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法手触识骨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出并验证盲法手触识骨学习法(以下称"盲触法")在人体解剖学骨学实验课的应用效果。方法:包含实验1和实验2,研究对象分别为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60名学生、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60名学生。各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盲触法组,每组30人。实验1:两组学生学习相同学时后,作答相同内容的考卷,对比两组的平均成绩。实验2:两组学生完成相同的骨学学习任务后,对比两组学生所用平均时间。结果:实验1:盲法手触识骨组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 P<0.001);实验2:以盲触法完成全部骨学内容的学习,用时显著少于传统教学组( P<0.001)。 结论:盲触法比起传统教学方法,学习骨学的效果更佳、用时更短,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O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评价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并配合外固定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3例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踝架穿针固定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年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70(35.28±14.6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VAS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t=3.343,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9.091,P=0.000),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5.034,P=0.000),观察组患肢非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1.960,P=0.000),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007,P=0.000).术后1年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7,P=0.678).观察组出现2例针孔感染,3例<2mm的复位丢失;对照组发生3例手术切口感染;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6,P=0.504).结论:以CO接骨学理论为指导,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的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及CO踝架分型治疗三踝骨折,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基于中国接骨学骨折微创与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实践与智能化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4
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一词源于尚天裕教授主编的《中国接骨学》[1].CO学派是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理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的发展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的源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改良Uhl闭合穿针技术治疗Colles骨折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念指导下改良Uhl技术治疗Colles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改良Uhl闭合穿针技术治疗Colles骨折358例,符合条件的纳入12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闭合穿针组和切开复位组.闭合穿针组68例,采用CO接骨理念指导下改良Uhl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技术;切开复位组52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改良的Sarmiento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在Sarmiento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穿针组手术时间(35.88±14.11)min、住院时间(9.78±2.48)d、治疗费用(16 074.91±1 964.48)元,与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65.48±14.26)min、住院时间(15.88±2.00)d、治疗费用(20 451.27±1 760.22)元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穿针组优于切开复位组.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改良Uhl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技术治疗Colles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手术快、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势技术.缺点是钢针滑移易损伤肌腱,针对合并粉碎骨块且有骨质疏松的Colles骨折,可能无法牢固固定,需结合其他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新编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挖掘、搜集、整理古医籍中骨学名词,并作归类、整理、阐释中医骨学名词与现代解剖学骨学名词的对照,标示拉丁文名词和英文名词,编制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以供中医教学、研究和临床之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平乐"筋滞骨错"理论与"筋出槽、骨错缝"关系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中医筋伤学的病名,又是对骨关节及其附属组织损伤一类伤筋病病机的高度概括[1].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平乐正骨作为国内知名中医骨伤流派,在骨伤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其鲜明特色和独到之处,平乐筋病学是平乐正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代平乐正骨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完善,已经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完整的筋伤医学理论体系——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体系[2]. "筋滞骨错"理论与"筋出槽、骨错缝"既有相似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特点[3]. 同为现代筋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辨析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颅底颈静脉孔区骨性测量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 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 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 mm,右侧(13.79±3.67) 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 mm,右侧为(22.84±2.88) 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 mm,右侧为(6.78±1.61) 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 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 mm、右侧(11.41±1.91) 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 mm,右侧(14.39±1.85) 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 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 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感觉神经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神经骨学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其中,感觉神经在骨中分布广泛,且在骨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感觉神经与骨的相关性研究引起诸多关注.大段骨缺损修复是骨修复中的一大难点.由于骨缺损中心区域无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导致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工程骨中心易坏死,严重限制大段组织工程骨的发展.近年研究发现,使用感觉神经构建的神经化组织工程骨可以有效修复大段骨缺损.该文就感觉神经在骨修复中的研究现状,以及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神经骨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种新的足骨连接方式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体骨骼标本是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所必需的基础标本,目前,骨骼制作方法的文献较多[1-3].各医学院校在运动系统骨学的讲授中对于足骨的讲授大多通过在人体骨架上展示给学生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观看,但这不能细致的分解观察足踝等骨骼的形态.本文从能够将足骨单只放入散骨标本中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的角度出发,介绍一种新的足骨连接方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原则的新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起始于1958年,以尚天裕教授为代表的骨科先驱在传统中医治疗骨折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骨折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是以中医治疗骨折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贯彻了固定与活动相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局部与全身治疗兼顾,医疗措施只有通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等治疗观点,并进一步总结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原则.在每一例具体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原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是值得每一位骨科医师深刻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