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乌梅丸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肝德在散,虚则四肢厥逆,实则胁满腹痛,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虚则倦怠乏力,实则腹满吐利,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兼顾心肺,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的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19年5月确诊的62例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手术组(39例)及药物驱虫组(23例),手术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开颅手术取虫并切除病灶,未取到活虫的患者行癫痫灶切除术或皮层热灼术。药物驱虫组患者均予以吡喹酮治疗,剂量为60 mg/(kg·d),10 d为1个疗程;间隔2个月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直至达到治愈标准。所有患者随访1~8年,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裂头蚴抗体检测结果判断预后;同时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患者治疗1年后癫痫控制情况。结果:39例手术组患者中34例取出活虫,共35条。随访1~8年后,手术组治愈34例,未愈5例;药物驱虫组治愈7例,未愈16例;手术组患者治愈率高于药物驱虫组(87.18% vs. 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治疗后1年改良Engel分级结果显示,39例手术组患者中改良Engel分级Ⅰ级36例,Ⅱ级2例,Ⅲ级0例,Ⅳ级1例;23例药物驱虫组中改良Engel分级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3.000, P=0.000),平均秩次提示手术组患者疗效优于药物驱虫组(25.21 vs. 42.17)。 结论:手术治疗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疗效优于药物驱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商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重金属富集特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我国,商陆属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或垂序商陆P.americana的干燥根被列为中药商陆.商陆属植物含有三萜类、三萜皂苷类、多糖类、抗病毒蛋白类、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三萜类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商陆属植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细菌、抗真菌、抗疟、驱虫等活性.该文对近年来商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重金属富集特性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为商陆属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木香不同抗黄野螟植株代谢物质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为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在其受创伤后产生的沉香是一种珍贵药材和香料,而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沉香产业的发展.为了探究白木香对黄野螟的抗虫生理机制,本研究利用指标含量测定、GC-MS分析及非靶向性代谢组学分析等方法,对6种不同抗虫性植株叶片的理化性质、挥发性物质及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抗虫植株(A01)的单宁酸含量(0.39 mg/g)、类黄酮含量(1.48 mg/g)最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4.5mg/g)和可溶性糖含量(6.7mg/g)最低.白木香感虫植株(S)诱虫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5个植株,而驱虫成分含量显著低于其它5个植株.白木香抗虫植株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和挥发性成分与普通感虫植株具有明显差异,抗虫植株叶片中的营养物质和诱虫活性挥发性成分偏低而驱虫活性挥发性成分普遍偏高.抗虫植株与普通感虫植株的差异代谢产物主要集中在黄酮与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和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本研究可为确定白木香的抗虫机制及今后发掘新型无公害的黄野螟防控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诉的儿童肺吸虫病三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脑型肺吸虫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3例分别以"3 d内抽搐2次""头晕、肢体麻木2 d""头痛、恶心、发热3 d"为主诉脑型肺吸虫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均有生食疫区溪蟹史。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PAIT)均为阳性。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均显著增高。1例患儿头颅MRI检查显示"颅内血肿形成并有隧道征",2例患儿头颅MRI检查无异常。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均达到诊断肺吸虫病标准。吡喹酮驱虫(25 mg/kg、3次/d,服用2 d,间隔7 d进入下一疗程;2~5个疗程)治疗,3例患儿经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控制、EOS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结论:脑型肺吸虫病脑患儿MRI可无异常,EOS和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在脑型肺吸虫病诊治中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石榴名-性-效-制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专著、方书及其它文献,对石榴名称、药用品种、药用部位、性能、功效应用、炮制等进行考证.结果表明,石榴名称除正名外,异名众多,命名方式各异;石榴药用品种有酸、甘之分,区别较大,存在同名异物现象,药用部位除果皮外,尚有根(皮)及果实、花等.石榴皮药性除酸、涩、温,归大肠经外,尚有寒(凉),归肾经,有毒性等.石榴果皮功效主治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内容之外,尚有止精漏,外用治痈肿疮毒,体癣,水火烫伤,发白等,驱虫则以根皮为主.炮制时须忌铁器,除炒炭增强收涩之性外,尚有煅炭、醋制、炒焦、炒黄等,须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的雷丸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雷丸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信息源,梳理含雷丸的方剂,构建雷丸方药数据库;采用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雷丸的增效减毒及其方剂主治病症类型、药物配伍情况;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探寻其在常见病中的配伍特点;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掘药-证的相关性,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 含有雷丸方剂的剂型主要为丸剂和散剂,高频用药为槟榔、大黄、木香等,与雷丸配伍的主要为驱虫药、泻下药及理气药等,且味多为苦、辛,归胃经、脾经.其中"槟榔-雷丸"出现的药对配伍频数最高,其次是"大黄-雷丸""木香-雷丸";雷丸方剂的主治病症为虫积的频数最高,其次为疳证、积滞等.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治疗虫积配伍槟榔、木香、使君子、芜荑、鹤虱等;治疗疳证配伍胡黄连、黄连、青皮等;治疗积滞配伍神曲、陈皮、牵牛子、三棱等.