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对单侧唇腭裂患儿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估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和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纠正单侧唇腭裂患儿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Ⅲ类错合的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正畸科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8~12(11.09±1.35)岁]分为3组: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组(A组)、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组(B组)、对照组,每组18例。在矫治开始前(T1)及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Dolphin软件进行颌骨、牙齿以及软组织测量,将头影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和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0.51±1.33)个月和(9.20±1.45)个月( P=0.146)。A组和B组A点平均前移4.08 mm和4.83 mm,ANB角(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构成角)和Wits值(Ao点与Bo点间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上颌骨前移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U6-VRmx平均增加0.46 mm,U1-pp平均增加0.63 mm,均明显小于A组(均 P<0.001),提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 结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明显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等不利的牙齿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骨支抗前牵引方法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12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上颌颧牙槽嵴处钛板配合面具前牵引;B组上、下颌钛板,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牵引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A、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12.5个月。A、B组上颌骨均发生明显前移,分别前移3.12及3.83 mm;颌骨间关系变得协调,ANB角分别增加3.69°及3.14°、Wit's值分别增加4.30及4.5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然而,A组下颌骨发生了后下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B组下颌骨发生了少量逆旋及下切牙轻度的唇倾。结论:上颌钛板面具牵引与上、下颌钛板颌间Ⅲ类牵引治疗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均非常有效,但上、下颌钛板Ⅲ类牵引对垂直向控制更好,更有利于对高角病例的控制,受病例数量限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交替快速扩缩治疗骨性Ⅲ类患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性Ⅲ类错 是临床中常见的错 畸形,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或两者兼具的三种类型,其中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可以利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前方牵引得以改善。近年来,上颌交替快速扩缩治疗因能产生更令人满意的矫治效果而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本文将围绕上颌交替快速扩缩的生物学基础、临床应用及其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螺旋扩弓器前方牵引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上颌骨、上牙列的影响,以期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1例202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患者(男性,10岁)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扩弓器前牵组(A组)和无托槽前牵组(B组),均设置双侧前磨躯扩弓0.25 mm,前方牵引力值分别为2.94 N(工况1)和4.90 N(工况2)。分析两种工况下两组模型上颌骨、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 结果: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骨均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唇向位移趋势;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唇向位移更明显,为同种工况下扩弓器前牵组的2~3倍。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牙列均表现为近中、颊向移动和前牙伸长、后牙压低趋势。工况1和工况2条件下,无托槽前牵组中切牙唇向位移量(-0.065、-0.089 mm)均大于扩弓器前牵组(-0.024、-0.024 mm)。两组工况下,冠状向上扩弓器前牵组后牙接近颊向整体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1∶1),无托槽前牵组则为颊向倾斜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2∶1)。随前牵力值增加,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上牙列的位移趋势增加比扩弓器前牵组更明显。两种工况下无托槽前牵组前牙段牙周膜静水压力、牙槽骨等效应力均高于扩弓器前牵组,且主要集中于切牙唇侧颈部区域。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可对上颌骨产生向前的力量,但可伴上前牙唇倾,可作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矫形治疗措施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钛板与传统前方牵引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个性化钛板及传统前方牵引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 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生长发育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患者,分别采用个性化钛板(个性化钛板组)和传统方法(传统前牵组)进行前方牵引治疗。收集两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包括SNA角(上牙槽座角)、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FH-MP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U1-L1角(上下中切牙角)、U1-SN角(上中切牙与颅底平面角)、前面下高、上颌长等;并以颅底线为基准平面,测量上下颌骨各参考点[ANS点(前鼻棘点)、A点(上牙槽座点)、Prn点(鼻尖点)、Sn点(鼻下点)、UL点(上唇最突点)等]至VerT线(过蝶鞍影像前壁与前床突下缘交点的颅底线垂线)的距离。对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 t检验,对两组前方牵引治疗前后变化量进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两种前方牵引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个性化钛板组纳入患者20例,年龄(10.8±1.3)岁,男性9例,女性11例;传统前牵组纳入患者20例,年龄(10.5±1.1)岁,男性8例,女性12例。两组前方牵引治疗后SNA角、ANB角、FH-MP角、Y轴角、前面下高、上颌长、ANS-VerT距、A-VerT距、Prn-VerT距、Sn-VerT距、UL-VerT距均显著大于治疗前( P<0.05)。