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中盆腔骨髓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患者骨盆骨髓剂量体积参数( Vx)与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HT)的相关性,为降低放疗相关的血液不良反应风险,优化放疗计划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CCRT)的41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5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45~50.4 Gy/25~28次。放疗期间同步卡培他滨或5-氟尿嘧啶(5-FU)化疗。根据通用不良反应标准5.0 (NCI-CTC.V 5.0)评估放疗期间的急性HT。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盆(髋骨、骶骨、股骨)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 Vx与急性HT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段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盆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总体积( TV)、髋骨骨髓受照体积( C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骶骨骨髓低剂量( V5、 V10)受照体积( SV)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5)。阈值效应分析显示, CV10与≥2度白细胞降低存在阈值效应,阈值为575 ml, OR(95% CI)为1.85(1.08, 3.16)。 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中,与 TV相比, CV是预测急性HT的更优指标。与急性HT相关的 CV主要集中在低剂量水平( CV5、 CV10)。本研究中的阈值( CV10=575 ml)可作为盆腔放疗中降低急性HT风险优化放疗计划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ood技术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Hood技术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4例采用Hood技术行RA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7.8(57~76)岁,体质指数平均25.17(18.31~32.54)kg/m 2,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平均18.36(4.21~67.57)ng/ml。所有患者术前穿刺均明确诊断,Gleason评分平均7.3(6~8)分。术前临床分期T 1c期1例,T 2a期5例,T 2b期4例,T 2c期14例。所有患者均行RARP,术中采用Hood技术,其特点为经前入路保留Retzius间隙,手术操作层面紧贴膀胱前壁,耻骨后骨盆结构及前列腺外膜轮廓均不显露。分析患者手术结果、术后病理及随访情况。 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机械臂操作时间)平均84.5(63~110)min,出血量平均75.3(20~180)ml。术后19例留置引流管,平均留置3.7(3~5)d,5例未留置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1(4~11)d,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平均7.3(6~9)d。23例拔除尿管后即刻实现尿控,1例术后2周实现尿控。术后病理:pT 2a期4例,pT 2b期6例,pT 2c期14例;Gleason评分平均7.9(6~9)分。无切缘阳性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因手术并发症再次入院病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肿瘤复发。 结论:RARP术中应用Hood技术,可简化Retzius间隙保留步骤,手术切缘阳性率低,术后即刻尿控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脊柱外科提出的要求,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应运而生。现阶段脊柱机器人手术系统主要应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用场景单一。本文对脊柱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优势和局限性、脊柱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应用脊柱机器人的关键技术、X线辐射暴露、学习曲线和成本收益分析、脊柱机器人拓展应用和未来技术进行综述。未来机器人辅助自主置钉、椎板切除减压、肿瘤活组织检查及切除、对骨质疏松患者智能规划置钉、软组织识别和反馈及微创手术通道建立是对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更高要求。脊柱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颈椎、脊柱骨盆固定、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手术等方面发挥其精准、稳定、微创的优势,同时提高手术效率和成本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质量控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作为一种诞生十余年的新兴直肠癌手术入路,其发展过程中的坎坷经历提示着我们提升其手术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taTME的质量评估,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增加远切缘距离、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并提升全直肠系膜标本的切除质量。由于目前高质量临床研究开展仍然较少,且已发表的研究仍不能除外混杂偏倚以及发表偏倚所带来的局限性,故对于当前结论仍需审慎看待。现阶段,仅推荐taTME在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患者和中心进行开展。因此,本文对于taTME手术质量的评估及在此基础上的患者与医疗中心的筛选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和我中心实践经验,我们通常选择具有困难骨盆特征、低位直肠癌和(或)行新辅助放化疗需直视下确定远切缘的患者开展taTME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孤立性朗罕氏细胞增生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发现甲状腺肿物10个月”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可触及4 cm×3 cm结节,活动尚可,质韧,随吞咽可上下移动。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右侧叶中部实性结节,低度可疑恶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26.20 IU/ml(正常范围0.27~4.20 IU/ml),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血清肿瘤标志物、凝血机制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根据B超检查提示右叶中部结节大小约5.1 cm×2.9 cm×3.4 cm,边界不清,恶性可能性大,再考虑到患者有压迫症状,遂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术中探查见甲状腺与周围粘连紧密,甲状腺右叶峡部可触及1个结节,质硬,实性,边界不清,考虑恶性可能性极大,将右侧叶及峡部切除,冰冻病理检查提示恶性肿瘤,清扫淋巴结的冰冻病理检查提示髓样癌可疑,进而切除甲状腺左侧叶。