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甲环酸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因髋部骨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治疗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65~100岁老年患者入选。患者均进行闭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复位手术,依据围术期是否使用TXA及使用方法不同分为3组,围术期予以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术前30 min内予以静脉滴注TXA 25 mg/kg的18例患者为单次用药组;术前30 min内予以静脉滴注TXA 25 mg/kg,术后3 h、6 h各追加15 mg/kg TXA的患者18例为重复用药组。比较3组患者总失血量、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单次用药组、重复用药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小板、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单次用药组、重复用药组患者围术期估计失血量分别为620(330,1 080)ml、380(270,490)ml、520(190,750)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666, P<0.05)。其中单次用药组的总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复用药组的总失血量较对照组较少,失血量超过单次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第1、7 d行彩色超声检查,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结论: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能有效降低围术期总失血量,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静脉滴注TXA,重复使用TXA应慎重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科仿生治疗学——骨科学发展的永恒追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科学所聚焦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结构失常、功能失能”为特点。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修复,是骨科学研究持续追寻的目标。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革新,以人工骨与关节置换术为代表的骨科仿生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既往的骨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新的突破点。笔者通过回顾仿生发展的历史,在原有仿生医学的基础上,提出骨科仿生治疗学(OBT)这一崭新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发展进行阐述,旨在探索攻克骨科治疗难题的新方向。OBT的不断发展将推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治疗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结合OBT“仿生替代治疗”与“仿生自然治疗”两类方法,将实现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重建”和“功能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盲法手触识骨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出并验证盲法手触识骨学习法(以下称"盲触法")在人体解剖学骨学实验课的应用效果。方法:包含实验1和实验2,研究对象分别为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60名学生、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60名学生。各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盲触法组,每组30人。实验1:两组学生学习相同学时后,作答相同内容的考卷,对比两组的平均成绩。实验2:两组学生完成相同的骨学学习任务后,对比两组学生所用平均时间。结果:实验1:盲法手触识骨组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 P<0.001);实验2:以盲触法完成全部骨学内容的学习,用时显著少于传统教学组( P<0.001)。 结论:盲触法比起传统教学方法,学习骨学的效果更佳、用时更短,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博格达吐鲁番兽(二齿兽类)的骨骼学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吐鲁番兽(Turfanodon)是一类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二齿兽类,曾广泛分布在新疆至华北一带.目前该属下建立有两个种——博格达种(T.bogdaensis)与九峰种(T.jiufengensis).两个种都具有相对完整的头骨材料,但只有九峰种报道了下颌及头后骨骼材料.一批产自新疆吐鲁番地区,可以归入到博格达吐鲁番兽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可以明显区别于九峰种的特征,包括头骨的鼻吻部侧面平坦,下颌齿骨侧架成肿突状,以及股骨头为近半球状.吐鲁番兽属的鉴别特征也有更新,包括眼框周缘平坦,两条翼骨前支上的嵴向后汇聚,以及一个可能的自有衍征:肩胛骨上参与塑造乌喙孔的凹缺很大.吐鲁番兽腭部的中嵴两侧发育有副嵴,这一特征区别于除肌龙兽(Myosaurus)、掘铁兽(Kembawacela)和水龙兽(Lystrosaurus)外的其他二齿兽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裂齿鱼科是新鳍鱼类干群的一支,只生活于三叠纪.根据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史密斯亚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6块保存较好的化石,命名了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Teffichthys wui sp.nov.).它代表了三叠鱼属的第三个种,时代上略晚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早史密斯亚期的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贵州印度期晚第纳尔亚期的优雅三叠鱼,是该属迄今已知最年轻的种.新种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在分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为了解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筋束骨"理论探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筋束骨"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源于《素问》"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元明以来,基于解剖关系的认识与病机阐释的需要,经朱丹溪、张节等医家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筋束骨"理论."筋束骨"理论高度概括了筋骨之间、筋骨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联系.