结论 雷丸与槟榔等配伍可加强杀虫消积的功效;与胡黄连、大黄等配伍可增加泻下攻积的作用,以上可能会引起轻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与陈皮、神曲等配伍可保护胃黏膜,减轻胃肠不良反应.但雷丸毒性物质基础研究等未见报道,仍需深入研究,为雷丸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月,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5所小学2~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连续2d收集粪样,每人每天1份,每份粪样采用Kato-Katz法制作3张加藤片镜检,结果为阳性(蛔虫、钩虫、鞭虫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学生接受阿苯达唑治疗(一次口服400 mg).服药后3d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4周后同一批学生再次服用阿苯达唑片剂400 mg,3d后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2次服药后均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经2次服药后仍然阳性的学生再服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1次.将5所小学按行政村归纳,统计不同行政村鞭虫感染治疗疗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所学校共调查438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82.19%(360/438).男生感染率为79.19%(175/221),女生为85.25%(185/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其他民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9.79%(299/333)、90.57%(48/53)、21.43%(9/42)、4/10(x2=133.781,P<0.05);2~6 年级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 73.97%(54/73)、90.38%(94/104)、73.56%(64/87)、87.50%(28/32)、84.51%(120/142)(x2=13.700,P<0.05).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 52.51%(230/438)、35.39%(155/438)、73.29%(321/438),其中第1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4.24%(180/191)、63.64%(77/121)、2.64%(7/265),第2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8.77%(161/163)、91%(91/100)、6.33%(14/22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服用1、2次阿苯达唑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07、22.487、3.976,P<0.05).蛔虫、钩虫、鞭虫轻、中、重度感染者两次服药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服药x2=3.218、3.930、4.050,P>0.05;第二次服药x2=1.745、1.902、0.329,P>0.05).第1次服药后觉得吞药片困难、头晕、恶心、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次为11.47%(39/340)、10.88%(37/340)、16.76%(57/340)、7.65%(26/340)、1.47%(5/340).第 2 次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第 1 次,两次服药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学校所在行政村分析,第2次服药后吉良小学感染鞭虫的学生治愈率为12.68%(9/71),高于曼囡小学(3.60%,4/111)(x2=5.374,P<0.05).结论 阿苯达唑单次疗法对蛔虫感染有较好疗效;双次疗法对蛔虫和钩虫的驱虫效果均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阿苯达唑治疗中、重度的蛔虫、钩虫感染者无需增加剂量.阿苯达唑对鞭虫治疗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使用阿苯达唑治疗鞭虫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掌握全国棘球蚴病防治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370个棘球蚴病流行县(市、区、旗)29 926个流行村.2022年全国流行县(市、区、旗)现有棘球蚴病患者25 227例,平均患病率为58.35/10万(25 227/43 232 609).细粒棘球蚴病15 554例,多房棘球蚴病8 169例,混合感染255例,未分型1 249例.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1 270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991例,多房棘球蚴病89例,混合感染5例,未分型185例;<12岁人群102例,≥12岁人群1168例.2022年,全国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共开展人群腹部超声筛查3 576 121人次,其中,<12岁人群筛查751 440人次,≥12岁人群筛查2 824 681人次;血清学检测超声筛查疑似人员17 404人次.2022年370个监测点<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02%(60/287 437),其中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40.00%(24/60).Ⅰ、Ⅱ类流行县(市、区、旗)监测点≥ 12岁人群超声筛查患病率为0.29%(772/270 407),新发现患者占患者数的8.29%(64/772).2022年开展药物治疗18 354人,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处置16 625人,手术治疗1418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占69.82%(990/1 418),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占26.52%(376/1 418)].2022年随访结果显示,治愈999例,治疗有效20 599例,治疗无效2 546例,死亡(非棘球蚴病死因)374例,排除239例,失访372例,未到随访时间884例,病例外迁他地170例.2022年全国流行乡(镇)共有犬2 478 608条,其中登记管理的犬2 250 694条.共34 646个村开展了犬驱虫工作,药物驱虫犬次数24 289 457次.野外犬科动物驱虫投药119 473份.采集并检测家犬粪样394 851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756份,阳性率为0.44%.采集并检测野外犬科动物粪样62 884份,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201份,阳性率为1.91%.2022年抽查屠宰的家畜117 303头,患病率为0.88%(1 038/117 303).检查野外啮齿类动物43 705只,患病率为0.92%(403/43 705).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但防治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继续加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发挥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重度贫血患者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寄生虫感染导致重度贫血的病例.患者因头昏、乏力、大汗淋漓入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0.76×1012/L,血红蛋白15.0 g/L,红细胞比容0.0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34 g/L,予输血、补液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即返回.后因头昏、乏力加重再次入院,粪便常规检查发现钩虫、蛔虫及鞭虫虫卵,内镜检查见钩虫活体寄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经药物驱虫治疗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