术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CD1a(+),CD207(Langerin)(+),S-100(+),CD43(+),Ki-67(30%+)呈阳性,见图1,2。确诊为甲状腺朗罕氏细胞增生症。因考虑到术中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结,术后辅以放射性碘治疗彻底清除残余癌灶,密切随访监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及Tg。术后予以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复查血清Tg为13.60 μg/L。放射性碘治疗2个月后血清Tg降至1.09 μg/L。患者出院后2、6个月、1年后接受了甲状腺功能检查及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的CT扫描,未发现可疑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MFPP)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改变的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妇科肿瘤与盆底泌尿门诊就诊的49例MFP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1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统一如实填写病史及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盆底肌电位检测仪器检测两组阴道静息肌电位、最大肌电位;使用法国PHENIX系列电子张力器检测两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分别张开5°和10°盆底肌收缩力;采用丹麦B-K公司生产的经会阴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分别检测两组静息状态下经二维超声测出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与膀胱颈、膀胱底之间的长度(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经阴道三维超声准确找到肛提肌裂孔,测量其面积、前后径、横向径及肛提肌的不同受损程度等。结果:研究组阴道静息肌电位高于对照组(2 μV比1 μV)( P<0.05);阴道最大肌电位高于对照组(7 μV比6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盆底肌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张开5°时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204 g/m 2比175 g/m 2、450 g/m 2比410 g/m 2、237 g/m 2比51 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均小于对照组(14.0 mm比16.7 mm、5.3 mm比19.7 mm、46.7 mm比49.5 mm),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29°比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Valsalva状态下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13°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横向径、肛提肌缺损得分均小于对照组(10.1 cm 2比11.6 cm 2、44.2 mm比47.4 mm、31.9 mm比34.7 mm、1分比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FPP呈现盆底肌肉筋膜持续痉挛及丧失协调性的状态;可以通过对盆底肌肉筋膜解痉的方式对MFPP进行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髂骨周围(Ⅰ区、Ⅰ+Ⅱ区、Ⅰ+Ⅳ区)恶性肿瘤的切除、不同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3例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骨盆肿瘤切除钉棒系统以及半骨盆重建,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对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率、并发症、肢体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0~79个月)。11例生存,1年总生存(OS)率82.6%(19/23)、3年OS率65.2%(15/23)、5年OS率52.2%(12/23);未涉及髋臼者3年OS率70.6%,涉及髋臼者3年OS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82,P=0.041);合并有伤口不愈合、脱位等并发症共7例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方式患者术后功能评分(23.6±1.3)分,普通半骨盆及钉棒半骨盆重建患者术后功能评分(18.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1)。 结论:髂骨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钉棒半骨盆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CT如何诊断原发灶隐匿的肿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1个月就诊。胸、腹、盆部CT平扫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及斑片影,右侧腋窝、纵隔、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多发颈胸腰椎椎体及双侧多根肋骨密度不均;血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子宫肌瘤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病史,目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中。因发现肺、淋巴结、骨多发病变,临床怀疑恶性肿瘤可能,遂行 18F-FDG PET/CT显像以明确病变性质及分期。 18F-FDG PET/CT显像( 图1)见双肺多发代谢轻度增高的磨玻璃及斑片影,边界不清,SUV max 4.0;全身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累及左颈根部、双侧锁骨上、右腋下及胸肌深面、纵隔及双肺门、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最大者短径1.6 cm,SUV max 15.9;扫描野内骨骼大量代谢增高灶,CT上密度不均,SUV max 12.6,累及脊柱、骨盆、肋骨、胸骨、双侧肱骨、双侧肩胛骨、双侧锁骨、双侧股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波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 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