林草湿地与城市绿地中也有着广泛分布与巨大危害,但在这些领域的发生特点和防控策略被大大忽视.在林业中,红火蚁的发生与砍伐、火烧和翻土等人为扰动,以及生物多样性、林分郁闭度和土壤裸露程度等自然因素高度相关.人工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与林分郁闭度较低,人为扰动多,因此人工林内部与周边地区均有较高的红火蚁入侵风险;而在天然林中,红火蚁的巢穴多分布于林缘、林窗及火烧迹地等阳光可以直接照射的区域.此外,苗圃和城市绿地有大量的裸露土壤和人类活动,红火蚁发生风险较高.在人类活动较多的人工林、苗圃和城市绿地,红火蚁主要危害人体健康和基础设施,并直接或间接危害林木.此外,红火蚁的入侵降低了生境中节肢动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并威胁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中的野生动物.尽管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红火蚁有利于促进种子传播和土壤营养物质循环,但其危害性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益处.在林业上,预防红火蚁入侵主要有检疫、监测和防治3个环节.在检疫方面,木材、带土苗木和草皮是可能携带红火蚁需要重点检疫的对象,熏蒸可有效杀灭红火蚁.在监测方面,诱饵法和陷阱法是主要的监测手段,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遥感和雷达技术也有望在天然草地和城市绿地的红火蚁监测中发挥作用.尽管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红火蚁防治手段,使用高毒、广谱、难降解的杀虫剂可能危害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等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有必要研发更加绿色环保的红火蚁防治药剂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利用饵料微藻表达抗菌肽及其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解抗菌肽在饵料微藻中表达后的抗菌特性,构建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湖泊微拟球藻(N.limnetic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抗菌肽(源自虹鳟,Cath-1a)表达质粒,分别转化相应的微藻,检测转化子中抗菌肽的表达量和体外抑菌效果,将藻株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喂食斑马鱼,初步分析了抗菌肽及藻体自身的岩藻黄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在3种微藻中均可以成功表达,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仅三角褐指藻对水产领域常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然而抗菌肽的表达并未使3种藻株的体外抑菌性增加.添加藻粉对斑马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通过检测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丙二醛的含量,表明添加藻粉可增强斑马鱼的抗氧化和抗炎症能力,表达抗菌肽(PtC组)能进一步提高斑马鱼的免疫力.另外,添加Pt6(富含岩藻黄素)藻粉组比添加 PtC 的抗炎效果更显著,表明三角褐指藻中的岩藻黄素和二十碳五烯酸对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具有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