个性化钛板组SNA角、ANB角、A-VerT距治疗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15°±2.28°、4.64°±1.40°,(4.41±3.43)mm]均显著大于传统前牵组[分别为2.13°±2.69°、2.81°±1.10°,(3.13±4.76)mm]( P<0.05),U1-L1角、U1-SN角治疗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76°±7.42°、1.74°±6.38°)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14°±6.62°、4.57°±5.24°)( P<0.05)。 结论:前方牵引治疗可有效改善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 患者的上下颌骨位置关系。使用个性化钛板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明确,牙性作用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翼腭缝宏观解剖及其发育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中国人群中翼腭缝(pterygopalatine suture,PPS)的解剖及宏观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育模式及其与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3年7月—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134例CB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组.以PPS标志点为依据,计算得出PPS整体的横向位置(transverse position of PPS,XPPS),PPS整体的矢状向位置(sagittal position of PPS,YPPS),以及PPS的锥突嵌入角(insertion angle of PPS,IAP)、锥突嵌入宽度(insertion width of pyramidal process,IWP)和锥突嵌入深度(insertion depth of pyramidal process,IDP),并通过多平面观察确定翼上颌联合情况.采用回归分析评估各参数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参数变化的稳定年龄段.采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析双侧参数的差异性.结果·YPPS、IDP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XPPS、IAP、IWP、翼上颌连接的发生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差异仅在XPPS中显著,男性大于女性(P<0.01).参数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XPPS在组1(6岁≤年龄<9岁)和组2(9岁≤年龄<12岁)间差异显著(女性:P=0.006;男性:P=0.004);IAP在组2与组3(12岁≤年龄<15岁)间差异显著(P=0.042),98.5%样本的IAP大于45o;IWP在组1与组3间差异显著(P=0.016);翼上颌联合情况在组1、2、3间差异显著(组1、2间P<0.001,组2、3间P=0.037,组1、3间P<0.001),成人发生率高于90%.各项指标双侧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6岁以后YPPS及IDP未表现出明显改变,上颌骨与翼突趋于融合.PPS整体横向位置在12岁左右趋于稳定,而IAP及IWP持续增长,至15岁左右达到稳定且翼腭缝锥突嵌入翼切迹的方向偏向矢状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改良上颌前方牵引对生长发育高峰后期上颌发育不足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探讨改良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对上颌发育不足患者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纳入生长发育高峰后期(CVM Ⅴ~Ⅵ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伴上颌发育不足病例26例(男16例,女10例),使用改良(牙合)垫式口内矫治器配合双杆式上颌前方牵引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面部软组织相关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前后面中部软组织相关标志点突距测量值增加(P<0.05),其中鼻尖点、鼻底点、软组织A点和上唇突点的平均前移量均超过3 mm;(2)治疗后面型角、全面凸角与上唇基角的变化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中面型角平均增大3.23°±3.74°,全面凸角平均减小2.56°±4.99°,上唇基角平均增大2.63°±3.39°;(3)治疗后软组织张力及面高比例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牙合)垫式口内矫治器配合双杆式上颌前方牵引器能有效促进生长发育高峰后期上颌发育不足患者面中部软组织侧貌的改善,协调鼻唇颏软组织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前方牵引对骨性Ⅲ类口呼吸儿童面型及上气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口呼吸前牙反患儿在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后面部形态及上气道的变化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2年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的16例骨性Ⅲ类口呼吸前牙反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6.81±1.80)岁,入组患儿均行单纯面具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儿童面部形态及上气道间隙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上气道上间隙、中上间隙、鼻唇角、ANB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上气道中间隙、下间隙、人中长度、上唇长度、面下1/3长度以及上唇/面下比例均较治疗前增大,上气道中下间隙、人中/上唇比例、面型角则较治疗前减小,除人中/上唇比例外,其余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性Ⅲ类口呼吸前牙反儿童行前方牵引矫治可增大上气道间隙并改善患者的侧貌面型,在改善患者口呼吸症状的同时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牙支抗式与骨支抗式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比较应用牙支抗式(FM)与前腭旁正中区域微螺钉种植支抗(MSI/FM)的Hyrax结合上颌前方牵引装置矫治替牙期及恒牙列早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将18例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n=9),分别采用FM的Hyrax结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方案(FM)和用MSI/FM支抗的Hyrax结合上颌前方牵引装置的治疗方案(MSI/FM).两组均以交替快速上颌骨扩张和收缩(Alt-RAMEC)的方式结合双侧约3.92 N、相对于平面向前、向下30°的前方牵引力,纠正骨性Ⅲ类错畸形.通过Lortho头影测量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画重叠并分析矫治前后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两组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和Ⅲ类错均得到明显改善,MSI/FM组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较短.FM组在以下测量指标中T0和T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NA、ANB、Co-A、Co-Gn、Wits、S-Go、Na-Me、MP、U1-SN、UADH、LADH、Overjet、UL-EP 增加,U1-L1 减小.MSI/FM 组在以下测量指标中 T0 和 T1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NA、ANB、Co-A、Wits、Na-Me、MP、y 轴角、U1-SN、Overjet、UL-EP 增加,SNB、Co-Gn-Co-A、S-Go/N-Me、U1-L1、L1-MP减小.结论:FM和MSI/FM分别与Hyrax结合上颌前方牵引装置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均可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MSI/FM组平均矫治时间较短、骨性效应较显著、牙性代偿较轻,上颌综合长度向前生长明显、下颌生长方向改善明显、上前牙代偿性唇倾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