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内脂肪浸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脂肪浸润在肌肉相关疾病的病理性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疾病复发、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近年来对肌内脂肪浸润潜在机制的研究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骨骼肌、心肌脂肪浸润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对有关骨骼肌、心肌内脂肪浸润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内脂肪浸润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骨骼肌的面积、体积及信号,已成为IFI的首选检查方法.运动范围MRI有助于减少体位因素对解剖形态学参数的影响,提高了评估IFI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动态MRI和三维MRI的联合应用,能在获取实际运动过程中IFI相关解剖结构功能信息的同时,更真实地反映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可通过测量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脂肪浸润、物质代谢等股方肌、髋外展肌的微观水平定量指标,使IFI的精准诊断及预测、运动功能监测等成为可能,有望成为IFI临床诊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阐述多种MRI和fMRI技术在定量评估IFI的应用研究,总结其优点及缺点,为临床全面、精准评估IFI的发生、进展及转归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女性患者90例,年龄(67.62±4.98)岁(范围60~80岁),身高(1.58±0.05) m(范围1.48~1.70) m,体重(63.79±9.13) kg(范围47~90 kg),体质指数(25.48±3.35) kg/m 2(范围18.37~36.05 kg/m 2)。胸腰段后凸角为6.65°±10.38° (范围-17.34°~9.34°)。疾病诊断:腰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58例。摄站立位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摄胸腰段定量CT并采用Osirix软件测量T 12、L 3、L 5水平椎旁肌参数,包括椎旁肌横截面积、骨骼肌面积和组织密度、脂肪浸润比例和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分析椎旁肌参数与胸腰段后凸角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因素。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腰段后凸角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303, P=0.004)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19, P=0.038)呈负相关。年龄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3, P=0.012)、T 12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 r=-0.221, P=0.036)、T 12椎旁肌横截面积(r=-0.280, P=0.007)、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6, P=0.011)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90, P=0.006)呈负相关。骨密度与椎旁肌参数无相关性( 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β=-1.125, P<0.001)、T 12脂肪浸润比例( β=-0.849, P=0.001)、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β=0.996, P<0.001)和L 3脂肪浸润比例( β=0.496, P=0.020)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 结论:T 12和L 3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T 12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越小、L 3椎旁肌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浸润比例越大,胸腰段后凸角度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脂肪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骼肌脂肪浸润是影响骨骼肌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骨骼肌衰老的重要病理特征。骨骼肌脂肪浸润是一种病理诊断,衰老相关的骨骼肌脂肪浸润能否被视为一种老年综合征有待研究。鉴于骨骼肌脂肪浸润与脂肪肝都属于体内脂肪异位沉积,两者均与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在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方面具有的高度相似性,我们建议临床使用脂肪肌(fatty muscle)这一名词表述衰老相关的骨骼肌脂肪浸润。现对老年人脂肪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骨骼肌改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型糖尿病(T2DM)是常见病、多发病,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骨骼肌肌量减少和脂肪浸润与T2DM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多种影像技术在骨骼肌肌量减少与脂肪浸润的测定及其与T2DM可能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早期识别T2DM骨骼肌改变,探究其与T2DM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对于制定T2DM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糖尿病胃癌患者术后补充性肠外营养期间血糖在骨骼肌脂肪浸润与并发症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非糖尿病胃癌患者的骨骼肌浸润及术后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期间血糖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外科胃癌根治术后予以SPN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营养炎症指标,术前CT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标,术后血糖及30天内的并发症。根据是否存在骨骼肌脂肪浸润[用CT骨骼肌密度(skeletal muscle density,SMD)评估]将患者分组,比较术后血糖及并发症的差异。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血糖在SMD与术后并发症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共纳入357例患者,与无肌脂肪浸润的患者(299例,83.8%)相比,肌脂肪浸润组(58例,16.2%)术后SPN期间高血糖发生率、血糖的平均值、最高值及波动幅度均更高,且综合并发症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P<0.05)。血糖在SMD与综合并发症指数间存在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0892, P<0.05),占总效应的19.3%。 结论:骨骼肌脂肪浸润及高血糖均与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关,且血糖在骨骼肌脂肪浸润与并发症关联中起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肌肉脂肪浸润指数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计算机体层成像图像中L1腰椎横突水平的肌肉脂肪浸润指数(intra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ndex,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改善透析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4家三甲医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IATI为低衰减值肌肉(low attenuation muscle,LAM)密度/骨骼肌密度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IATI的最佳切点值,并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ATI组和低IATI组,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和L1椎体层面测量参数的差异。随访截至2022年12月23日,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3年内发生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2组患者生存率及其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IATI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高IATI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纳入维持性透析患者478例,年龄(53.55±13.19)岁,男319例(66.7%),血液透析365例(76.4%),腹膜透析113例(23.6%)。