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改良日本骨科协会颈脊髓功能评分(mJOA)在12分以上的CSM患者,对所有患者行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每日1次,治疗两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MRI检查,以患者受累部位为节点,设置一个感兴趣区,DTI扫描后记录FA值和ADC值.治疗前后均对患者进行m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评定.临床评分分别和FA值与ADC 值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mJOA评分、FA值大于治疗前,NDI评分、ADC值小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79、1.25、13.95、16.58,均P<0.05);FA值和mJOA评分及其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呈正相关(r=0.389、0.345,均P<0.01);ADC值与mJOA评分及其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呈负相关(r=-0.472、-0.526,均P<0.01),ADC值与NDI评分及其治疗前后的差值均呈正相关(r=0.446、0.345,均P<0.01);FA值和NDI评分及其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TI序列在CSM的疗效评价上存在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并行采集技术联合深度学习重建用于肩关节MRI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并行采集技术(PAT)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R)用于肩关节MRI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接受肩关节MR检查的 74人,分别以标准序列(A组)、PAT加速序列(B组)及PAT加速序列联合DLR(C组)采集肩关节MRI.采用 5分法对图像整体质量、伪影及显示解剖结构(关节软骨、韧带及骨髓)清晰度进行主观评价;计算关节软骨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进行客观评价;比较 3组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结果 A、C组间图像整体质量、伪影及显示解剖结构清晰度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高于B组(P均<0.05).C、A、B组之间,肩关节MRI关节软骨SNR及CNR依次降低(P均<0.05).结论 PAT联合DLR可缩短肩关节MR扫描时间、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年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面部偏斜患者的颌面部结构进行锥形束CT三维扫描成像并测量,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位置。方法:选取面部偏斜的患者61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4例),年龄(23.97±5.80)岁,选取15例个别正常 患者为对照组(男2例,女13例),年龄(22.47±5.49)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成像,利用三维测量软件(Invivo5)的3D分析功能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比较两组患者下颌骨形态与位置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偏斜侧下颌升支高度(54.78±6.30) mm与偏斜对侧(56.22±5.25) mm ( P=0.004),偏斜侧下颌体总长度(116.15±6.00) mm与偏斜对侧(117.96±6.20) mm ( P=0.001),偏斜侧髁突高度(23.34±3.80) mm与偏斜对侧(24.50±3.40) mm ( P=0.001),偏斜侧上颌尖牙垂直向位置(24.72±4.35) mm与偏斜对侧(25.29±4.32) mm ( P=0.028),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位置(22.60±4.51) mm与偏斜对侧(23.13±4.12) mm ( P=0.041),偏斜侧下颌升支内倾角度84.21°±3.16°与偏斜对侧82.87°±3.81° ( P=0.01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面部偏斜患者双侧存在多部位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偏斜侧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高度更小,牙弓平面更高,下颌升支内倾角度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颌前牙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 F=12.47, 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 t=2.01和3.97, 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 r=0.387和0.344, P均<0.05)。 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肾脏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该文报道1例肾脏软骨肉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男,73岁,因“血尿、腰痛不适1 d”就诊,CT示伴有钙化灶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分隔及边缘延迟强化;MRI示肿块呈小叶状改变,T 1WI呈稍高信号,T 2WI呈不均匀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间隔及周围延期强化,右肾静脉内见充盈缺损。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脏软骨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T 2* mapping评价不同落地模式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跑步后膝关节软骨的急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T 2* mapping技术评价不同落地模式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跑步后膝关节软骨的急性影响。 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杭州市招募29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步态分析以确定其落地模式,分为前足落地模式(FFS)组(11例)和后足落地模式(RFS)组(18例)。于跑前和跑步30 min后对优势腿膝关节进行MR扫描,测量膝关节软骨各分区的体积、厚度及T 2*值,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组间跑步前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组内跑步前后的差异。 结果:跑前FFS组与RFS组膝关节软骨体积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FS组股骨内侧后部T 2*值高于FFS组( t=-2.47, P=0.020)。与跑步前比较,FFS组中跑步后胫骨外侧后部软骨厚度减小( t=-2.96, P=0.016),RFS组中胫骨外侧后部及髌骨外侧中央软骨厚度减小( t=-3.25、-3.02, P=0.004、0.007)。FFS组中跑步后胫骨外侧后部软骨体积减小( t=-2.58, P=0.030),RFS组中髌骨外侧中央软骨体积减小( t=-2.74, P=0.013)。FFS组中跑步前后各区域软骨T 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FS组中股骨内侧后部、股骨滑车中央、股骨滑车外侧、股骨外侧中央、胫骨外侧前部、胫骨内侧后部、胫骨内侧中央及胫骨内侧前部软骨T 2*值均减低( P<0.05)。 结论:FFS跑步后膝关节仅胫骨软骨部分亚区表现形态和生化成分的变化,RFS跑步后股骨软骨、髌骨软骨及胫骨软骨大部分区域软骨发生改变,RFS对膝关节软骨急性影响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虚拟血管成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图像获得虚拟平扫、虚拟动脉期图像实现一期扫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光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VNC)及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用于模拟动脉期图像(Vart)。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检验、McNemar检验对比真实平扫(TNC)与VNC、常规动脉期(CIart)与Vart的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情况。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胸主动脉、各级肺动脉、T4椎体骨松质、胸壁脂肪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估。病灶情况的评估包括钙化灶检出率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密度、体积、实性成分占比和影像特征。 结果:除胸壁脂肪和T4椎体骨松质外,其他部位CT值在VNC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外,其他部位背景噪声值、SNR在TNC图像与VNC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CIart图像,Vart图像中胸壁脂肪CT值降低( P<0.05),其余部位的CT值均明显升高( P<0.05);Vart图像上所有部位的背景噪声值均小于CIart图像,SNR、CNR值均高于CIart图像( P<0.05)。TNC与VNC图像质量、CIart与Vart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NC为标准,VNC对钙化的总检出率为88.53%(301/340);除部分实性结节的短径外,其余肺结节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指标在TNC与VNC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光谱CT胸部静脉期40 keV VMI可在血管性病变诊断方面模拟动脉期图像,静脉期VNC基本达到常规平扫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图像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