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7%(15/42)、21.4%(9/42)( P均<0.05)。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 2为(82.0±8.8)mmHg,SaO 2为0.96±0.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为3.2(-1.9,8.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3±12.1)mmHg、0.94±0.03、-7.6(-17.2,1.1)mmHg( P均<0.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0(1.0,3.0)分,标准护理组为4.0(1.0,7.0)分( P<0.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 -1·h -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腔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 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 结果: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 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 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 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 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 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 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 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 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 结论: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与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5例,年龄≥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抽取外周血标本,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计算eGFR。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成功后抽取脑脊液标本2 ml,采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未发生POD组(N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GFR及其联合脑脊液生物标志物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14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多项混杂因素后,eGFR降低、脑脊液P-tau和T-tau水平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Aβ42水平、Aβ42/P-tau比值和Aβ42/T-tau比值升高是POD的保护因素( P<0.05)。中介效应分析:eGFR对POD的直接效应为-0.000 526 7,总效应为0.004 644 6,脑脊液T-tau中介效应比例11.3%。eGFR联合脑脊液生物标志物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0.812( P<0.001)。 结论:术前eGFR降低是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T-tau是eGFR与POD关系的关键中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圆韧带囊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个月”至解放军总医院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于久行、劳累时发作,休息后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口服双氯芬酸钠及外用膏药未见明显效果。患者门诊X线片示左侧髋臼外上缘骨质增生,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正常。左侧单髋关节MRI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图1,红色箭头所指为圆韧带,绿色箭头所指为囊肿;图2)。专科检查:Tredelenburg征(-),左腹股沟中点压痛(-),“4”字试验(+),股骨滚动试验弱阳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mHHS)70分,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评分(iHOT-12)56分。入院后行关节镜下左髋关节探查清理,见关节内增生,滑膜充血、水肿(图3,箭头示未破裂囊肿镜下观;图4);股骨头及髋臼软骨正常,髋臼上方盂唇撕裂,部分充血、水肿,嵌顿于关节间隙内。髋臼底圆韧带相连部出现一1.5 cm×1.0 cm囊性改变,穿刺针刺破囊肿可见棕色囊液流出,遂行圆韧带囊肿切除、髋关节成形、盂唇缝合术。圆韧带中有痛觉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疼痛感觉和关节的整体稳定性密切相关。圆韧带囊肿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多由损伤所致。术中需将囊壁切除干净,以免囊肿复发。本例患者有反复的髋关节疼痛,MRI检查后提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结合关节镜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圆韧带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7~30 kg/m 2。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TMAO浓度,根据血浆TMAO浓度水平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水平组(L组,≤1.2 μmol/L)、中水平组(M组,1.3~1.9 μmol/L)、高水平组(H组,≥2.0 μmol/L)。均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于术后1、2、3和7 d时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诊断POD,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血浆TMAO浓度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TMAO浓度对POD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L组60例,M组67例,H组53例,POD发生率分别为12%、22%和32%。H组POD发生率高于L组( P<0.05)。POD组血浆TMAO浓度高于非POD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组POD发生风险是L组的3.91倍( P<0.05)。术前血浆TMAO浓度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71~0.838, P<0.05),约登指数为0.426时,血浆TMAO浓度最佳截断值为1.625 μmol/L,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95和0.631。 结论:术前血浆TMAO浓度增高的老年患者POD的发生风险升高,且其对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膝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间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拟行膝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 n=77)和非POD组( n=336),收集病历资料,对可疑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POD的危险因素,分析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 结果:与非POD组比较,POD组年龄、受教育时间、糖尿病史比率、MDAS评分、总胆红素浓度、直接胆红素浓度、间接胆红素浓度、Aβ 42浓度、p-tau浓度、t-tau浓度、Aβ 42/p-tau比值和Aβ 42/t-tau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高是POD的危险因素( 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高与POD的关系由脑脊液总tau蛋白浓度部分介导。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联合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 P<0.001)。 