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化疗在晚期肺癌的治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高,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会影响化疗方案的正常进行,降低缓解率。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用于预防及治疗粒细胞减少症,它是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单甲氧聚乙二醇共价结合后生成,其使用便利性、不良事件均优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但是存在应用时间短、应用经验不足、应用指征把握不准确等问题。本文系统阐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α核素在恶性肿瘤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α核素靶向治疗(TAT)作为一种特异靶向性的肿瘤治疗手段,由于α核素具有高传能线密度(LET)值和透射距离短等特点,可提高对微小病灶、弥漫性微转移病灶的杀伤效应,减少骨髓毒性反应,也可克服乏氧肿瘤放疗耐受的问题。α核素及其标记靶向药物在不断被开发,但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同骨髓抑制程度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同骨髓抑制程度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进行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20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8~71(47.8±10.7)岁。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将入组患者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分为轻度组(0~Ⅱ度)98例和重度组(Ⅲ~Ⅳ度)1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特征、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无病生存期(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期(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力状况评分、绝经状态、体质指数、组织学分级、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Ki-67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度组较轻度组PCR更高、中位DFS和中位DMFS更长[50.9%(55/108)比 36.7%(36/98);未达到 比 72个月;未达到 比 84个月](均 P<0.05)。两组的ORR、LR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8%(97/108)比 81.6%(80/98);中位均未达到;中位均未达到](均 P>0.05)。新辅助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DFS的影响因素,重度组较轻度组的无病生存预后更好( HR=0.571,95% CI:0.349~0.934, P=0.025)。 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较0/Ⅰ/Ⅱ度骨髓抑制预后好,有助于判断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孔钽金属治疗大鼠颅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孔钽金属治疗大鼠颅骨缺损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钻孔法制备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钽金属植入组,每组6只。通过小动物成像X光实验检测多孔钽金属注入情况;通过翻红O固绿染色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骨缺损处骨再生;通过多孔钽金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共培养探究其生物相容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共培养情况;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多孔钽金属生物毒性。结果:多孔钽金属植入2周后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未见明显炎性反应。小动物成像X光结果显示钽金属孔隙间可见新生骨长入,促进骨缺损再生修复。组织学切片HE染色钽金属四周未见明显炎性反应,金属孔隙间血细胞聚集,促进骨痂形成;翻红O固绿染色可见新生骨长入金属间,多孔钽金属与骨连接紧密,未见免疫排斥反应。MTT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组1、3、5 d后的吸光度值与钽金属共培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77±0.010比0.185±0.010、0.434±0.001比0.449±0.002、0.776±0比0.785±0, t=0.303、1.924、1.266, P>0.05),培养7 d后钽金属共培养组细胞增殖高于正常培养组(1.39±0.03比1.23±0.02, t=12.29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结果提示多孔钽金属生物相容性强,BMSC围绕钽金属生长,全包围多孔钽金属,细胞相互交织,生长状况良好。 结论:多孔钽金属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促进和引导骨生长和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麦粒灸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麦粒灸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缓解癌性疼痛、减轻骨髓抑制、缓解化疗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缓解癌因性疲乏、抑制神经毒性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等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发挥治疗效果。麦粒灸治疗肿瘤研究较多停留在减轻患者放化疗毒副作用、控制并发症等方面,今后临床可继续研究麦粒灸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对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碎补抑制骨髓腔内脂肪异常积累引起的脂毒性介导的成骨细胞焦亡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骨碎补(rhizoma drynariae,Rhd)对骨髓腔内脂肪异常积累引起的脂毒性介导成骨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内构建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用Rhd进行灌胃,给药 8 周后称重,取股骨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髓腔内脂肪堆积状态.体外构建成脂-成骨细胞共培养系统,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染色观察钙化结节的数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ease,ALP)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和Hoechst33342/PI染色检测共培养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s)焦亡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释放量,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能力相关蛋白Runt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 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和 1 型胶原蛋白(collagen-1,COL-1).选择NLRP3 特异性抑制剂MCC950 作为阳性对照检测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天冬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1)、效应蛋白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IL-1β和IL-18 的表达.结果 OVX小鼠髓腔内发生骨质流失伴大量脂肪堆积,Rhd灌胃可以有效缓解这一趋势.在成脂-成骨共培养系统中,共培养环境抑制了OBs活性和OBs中ALP 活性及矿化结节,抑制了RUNX2、BMP2、COL-1 蛋白表达,并且诱导焦亡发生,提高了LDH释放量和PI染色细胞阳性率,以及上调NLRP3、CASP-1、GSDMD、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而这一趋势在Rhd干预后得到逆转.结论 大量脂肪堆积引起的脂毒性可以抑制OBs活性并通过激活NLRP3 炎症小体诱导OBs焦亡,而Rhd可能通过抑制NLRP3 炎症小体的激活以抑制OBs焦亡和炎性反应,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及对楔状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楔状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胰腺癌缺失因子(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化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随访3年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简体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估表(QLQ-C30)、SF-36健康调查量表[躯体功能(PCS)、社会功能(PSS)和情绪角色(MCS)]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VIP)、生长抑素(SOM)、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楔状组织上清液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4、Smad7)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73.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PCS、PSS、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PCS、PSS、M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组相同时间点QLQ-C3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QLQ-C30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CA19-9、CEA(对照组第1疗程CEA指标除外)、CYFRA21-1、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4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VIP、SOM、5-H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TL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VIP、SOM、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组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4和Smad7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相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7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有Smad4水平于治疗2个疗程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3年,治疗组生存率为78.57%,对照组为56.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骨髓抑制、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膀胱、肾、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可明显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胃肠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BCOR突变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MDS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 BCOR(BCL6 co-repressor)基因突变介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 BCORP483L过表达慢病毒以及空载体病毒,转染 K562 细胞,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BCOR突变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Western blot 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细胞焦亡和PI3K/Akt/mTOR通路分子水平,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uencing,RNA-Seq)检测分析 BCORP483L突变对下游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BCORP483L突变显著地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焦亡水平增加.RNA-Seq 分析发现,BCORP483L突变后 K562 内与细胞凋亡、G2M 周期检查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衰老、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的基因以及原癌基因 MYC 目标基因表达上调.Western blot法实验进一步证实,BCORP483L突变细胞的 PI3K/Akt/mTOR 通路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BCOR 突变导致细胞 PI3K/Akt/mTOR通路受到抑制,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受抑.BCOR突变能通过上调细胞衰老相关基因以及原癌基因 MYC 目标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内炎性反应水平,从而促进 MDS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艾盐包联合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对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艾盐包联合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对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化疗治疗的 150 例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 75 例.2 组均给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艾盐包联合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治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 2 组治疗前后Herth希望量表(HHI)、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ICP-LE)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0.00%,对照组为 62.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0.00%,对照组为 77.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骨髓抑制、黏膜毒性反应、肝肾损害、过敏及其他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为 46.67%,对照组为 66.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HHI、QLICP-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HHI、QLICP-L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艾盐包、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可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化疗态度及生存信念,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该理论认为,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和Tau磷酸化,这些会激活神经毒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目前针对AD在中医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AD发病机制复杂,能够彻底治疗的药物研发也存在一些困难.干细胞疗法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该文通过整理与总结相关文献,以BMSCs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中医"肾藏精"理论的联系,并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藏精"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补肾中药治疗AD的机制与BMSCs密切相关.BMSCs产生的外泌体是影响AD的主要物质之一,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并参与细胞间通讯,调节细胞功能,可通过减少Aβ沉积、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和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元再生等途径来影响AD.因此,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AD的防治,将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