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骨盆固定治疗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 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 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 5或S 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 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PF组=32.58, FNPF组=28.64,均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 t=2.14, 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PF组=42.97, FNPF组=38.56,均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 t=0.17, 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 t=0.15, 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 t=2.13, 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 FPF组=41.61, P< 0.001; FNPF组=0.38, 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术后=3.23, P=0.002; t末次=2.94, 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 2=6.40, 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6, P=0.034)。 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P> 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46例,男6例、女40例,年龄(41.2±7.2)岁(范围25~61岁)。术中通过运动中心适度上移、股骨距逐级截骨、股骨假体适当下沉和软组织充分松解的技术,实现股骨头复位。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评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Trendelenburg征、肢体长度、骨盆倾斜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72.2±8.8)个月(范围8~101个月)。手术时间为(97.2±12.0)min(范围84~112 min);术中出血量为(550±60)ml(范围350~850 ml)。至末次随访时,无患者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和骨折,无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表现,无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2.5±12.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35, P<0.001)。患者自评满意度:较不满意1例(2%,1/46)、一般满意4例(9%,4/46)、较满意19例(41%,19/46)、非常满意22例(48%,22/46)。髋关节术前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末次随访时全部为阴性。术前真实双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为(-2.5±0.6)mm,末次随访为(11.5±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17, P<0.001);术前患者感知LLD为(28.2±5.1)mm,末次随访为(3.4±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8, P<0.001)。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股骨距的长度为(3.2±0.4)mm;患侧肢体延长(45.2±4.6)mm;术前髂腰角为-6.5°±2.3°,末次随访时恢复至-0.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51.97, P<0.001)。 结论:对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矫正骨盆倾斜和腰椎代偿性侧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盆投射角与髋关节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是脊柱-骨盆矢状面平稳的关键解剖学参数,即骶骨(S 1)终板中点和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与骶骨终板中点垂线之间的夹角,反映骨盆的代偿能力。该角度不随年龄、性别、体位变化而改变,但与种族密切相关。不同的方法测量会影响PI的测量结果。在站立位腰骶侧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是经典的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之后改进的在三维CT片及骨骼标本上的测量方法均以此为基准,可减少X线片测量上的误差。早期研究多聚焦于PI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系。与正常人相比,低PI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甚至突出、高PI可导致腰椎滑脱。因此,通过测量PI可以预测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进展的风险,为脊柱矢状面矫形重建提供重要参考。PI在髋关节疾病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数值大小对某些髋关节病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检索文献,对PI与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髋臼撞击征及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髋关节骨关节炎与骨盆投射角的关系尚不明确,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roweⅠ型患者的PI较高,股骨髋臼撞击征患者的PI低于一般人群,而较高的PI可能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盆代偿潜能对脊柱畸形经第2骶髂螺钉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髂(second sacral alar iliac,S 2AI)螺钉固定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骨盆代偿潜能与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行后路经S 2AI螺钉固定术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55例,根据患者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比值,即骨盆倾斜比率(PT to PI ratio,PTr)的高低分为高PTr组(PT/PI>0.4)及低PTr组(PT/PI<0.4)。末次随访时按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与非PJK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及2年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T 1骨盆角(T 1 pelvic angle,T 1PA)、PI、PT、骶骨斜角(sacral slop,SS)及PI-LL。