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热针腰夹脊穴联合靶点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10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内热针腰夹脊穴联合靶点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参照组(n=52)和实验组(n=53),两组均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采取靶点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实验组在以上基础再进行内热针腰夹脊穴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腰椎功能障碍、疼痛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症状的中医症状积分和腰椎功能障碍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镇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对其采取靶点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的同时术后予以内热针腰夹脊穴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可以起到明显改善作用,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引导下腰椎间盘靶点射频消融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比CT引导下腰椎间盘靶点射频消融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其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其中60例患者采取CT引导下腰椎间盘靶点射频消融术治疗将其分为射频消融组,将60例采取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在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其近远期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下肢功能障碍情况,最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射频消融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高于经皮椎间孔镜组,射频消融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经皮椎间孔镜组(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升高,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射频消融组,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射频消融组(P<0.05);射频消融组与经皮椎间孔镜组患者神经损伤、腰大肌旁血肿、腰椎不稳、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腰椎间盘靶点射频消融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无显著差异,CT引导下腰椎间盘靶点射频消融手术创伤性小,术中出血量低,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远期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PCDN)术后残留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CDN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PCDN术后第2天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每隔5~7 d进行1次,共行4~6次.分别于PCDN术前和术后1 d(针刀治疗前)及1、3、6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JOA)评分、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估患者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计算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与PCDN术前比较,术后1 d及1、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1、3、6个月时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PCDN术后1、3、6个月时有效率和优良率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随访至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PCDN后的残留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行PCDN手术,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0-12行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6例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患者腰痛缓解情况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手术时间45~72 min,平均56 min,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术后2例出现下肢轻度乏力,几天后自行消失.术后3d、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7,P=0.700).术后3d、3个月、12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5,P=0.928).16例中有12例(75.0%)术后3d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至少2分,且持续12个月以上,其中4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例术后疼痛有缓解但12个月后复发,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腰椎功能无改善,12个月后予腰椎融合术治疗.结论 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短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前不单独行椎间盘造影,可减少术中造影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纤维环修复对微创髓核摘除术后脊柱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纤维环修复方法及其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治疗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采用TESSYS技术).对照组32例,单纯摘除髓核后,直接撤出工作通道而常规不进行任何处理;试验组术前根据纤维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3组:射频组32例,采用双极射频对破裂的纤维环消融皱缩成型;蛋白胶组32例,于手术结束前,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对纤维环破损处进行局部封闭.人工硬膜组32例,纤维环破损处放置人工硬脊膜切片(5mm×5mm).对4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髓核摘除量(cm3)、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椎间隙高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后随访未显示生物蛋白胶、人工硬脊膜两种可吸收植入材料的不良反应.随访期间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时各组3个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2年随访时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4组LCI和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时,4组LCI和椎间隙高度均低于术前(P<0.05),4组L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蛋白胶组、人工硬膜组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射频组、蛋白胶组、人工硬膜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4.1±1.8)cm3、(4.2±1.4)cm3、(4.0±1.6)cm3,大于对照组髓核摘除体积(3.9±1.9)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频组、蛋白胶组、人工硬膜组脊柱运动功能测定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修复纤维环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随访观察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技术进行经皮腰椎椎间盘减压术4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总感染率1.21%;均为男性,年龄20~61岁,平均33.7岁;接受单节段射频消融3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共计10个椎间盘.1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感染发生间隔时间21~65d.结果: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2例出现腰背痛伴发热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感染伴脓肿;另外4例出现腰背痛但无发热症状,MRI可见感染椎间隙终板或椎体异常信号.1例血液培养出沃氏葡萄球菌,其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6例确诊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4例经过保守治疗感染控制,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手术,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发生椎间隙感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多节段反复穿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臭氧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则给予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优良率、术前及术后10d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优良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35±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6±0.72)分,但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为(21.46±4.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3±3.8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两组患者的IL-6、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IL-6、IL-8、TNF-α水平分别为(93.54±6.48)pg/mL、(111.32±30.85)μg/L、(95.18±13.4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48±7.62)pg/mL、(132.68±31.46)μg/L、(124.28±10.2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射频靶点消融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与疼痛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其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固定治疗高过敏体质的腰椎翻修术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53岁,因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曾于201 1年2月因k~5椎间盘突出行L4~5右侧开窗髓核摘除术,1年后腰痛及右下肢麻木疼痛再发,症状较术前加重,行二次神经根阳滞及射频消融术,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仍需每天服用塞来昔布止痛.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4~5、L5~S1右侧椎旁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右腿70°(+),右小腿后外侧及足背感觉减退,右足拇背伸肌力Ⅲ级,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先予腰椎X线及MRI检查,提示L4~5椎间盘向右后膨出,但突出程度与症状不符.后分别再予L4~5薄层CT平扫、腰椎神经根MRI水成像(见图1A、B),显示L4~5椎间盘向右后突出,L4~5水平神经根卡压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侧后路经皮穿刺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孔成形、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568例椎间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可能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 568例椎间孔镜手术共出现并发症24例,总体发生率4.23%,其中硬脊膜损伤4例(0.70%),椎管内静脉丛损伤出血3例(0.53%),术后伤口疼痛6例(1.06%),术后复发8例(1.41%),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1例(0.18%),出口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2例(0.35%).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学习曲线较陡峭,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剖变异有关,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与经皮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与经皮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臭氧注射组(43例)、射频消融组(43例).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结果 臭氧注射组优良率为81.4%,与射频消融组的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臭氧注射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4.82±8.16)min、(7.86±1.57)d,均较射频消融组的(87.35±6.64)min、(11.51±1.29)d缩短(t=20.277、11.779,均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前、术后1周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射频消融组JOA评分分别为(22.83±1.81)分、(24.93±1.77)分,均较臭氧注射组的(19.09±2.27)分、(22.31±1.98)分增加(t=8.447、6.469,均P<0.01).结论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一定效果,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对患者近期腰痛症状的改善优于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椎间盘髓核消融术,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臭氧注射术,故临床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