筋骨结构相连,功能相系,具体体现在骨为干,筋为刚;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诸筋者,皆属于节;谿谷属骨等方面.筋骨经络相关,脏腑相应,具体体现在阳明主润宗筋;肝主筋,肾主骨;太阳主筋,少阳主骨等方面."筋束骨"失常是诸多筋骨疾病的总病机,筋骨形态结构改变、失于充养、邪气留居等是"筋束骨"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筋束骨"失常的病理状态表现在形、态两方面,形的异常可表现为筋断骨折、筋离骨错等,态的异常可表现为筋急骨痛、筋弛骨软等."筋束骨"理论影响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等治疗原则的发展,指导了续筋接骨、理筋正骨、柔筋安骨、荣筋补骨等基本治法的应用,对于筋骨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云贵地区中三叠世近鲱形类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的分类学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小型近鲱形类(Halecomorphi)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发现于中国云贵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相地层中,曾被归入弓鳍鱼目(Amiiformes)真颌鱼科(Eugnathidae).基于模式标本和15块新标本的详细观察,对该属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分类学修订.对这些标本的研究揭示了该属种在早前研究中一些未被描述或识别错误的形态特征,包括斧状的眶前骨,两个宽大的次眶骨,上颌骨具有感觉管和三对额外肩胛骨.首次将中华真颌鱼纳入近鲱形类分支系统学研究中;结果显示,中华真颌鱼与云南罗平安尼期的复兴鱼(Subortichthys)构成姐妹群,两者与欧洲圣乔治山地区拉丁期的Allolepidotus和始真颌鱼(Eoeugnathus)一起组成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底部的一个单系群(命名为复兴鱼科).中华真颌鱼的分类学修订为了解预言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伤口疗法对骨科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骨科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骨科治疗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NPWT,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PRP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创面渗液酸碱度(pH)值、创面温度、伤口压疮愈合计分(PUSH)和治疗2周后创面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变化,同时统计分析2组患者适宜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治愈率.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850,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渗液pH值、创面PUS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EPO水平在治疗4周内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7.356、8.26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3、4周时的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适宜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创面治愈率高于对照组(x2=4.720,P<0.05).结论 PRP与NPWT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能够提高机体EPO水平,促进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筛查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2000)筛检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选取住院的输血前和手术前常规检查患者及门诊就诊患者10 715例,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以皮肤性病科(52例)最多,占总检测人数的0.49%,无假阳性现象;妇产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增高,仅次于皮肤性病科,妇产科初筛阳性24例,假阳性6例;整个内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例,假阳性2例;整个外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3例,假阳性3例;五官科初筛阳性9例,无假阳性;骨科初筛阳性1例,假阳性1例;重症医学科初筛阳性2例,无假阳性;儿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10 715例血标本总共假阴性0例,假阳性12例,结果均为弱阳性,S/CO值介于1~3.32,总假阳性率0.11%.结论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2000)应用CLIA法对于梅毒的大批量初筛检测,快速且灵敏度高,可满足临床需要,但正因为它的高灵敏性,所测得的阳性结果,不应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据,应结合患者的体征、病史、其他的实验室方法学检查、患者的治疗反应及流行病学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尤其要重视筛检S/CO值介于1~3.32的弱阳性结果,工作中要注意血样本离心要充分,避免技术性假阳性.对于筛检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临床并进行沟通,建议确证,避免因假阳性情况误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给药的利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给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美康合理用药工作站调取电子病历筛选给药途径为氧气雾化吸入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给药情况,评估我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给药的相关指标.结果 我院住院患者中氧气雾化吸入给药较多的科室是: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分别为15.25%、11.86、10.89%、10.17%;≤10岁和≥51岁的患者使用比例最高,分别为22.03%和29.06%;氧气雾化吸入应用最多的药物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注射用 α 糜蛋白酶等;患者单次氧气雾化吸入给药平均用量约为20.81 mL;二联用药和三联用药比例分别为35.53%和41.65%,联用药物中最常见的是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吸入给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超给药途径用药、单药给药剂量不合理、不合理联用等现象.结合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并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可共同促进氧气雾化吸入给药的安全、有效及合理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