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肿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microRNA-1297/CTGF改善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源性microRNA-1297(miR-1297)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获得并鉴定BMSCs及其外泌体,通过注射皮质酮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然后注射BMSCs衍生的外泌体,测定大鼠血清、海马组织和神经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TNF-α和IL-1β的含量,RT-qPCR检测miR-1297在海马组织和神经元中的表达,建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模型,以探讨BMSCs衍生的外泌体和miR-1297在神经元凋亡和增殖中的作用,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miR-1297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靶向关系。结果:在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中,miR-1297表达较低,而CTGF表达升高,源自BMSCs的外泌体可通过上调miR-1297的水平抑制CTGF的表达,从而抑制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同时上调SOD的水平,并降低炎症损伤,最终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功能。结论:在抑郁大鼠中,miR-1297低表达,而CTGF高表达。BMSCs衍生的外泌体通过上调miR-1297抑制CTGF表达,从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GF-β诱导肺脏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高表达IL-17D并促进MDSC募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GF-β诱导肺脏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表达IL-17D,并促进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募集的关键机制。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B16黑色素瘤细胞肺癌转移模型(肿瘤模型组),另设对照组,每组6只。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肿瘤小鼠肺脏CAF及其分泌IL-17D能力和MDSC比例的变化;采用ELISA和RT-qPCR检测肺肿瘤TGF-β水平的改变;FACS分选肺脏成纤维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TGF-β对成纤维细胞分泌IL-17D、CCL2和CCL7的影响;Transwell检测TGF-β处理的肺脏成纤维细胞对MDSC的趋化作用。结果:肿瘤模型组肺脏CAF(CD45 -CD326 -CD31 -)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8.02±2.23)% vs. (7.35±2.14)%, t=9.956, P<0.001]。肿瘤模型组中CAF分泌IL-17D的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8.27±2.93)% vs. (19.04±3.16)%,t=5.995, P=0.001];肿瘤模型组肺脏MDSC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2.93±1.27)% vs. (8.21±1.40)%,t=4.804, P=0.009]。与对照组相比,肿瘤模型组肺脏TGF-β蛋白水平和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1 685.07±135.61)ng/L vs. (1 047.98±68.50)ng/L, t=5.051, P=0.002;2.17±0.03 vs. 1.00±0.05, t=51.237, P<0.001]。肺脏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TGF-β(0、5、10 μg/L)分别处理24 h后,其IL-17D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0.01、0.67±0.01、0.84±0.04,CCL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9±0.08、1.08±0.04、1.19±0.01,CCL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0.05、0.65±0.04、0.74±0.03,随着TGF-β浓度升高,成纤维细胞IL-17D、CCL2、CCL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F=57.384, P<0.001; F=15.802, P=0.004; F=14.544, P=0.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TGF-β为0 μg/L),肺脏成纤维细胞经10 μg/L TGF-β处理24 h后,可促进肿瘤小鼠脾脏MDSC的迁移[(9.59±0.21)% vs. (2.14±0.24)%, t=6.585, P<0.001]。 结论:肿瘤微环境中TGF-β诱导肺脏CAF高表达IL-17D,是促进CCL2、CCL7表达和MDSC迁移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Oncomine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Oncomine数据库的基因信息,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HGF研究的信息,对MM中HGF的表达水平变化进行分析。应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与HGF基因相关的蛋白,并通过STRING软件绘制HGF相关蛋白网络图,应用DAVID在线工具分析蛋白功能富集的生理过程。通过DRUGSURV数据库及其在线工具分析HGF表达水平与MM患者生存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Oncomin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45项不同肿瘤中关于HGF的研究;其中23项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HGF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包括肿瘤组织HGF表达增高10项,表达降低13项。Oncomine数据库中关于MM和正常组织HGF基因差异表达3项研究的4个数据集中,HGF在MM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均 P<0.05)。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到SDC1、YWHAG、RAF1等25个与HGF相关的蛋白;蛋白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过氧化氢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负调控、突触可塑性调节、死亡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调控等过程中,与PI3K-AKT及肿瘤相关通路有关。