低IATI(<0.42)组376例(78.7%),高IATI(≥0.42)组102例(21.3%)。高IATI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 χ2=24.746, P<0.001)、糖尿病比例( χ2=5.570, P=0.018)、空腹血糖( t=-2.145, P=0.032)、LAM密度( t=-3.735, P<0.001)、LAM指数( t=-7.072, P<0.001)及LAM面积/骨骼肌面积比值( Z=-9.630, P<0.001)均高于低IATI组,而男性比例( χ2=11.116, P=0.001)、血清白蛋白( Z=2.708, P=0.007)和骨骼肌密度( t=12.380, P<0.001)均低于低IATI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IATI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IATI组(Log-rank χ2=19.188,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TI<0.42[<0.42/≥0.42, HR(95% CI):0.50(0.31~0.83), P=0.007]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60岁[ HR(95% CI):2.61(1.60~4.23), P<0.001]、糖尿病[ HR(95% CI):1.71(1.06~2.78), P=0.029]和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HR(95% CI):1.04(1.00~1.07), P=0.049]均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逐步Cox回归分析校正,IATI<0.42仍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0.42/≥0.42, HR(95% CI):0.45(0.27~0.76), 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骨骼肌密度[ OR(95% CI):0.84(0.81~0.88), P<0.001]和高三酰甘油[ OR(95% CI):1.39(1.07~1.82), P=0.015]均为IATI≥0.42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L1腰椎横突水平IATI<0.42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高质量骨骼肌局限性肌肉脂肪变性可能降低维持性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8例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EDMD)患者的临床、电生理、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骨骼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于2011—2022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且经基因检查确诊的8例EDM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症状、电生理改变(肌电图及心电图)、骨骼肌MRI、骨骼肌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2.0~6.0(3.6±1.2)岁,均为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7例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走路摇摆、蹲起费力、上楼困难;逐渐出现脊柱强直、关节挛缩;1例以脊柱侧弯为首发症状。4例发现异常心电图。8例肌电图符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呈肌病病理改变或肌营养不良表现。8例EDMD患者经二代测序均发现致病突变,共6个点突变,其中4个 LMNA基因杂合突变(c.1583C>G、c.1357C>T、c.148C>T、c.1336A>G);1例为 EMD基因半合子突变(c.501C>G);1例为 SYNE1基因杂合突变(c.4364G>A)。 结论:EDMD具有高度临床、遗传异质性。儿童期发病,病程早期以下肢无力、走路姿势异常为首发表现;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骨骼肌MRI可见选择性脂肪浸润;肌活组织检查结果缺乏特征性病理表现。病程早期仅凭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均较困难。二代测序技术可提高EDMD的早期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患者临床、股部磁共振及电生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归纳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患者3个临床亚组的临床、股部磁共振(tMRI)及肌电图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确诊IMNM患者32例,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SRP +)组、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组(HMGCR +)和血清抗体阴性(SN)组,分析3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肌炎抗体、肌外表现、肌电图等临床资料,tMRI炎性水肿和脂肪浸润评分评估骨骼肌受累特征。应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检验对比3组间不同临床特征以及tMRI评分的差异,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时,其中两组间比较应用Bonferroni法校正。 结果:(1)32例患者中女性20例(62.5%),起病年龄为18~76(47±14)岁,25例(78.1%)患者呈现急性或亚急性病程,SRP +组17例(53.1%),HMGCR +组8例(25.0%),SN组7例(21.9%)。抗Ro52抗体是最常见的合并抗体(12/32,37.5%),其中SRP +组10例。(2)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值均升高,峰值中位数为5 948(4 229,7 664)U/L,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肢体近端低于远端( P<0.01),中轴肌低于肢体远端( P<0.05)。(3)HMGCR +组肌外表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12.5% 比 71.4%和76.5%, P<0.017),抗SRP抗体合并Ro52抗体阳性患者皮疹(60.0% 比 14.3%, P<0.05)和间质性肺病(70.0% 比 14.3%, P<0.05)均多于单纯SRP +者。SN组合并结缔组织病最多见(57.1% 比 11.8%和0, P<0.017)。(4)tMRI示SN组的筋膜水肿比其他两组更明显( P<0.017),脂肪浸润和肌肉水肿程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SRP +组有更多的病例早期即出现脂肪化。(5)HMGCR +组中肌强直电位(25% 比 0和0, P<0.017)和复合重复放电(CRDs)(50.0% 比 5.9%和0, P<0.017)均明显多于其余两组,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有上述自发电位患者的肌肉组织中细胞骨架、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等相关蛋白表达上调。 结论:单纯SRP +和HMGCR +的IMNM以骨骼肌受累为主,抗SRP抗体和抗Ro52抗体共阳性者有更多的肌外表现,可能是SRP +组的特殊亚型。本研究提出肌筋膜炎性水肿是SN-IMNM早期损伤征象。HMGCR +组肌电图更易出现肌强直电位及CRD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定量测量用于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CT定量测量用于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28例患者(研究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测量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骨密度、椎后肌群脂肪浸润(MFI)程度、竖脊肌CT脂肪百分数(CTFF),并计算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结果 研究组的性别、年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3、骨密度小于对照组(P<0.05),椎后肌群MFI、竖脊肌CTFF大于对照组(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3、骨密度、椎后肌群MFI、竖脊肌CTFF、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肌少症肝硬化患者的性别、骨密度、椎后肌群MFI、竖脊肌CTFF较无肌少症肝硬化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3小于无肌少症肝硬化患者(P<0.05),年龄大于无肌少症肝硬化患者(P<0.05).SMI-L3诊断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ROC曲线:总体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0.866(0.804,0.927),男性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0.957(0.882,1.000),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0.857(0.766,0.948).根据四格表计算SMI-L3诊断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灵敏度91.0%,特异度90.2%,阳性预测值91.0%,阴性预测值90.2%,约登指数0.812.结论 CT定量测量在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