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骨髓腔输液疼痛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在骨髓腔输液过程中疼痛的观察,了解其疼痛现状,为进一步探究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123例非心脏骤停骨髓腔输液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并分析其在穿刺、冲管、输液三个不同阶段疼痛的变化规律、严重程度。结果:123例非心脏骤停急诊患者行骨髓腔穿刺,①穿刺阶段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74例(60.16%),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49例(39.84%);②冲管及开始输液阶段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12例(9.76%),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111例(90.24%);③输液15 min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56例(45.53%),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67例(54.47%);④输液30 min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43例(47.25%),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48例(52.75%);⑤输液60 min无痛或轻度疼痛者有50例(68.49%),中度或重度疼痛者有23例(31.51%)。⑥单因素分析中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既往用药史、BMI、是否存在创面、是否使用镇痛药物是疼痛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骨髓腔输液患者疼痛普遍存在,呈规律性变化,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宜采取个性化镇痛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舟十三号飞船医疗保障任务中特殊环境对外周静脉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医疗保障任务环境特点,评估特殊环境对外周静脉的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结合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航天医疗救护实践,分析实战训练环境特点,评估特殊环境对外周血管充盈度、血管弹性及血管可视性的影响。选取航天特殊环境寒冷、微光两个主要因素,查阅文献,探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骨髓腔穿刺三种输液通路建立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总结航天医疗保障任务经验,为后续任务培训提供应对策略。结果: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段医疗保障任务具有寒冷、微光、风沙及地形复杂等环境特点。特殊环境下外周静脉血管充盈度、血管弹性及血管可视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血管可视性受影响最大。文献分析提示骨髓腔穿刺为寒冷微光环境下适宜的输液通路建立方法。结论:航天发射任务特殊环境对外周静脉有较大影响,后续航天医疗任务培训中应巩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强化特殊环境下救治能力培训,配备先进的临床辅助设备,确保完成载人航天医疗保障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VOSviewer的骨髓腔输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外关于骨髓腔输液研究热点及趋势,为临床实践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骨髓腔输液相关文献,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借助VOSviewer软件对其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中文文献234篇,英文文献6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美国国防部,最多的期刊分别是《解放军护理杂志》和《Resuscitation》。国内研究热点与趋势包括骨髓腔输液在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与护理,穿刺装置、部位以及与静脉输液通路的对比等方面;国外研究热点与趋势包括骨髓腔输液及心肺复苏、血管通路、设备、与静脉输液通路的对比、并发症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结论:骨髓腔输液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外研究既有重合又有区别。未来,我国可借鉴国外研究结果,探讨合适的治疗、管理及护理方案,同时规范骨髓腔输液操作流程,评估最佳的穿刺部位及设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及体系,进一步丰富急诊团队专业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总结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有关证据,为规范临床实践,优化成人心搏骤停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所有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1日,对纳人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提取并汇总证据.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1篇和随机对照试验3篇.从人员组织管理、建立与移除时机、穿刺部位的选择、疼痛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置管与输液效果6个方面总结了 1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的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的证据,可为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骨髓腔输液提供参考依据,但在临床实践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应用证据,从而提高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工作坊联合视频教学在新护士骨髓腔输液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工作坊联合视频教学在新护士骨髓腔输液通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7月新入职护士 36名为对照组,2022年7月新入职护士 36名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进行骨髓腔输液通路培训;观察组采用工作坊联合视频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培训2周后对两组护士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并通过问卷调查新入职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护士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工作坊培训联合视频教学模式应用于新护士骨髓腔输液通路技能培训可促进新护士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骨髓腔穿刺输液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骨髓腔穿刺输液技术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价值.方法 据实验设定的纳入标准,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间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骨髓腔穿刺技术补液,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比较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ROSC成功率、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建立通道时间小于对照组,实验组首次给药时间小于对照组,实验组补液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ROSC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24h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7d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6h乳酸清除率、24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髓腔穿刺输液较外周静脉输液更加快速、便捷、有效,能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院前急救中遇到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并按输液方式的不同等分为常规静脉输液组和骨髓腔穿刺输液组.观察两组患者建立有效输液通道的时间、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所需时间、抢救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建立有效输液通道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静脉输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抢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可有效缩短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提高抢救有效率,临床应用效果较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骨髓腔输液(观察组),56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输液(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通道建立时间、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抢救救室停留时间、死亡率、通道并发症等主要指标和操作者调查问卷、通道费用等次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髓腔输液通道的建立时间和抢救室停留时间分别为(2.51±0.55)min和(24.78±3.9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2±3.54)min和(30.64±7.8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死亡率和通道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骨髓腔穿刺操作比深静脉穿刺更简便、快捷.骨髓腔穿刺收费是深静脉穿刺的3倍多(1575:475).结论 在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中,骨髓腔输液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易携带特点,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失败时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提高了院前急救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次性骨髓腔输液连接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髓腔输液 (intraosseous infusion,IO) 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建立的紧急输液方法,是利用长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的技术 [1].对于急诊中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 危重患者在心搏骤停或休克时输液与给药通道往往被称为"生命线"[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恶性肿瘤总发病率中排第6位,居青少年恶性肿瘤病死率之首,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恶性血液病主要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血液科常用的静脉治疗工具,是经上肢或下肢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将其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中下 1 / 3 段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可以为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静脉通路,有效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置管技术操作易于掌握、维护方便、应用相对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及心理压力等,目前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 1 - 3].但大量临床实践发现,PICC 会发生诸多的并发症,尤其是PICC相关性血栓给临床护士造成较大困扰.Yi等[4]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高达45. 6%,其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患者.而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相比,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更高[5].PICC 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会给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