比较高PTr组与低PTr组在末次随访时PJK发生率的差异;同时比较PJK组与非PJK组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参数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PTr的差异,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低PTr组13例、高PTr组42例,末次随访时高PTr组患者术后PJK发生率[38%(16/42)]高于低PTr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发生PJK,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末次随访PJA[ OR=1.274,95% CI(0.998,1.624), P=0.009]、术前PTr[ OR=3.274,95% CI(1.100,36.973), P=0.035]及术后即刻PTr[ OR=5.700,95% CI(1.271,65.272), P=0.02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PTr患者的骨盆代偿能力较差,矫形术后骨盆代偿潜能仍偏低,随访期间难以维持良好的矢状面平衡,发生PJK的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矢状面重建术前截骨角度的评估方法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柱截骨矫形作为重建脊柱力线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脊柱矢状序列重建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避免截骨角度不佳引起的术后躯干矢状面二次失平衡,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精确评估截骨角度尤为重要。目前,学者们通过对患者脊柱-骨盆参数及其代偿机制的全面分析,针对不同患病人群和疾病特点提出相应的脊柱矢状面重建目标,并根据不同重建目标、截骨部位和截骨方式提出多种截骨角度的预测方法,为制定最佳手术策略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年龄和性别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人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 4~S 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 1骨盆角(T 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 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 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 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脊柱-骨盆冠状位序列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脊柱-骨盆冠状位序列的变化规律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冠状位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方法: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的DDH患者48例,男6例、女42例;年龄(42.81±10.42)岁(范围22~61岁)。双侧髋发育不良11例,单侧髋发育不良37例,共59髋。Crowe分型Ⅰ型13髋、Ⅱ型7髋、Ⅲ型4髋、Ⅳ型35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Cobb角、冠状位平衡、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L 5倾斜角、下肢长度。分析冠状位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数据测量的可重复性。 结果:随访时间(10.31±2.62)个月(范围3~18个月)。DDH患者术前髂骨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髋关节倾斜角和L 5倾斜角的观察者内复测信度分别为0.965、0.875、0.912和0.934,观察者间信度分别为0.887、0.889、0.892和0.907。33例DDH患者存在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为69%(33/48);28例患者伴有脊柱侧凸,发生率为58%(28/48);发生髋关节脱位43例,其中37例股骨头相对位置较高一侧(即脱位侧)的骨盆位置更低,发生率86%(37/43);发生骨盆倾斜46例,发生率为96%(46/48)。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髂骨倾斜角由术前6.71°±4.62°降低至3.5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1, P<0.001);骶骨倾斜角由术前6.38°±5.48°降低至3.7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 P<0.001);术前髋关节倾斜角为5.32°±5.83°、术后为3.71°±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5, P=0.071);L 5倾斜角由术前6.12°±5.46°降低至4.33°±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5, P=0.037);Cobb角由术前11.05°±10.76°降低至6.82°±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7, P<0.001);术前冠状位平衡为(14.22±10.64)mm、术后为(13.73±12.5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 P=0.821)。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均呈正相关( r=0.61, P<0.001; r=0.57, P<0.001)。 结论:DDH患者出现骨盆冠状位倾斜的原因包括双下肢不等长与髋关节脱位。冠状位骨盆倾斜导致代偿性脊柱侧凸,使整体冠状位脊柱-骨盆序列发生改变,但仍能保持冠状位平衡。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DDH患者冠状位骨盆倾斜以及代偿性侧凸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和骶髂固定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 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远端有无固定至骶骨将纳入的ASD患者分为两组:骶髂固定组(16例)和非骶髂固定组(18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评估的脊柱骨盆参数,并记录PJK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ASD患者34例,其中男3例,女31例,年龄(58±6)岁,随访(2.9±1.0)年(2.0~4.0年)。骶髂固定组与非骶髂固定组的年龄、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及各项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骶髂固定组术后即刻的C 2-FH小于非骶髂固定组[(-69.46±30.85)mm比(-31.62±15.31)mm, P<0.001]。骶髂固定的患者中半数(8/16)发生PJK,而骶髂未固定组仅有4例(4/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末次随访时,两组C 2-FH均>-20 mm且均接近于-15 mm( P=0.976),说明两组C 2-FH均发生了代偿。由于骶髂以及大部分腰椎的固定,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为了代偿C 2-FH,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K)和颈椎前凸(CL)均较术后即刻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 2-FH<-2 cm和骶髂固定是ASD患者术后发生PJK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决策和矫正手术时应同时考虑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和骶髂固定两方面因素,而非仅关注脊柱骨盆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