基于DRUGSURV数据库进行的生存分析显示,HGF高表达和低表达的MM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GF基因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调节MM细胞的凋亡,在M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HGF可能是一个潜在的MM标志物,但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AMD9/9L突变致儿童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AMD9与其旁系同源基因SAMD9L并排位于染色体7q21上,功能上有58%的相似性 [1],均表达IFN和TNF-α,具有生长抑制因子的功效 [2]。SAMD9/9L突变与血细胞减少、骨髓衰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免疫缺陷相关 [3,4],遗传学检查上可表现伴或不伴有7号染色体单体或7染色体部分单体缺失(长臂缺失)(-7/7q-)的SAMD9/9L的错义突变或截断突变。SAMD9/9L在全血细胞减少中突变发生率为18.6% [5],在MDS中突变发生率为8%~17% [6,7]。SAMD9/9L突变可通过等位基因丢失、回复突变或单亲二倍体(UPD)复制等对骨髓造血功能进行修正 [8,9]。SAMD9/9L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目前治疗标准不统一,欧洲儿童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工作组(EWOG-MDS)建议,没有严重血细胞缺乏和不依赖输血的SAMD9/9L突变患者,可采用观察及等待策略;进展为髓系恶性肿瘤者及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结果令人满意 [10]。本研究中,我们对我院儿科SAMD9/9L突变致儿童全血细胞减少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描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对大鼠BMSCs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 +)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 +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Ag-MSN中的Ag +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 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骨髓源性生长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及同时期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血管彩超的检查结果将新诊断T2DM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组和CAS组,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MYDG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 1(Apo A 1),并根据FPG和FINS结果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新诊断T2DM患者CIMT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新诊断T2DM患者合并CAS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新诊断T2DM患者136例,其中,NCAS组62例,CAS组74例;健康对照组纳入60名研究对象。与健康对照者相比,NCAS组和CAS组新诊断T2DM患者血MYDGF均升高(均 P<0.05)。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与NCAS组相比,CAS组BMI、DBP、HbA 1c、FPG、2hPG、FINS、HOMA-IR、TC、CIMT均更高,HDL-C、Apo A 1、MYDGF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诊断T2DM患者的CIMT与BMI( r=0.400, P<0.001)、DBP( r=0.240, P=0.005)、HbA 1c( r=0.428, P<0.001)、FPG( r=0.253, P=0.003)、HOMA-IR( r=0.456, P<0.001)、TC( r=0.239, P=0.005)均呈正相关,与MYDGF( r=-0.789, P<0.001)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OR=1.149,95%CI 1.057~1.249, P=0.001)、HbA 1c(OR=1.604,95%CI 1.060~2.427, P=0.025)、HOMA-IR(OR=1.443,95%CI 1.034~2.015, P=0.031)、TC(OR=9.839,95%CI 2.830~34.201, P<0.001)、MYDGF(OR=0.935,95%CI 0.906~0.964, P<0.001)均为新诊断T2DM患者合并CAS的影响因素。 结论: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MYDGF与CIMT呈负相关,MYDGF是新诊断T2DM合并CAS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合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合并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BMSCs组,每组24只大鼠。将模型组及BMSCs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造模24 h后BMSCs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 ml BMSCs溶液(细胞浓度为1×10 6个/ml),同期模型组及空白组则分别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BMSC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34)分vs (9.2±0.84)分,(6.2±0.84)分vs (8.8±0.84)分,(5.0±1.00)分vs (7.8±0.84)分]、脑梗死面积占比[(39.09±1.66)% vs (45.78±1.26)%,(26.20±1.47)% vs (43.11±1.06)%,(22.45±1.45)% vs (38.16±0.87)%]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BMSCs组脑梗死面积逐渐减小。在术后3 d、7 d及14 d时,空白组、模型组VEGF及GDNF mRNA表达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组及模型组比较,BMSCs组缺血脑组织中VEGF、GDNF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MSCs移植对合并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脑组织中VEGF、GDNF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 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 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 P<0.01)。 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