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裂头蚴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裂头蚴病临床较为少见,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改变,因此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讨论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并初步探讨脑脊液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脑裂头蚴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风湿病合并传染病抗体阳性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风湿病具有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发病隐匿、病程长、但也可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癫痫大发作等急性起病。本研究报道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流行性出血热1例和SLE合并脑裂头蚴病1例,分析2例疾病的诊治经过,总结经验以期提高对风湿性疾病合并传染病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的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19年5月确诊的62例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手术组(39例)及药物驱虫组(23例),手术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开颅手术取虫并切除病灶,未取到活虫的患者行癫痫灶切除术或皮层热灼术。药物驱虫组患者均予以吡喹酮治疗,剂量为60 mg/(kg·d),10 d为1个疗程;间隔2个月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直至达到治愈标准。所有患者随访1~8年,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裂头蚴抗体检测结果判断预后;同时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患者治疗1年后癫痫控制情况。结果:39例手术组患者中34例取出活虫,共35条。随访1~8年后,手术组治愈34例,未愈5例;药物驱虫组治愈7例,未愈16例;手术组患者治愈率高于药物驱虫组(87.18% vs. 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治疗后1年改良Engel分级结果显示,39例手术组患者中改良Engel分级Ⅰ级36例,Ⅱ级2例,Ⅲ级0例,Ⅳ级1例;23例药物驱虫组中改良Engel分级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3.000, P=0.000),平均秩次提示手术组患者疗效优于药物驱虫组(25.21 vs. 42.17)。 结论:手术治疗脑裂头蚴病继发癫痫疗效优于药物驱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寄生虫病伴化脓性炎症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原生动物或蠕虫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脑裂头蚴病等[1-2].脑寄生虫病合并脑脓肿者目前少见报道.福州总医院第四七六临床部神经外科收治l例脑寄生虫病伴化脓性炎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对2014~2016年手术治疗的22例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以癫痫、轻瘫、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也可仅有头痛症状;病灶常单发,以额、顶叶中央区常见;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灶,增强后为环形、串珠样或条索样局部强化,可见"隧道征";CT为低密度灶,可见强化或钙化;病灶有迁徙性.本文病例成功抓到活虫,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或原有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常规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未常规给予吡喹酮治疗.随访3个月至2年,癫痫及头痛症状均消失;MRI复查强化病灶均消失.结论 对于脑裂头蚴病,根据好发年龄及生活史,结合典型影像学、血清免疫学检查,诊断不难.详细的病史询问及阅片后在导航、术中唤醒技术辅助下手术能成功清除活虫,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立体定向活检对脑干、脑深部疑难病变的精准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脑深部、脑干疑难病变精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完成的29例脑干、脑深部疑难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结果.手术在局麻下安装CRW立体定向框架,螺旋CT薄层扫描,将CT、MRI数据输入Radionics手术计划系统,行CT-MR融合定位,计算靶点坐标.根据病灶位置、神经影像特征,设计个体化穿刺路径进行活检.靶点位置分布:中脑、桥脑12例,内囊2例,丘脑3例、基底节12例,进行组织病理学和(或)基因学检测,明确诊断.结果 29例患者中,28例(96.6%)经立体定向活检后病理/基因学检测获得确诊.病理结果:淋巴瘤8例,胶质瘤7例,脱髓鞘4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瘤2例,脑裂头蚴病1例,结核性肉芽肿1例,遗传性朊病毒病1例,胶质增生1例,单核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1例.其中病理+基因学确诊1例,诊断不明1例(3.45%).术后症状性小出血2例(6.9%),大出血1例(3.45%),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3.45%),无手术死亡.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术具有快速、微创、安全的特点,是脑干、脑深部疑难病变精准诊疗的理想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裂头蚴病的特性与外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脑裂头蚴病的诊治与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脑裂头蚴病的病例资料.病人均接受药物治疗,其中接受外科手术50例,包括立体定向引导下切除13例,导航引导下切除26例,直接切除11例.结果 曾有不洁饮食史者50例(63.3%).在50例手术病人中,取出活虫38例,未取出活虫12例.随访3个月~5年,平均14个月.29例未手术病人中,失访15例,病例未愈、病情仍进展14例.50例手术病人中,失访6例,术后3个月复查增强MRI,39例强化病灶消失,5例仍见强化病灶或新发病灶.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与后遗症.结论 本病流行与不洁食物及陋习有关.依据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即可确诊,目前无有效杀虫药,立体定向及导航引导下手术技术可有效取虫并根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裂头蚴病手术治疗经验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脑裂头蚴病的经验并分析影响活虫取出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9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治疗经验,并根据是否取出活虫将患者分为活虫取出组和活虫未取出组,比较2组间相关资料的差异. 结果 49例患者中共取出活虫36条,其中1例于同一病灶内取出2条活虫.45例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中39例术后再无癫痫发作(Engel Ⅰ级).复查MRI显示39例患者的病灶强化影消失,脑内未见新发病灶;另有2例的原病灶强化影消失,但在病灶后方出现新发病灶,其中1例经再次手术于原病灶对侧颞叶取出活虫,1例继续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新发出血、梗死,无脑膜炎发生.统计分析发现,活虫取出组(n=35)与活虫未取出组(n=14)间发现病变至手术的时间及病灶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治疗脑裂头蚴病安全有效.发现病灶后应尽早手术治疗,缩短发现病变至手术的时间,以防止虫体移位;同时需结合病灶部位选择具体的手术方案和手术时机,以提高活虫取出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病变边界模糊,灶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轻,部分病灶局部可见负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大部分病变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串珠样及匐行管状明显强化;DWI大部分病灶扩散未见明显受限,呈等、低信号;MRS示病灶NAA峰呈不同程度降低,Cho/NAA增高.5例复查患者中4例可见病灶的位置及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表现较有特异性,DWI、MRS及复查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MRI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意义重大,更为进一步在体了解病变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可视化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例脑裂头蚴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脑裂头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态影像学改变,并结合既往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癫痫发作8例,轻瘫3例,头痛2例,记忆下降2例、头晕1例.9例均行MRI检查,病灶多位于额颞叶,呈环状或线样强化.7例患者的血清学及脑脊液裂头蚴抗体均为阳性,2例患者仅血清学抗体阳性.8例患者行吡喹酮驱虫治疗,1例因伴随艾滋病,未行驱虫治疗.4例因误诊或确诊行手术治疗.5例治疗后复发.结论:脑裂头蚴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癫痫、轻瘫、头痛.头颅MRI增强呈环状或线样强化,脑裂头蚴治疗可行长程大剂量规律口服吡喹酮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可,但复发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