结论: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是膝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t-tau浓度是血清总胆红素、直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影响POD发生的中介变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毒症肿瘤样钙质沉着症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0例尿毒症肿瘤样钙质沉着症(UTC)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6例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肾内科4例UTC患者,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资料、治疗及随访预后。结果:10例UTC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9.90±8.57)岁,均为规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5.90±2.57)年。3例表现为一侧关节单发病灶,7例为肩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周围多发病灶。2例血钙升高>2.75 mmol/L。10例患者不同程度血磷升高[2.22(1.94,2.44) mmol/L]。10例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均升高,其中9例iPTH明显升高[1 348.0(854.8,1 800.0) ng/L],1例iPTH轻度升高(92.4 ng/L)。10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均升高[35.81(17.60,74.20)mg/L]。治疗前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大量不规则团块状钙化影,边缘清晰,周围骨质未见明显吸收、破坏。9例合并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行甲状旁腺外科治疗,共切除32枚甲状旁腺,病理结果显示弥漫性增生7枚,弥漫性/结节状增生11枚,结节状增生14枚,每例患者有1枚以上甲状旁腺为结节状增生。1例未合并严重SHPT,予内科保守治疗。术后随访17(8~84)个月。影像学显示,行甲状旁腺外科治疗的9例患者包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1例内科综合治疗者包块变化不明显。结论:UTC是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少见的并发症,通常与合并严重SHPT相关,积极的甲状旁腺外科治疗可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血清胱抑素C浓度与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在脊髓-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90例,年龄>5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MMSE评分>23分。术前抽取外周血标本,采取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浓度。脊髓-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抽取2 ml脑脊液(CSF),采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未发生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并分析CSF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Cys C浓度及其联合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327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3.5%。logistic回归在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MMSE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的结果表明,血清Cys C浓度升高、CSF P-tau和T-tau的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2浓度、Aβ42/P-tau比值和Aβ42/T-tau比值升高是POD的保护因素( 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血清Cys C浓度和POD的关系由CSF T-tau浓度(11.1%)和CSF Aβ42/T-tau比值(18.0%)介导。血清Cys C浓度联合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7( P<0.001)。 结论:术前血清Cys C浓度升高是患者POD的危险因素;CSF T-tau浓度和Aβ42/T-tau比值在血清Cys C浓度与患者POD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54例,依据术前访视情况分为饮茶组与非饮茶组(每组127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Ⅱ级。术前1 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评估认知状态,术后1~7 d(或出院前)同一时间段于PACU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判断是否发生POD。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茶多酚、咖啡因的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脑脊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丁酰胆碱酯酶(butylcholinesterase, BuChE)的活性。经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POD的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价值。结果:饮茶组POD发生率为8.62%,非饮茶组POD发生率为23.08%,POD总发生率为15.8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长和失血量后,每月饮茶量多[比值比(odds ratio,OR)=0.776,95%CI 0.569~0.847]、饮用绿茶(OR=0.801,95%CI 0.638~0.920)、每月饮用绿茶量多(OR=0.891,95%CI 0.626~0.934)、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OR=0.933,95%CI 0.872~0.999)和茶多酚(校正后OR=0.803,95%CI 0.438~0.820)为POD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每月饮用绿茶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43( P<0.001),脑脊液中咖啡因浓度AUC为0.914( P<0.001),茶多酚浓度AUC为0.932( P<0.001),三者对老年患者POD的预防和治疗价值较高。 结论:每月饮用绿茶量多、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和茶多酚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保护因素,可能与饮茶习惯,尤其是饮用绿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transient synovitis,TS)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8例TS患儿临床资料,按TS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6例)与未复发组(14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颈前间隙及积液厚度、口服布洛芬人数比例以及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异常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S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儿双侧同时发病的比例(9/16,56.25%)高于未复发组(36/142,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复发组比未复发组年龄[(5.63±2.12)岁比(5.50±2.33)岁]、性别(男/女:11/5比101/41)、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3.32±2.41)d比(4.62±5.03)d)]、积液厚度[(0.48±0.11)cm比(0.46±0.18)cm)]及颈前间隙厚度[(1.00±0.12)cm比(0.99±0.26)cm)]、口服布洛芬(6/16比55/142)、炎性指标异常率(白细胞升高:2/16比20/142,C反应蛋白升高:1/16比11/142,血沉升高:6/16比43/1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侧同时发病( OR=3.72, P=0.017)是T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颈前间隙厚度、积液厚度以及血沉与TS的复发无关( P>0.05)。 结论:双髋同时发病是TS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