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肿瘤近距离治疗和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疗效可以达到消融治疗的目的。本文首次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stereotactic ablation brachytherapy,SABT)概念,同时将SABT分为两类:H-SABT和L-SABT。H-SABT是指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消融治疗,L-SABT是指低剂量率近距离消融治疗,也就是临床常用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SABT具有大分割,短疗程;影像引导,精确性高;疗效确切,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式的疗效;器官功能保留的特点。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微创治疗技术体系,未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组织间插植治疗复发妇科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物理剂量学参数,评价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CT引导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纳入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患者38例,均行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10~36 Gy,2~6分次,5~6 Gy/次。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时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 D90)、100%靶区体积剂量( D100)和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 V100)。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结肠2 cm 3体积接受的剂量( D2 cm 3)。近距离治疗质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 结果:研究共纳入治疗194例次,单次中位插植针6(5~13)根,单次处方剂量5~6 Gy。术前和术中的GTV D90、 D100、 V100、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和术中危及器官膀胱和结肠 D2 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直肠 D2 cm 3剂量略高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35, P=0.027)。 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高剂量率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之一,约占肺癌的85%~90%。目前,手术切除是NSCLC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NSCLC患者因各种原因不适宜手术或者拒绝手术,因此,针对该类NSCLC患者的局部治疗成为研究热点。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HDR-BT)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式,且在治疗NSCLC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相关HDR-BT文献,对其治疗NSCLC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射频消融和 125I粒子植入术等其他局部治疗方式的异同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恶性肿瘤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推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疫情总体呈现散发状态,防范疫情任务仍然艰巨。近距离治疗(BT)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部分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BT不能被替代也不可过度延迟。而对于疫情期间BT推荐或指导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总结国内外可检索到的较少几篇关于疫情期间BT的推荐,结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前期疫情期间的工作经验,希望可以给同行们提供疫情期间恶性肿瘤高剂量率BT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的辐射剂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患者服 131I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及其变化规律,为辐射安全评价和职业防护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至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2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5.7±11.7)岁,范围24.0~65.0岁]。采用X、γ剂量率仪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胸前体表不同时间(2、24、48、72、96 h)、距离胸前体表不同距离(1.0、2.0、3.0 m)的辐射剂量率,采用热释光探测器分别测量患者服 131I后第1~4天的辐射当量剂量。 结果:患者服 131I后2 h,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最高[186.12(135.52~201.01)μSv/h],且随着服 131I后时间的延长和距胸前体表距离的增加,辐射剂量率均明显下降;服 131I后96 h以上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以及任何时间距离胸前体表3.0 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可达到本底辐射水平。患者服 131I后,第1天对周围的辐射当量剂量为(1.19± 0.28)mSv(范围为0.90~1.66 mSv),从第2天开始及之后均较前1天不再明显增加。 结论:清甲治疗后行诊断性 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DTC患者对周围的辐射剂量较低,且衰减较快,无需进行隔离;但是在服 131I的早期,患者体表辐射剂量较高,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他人,并做好内照射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疗效及不良反应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多次分割单纯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DR-B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搜集有关局限期前列腺癌行单纯HDR-BT的临床研究资料,纳入的研究仅限多次分割HDR-BT单一治疗,中位随访时间至少为5年,分析了详细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1项包括2 683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的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b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95% CI为93%~96%)和96%(95% CI为94%~98%)。总的长期(≥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99%(95% CI为98%~100%)和98%(95% CI为98%~99%)。总的长期(≥5年)晚期≥3级胃肠和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5% CI为1%~3%)和9%(95% CI为6%~13%)。 结论:多次分割单纯HDR-BT对于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长期疗效结果令人鼓舞,且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腔放疗后功能不全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盆腔放疗是大部分盆腔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盆腔功能不全性骨折(PIF)是盆腔放疗的远期并发症。本篇综述对骨盆功能不全性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成骨细胞被抑制有关,危险因素有老年、绝经后状态、缺乏激素替代治疗、高分娩次数、吸烟史、低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糖尿病、高剂量率腔内近距离治疗(HDR-ICBT)以及高放疗剂量等,目前尚无有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PIF一旦延迟诊断或误诊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指导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阴道3D打印个体化模板在宫颈癌后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经阴道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比较该方法和徒手插植方法的剂量学和操作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40例行 192Ir高剂量率腔内联合插植后装治疗计划。实验组为20例使用经阴道3D后装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用基于CT影像的预计划方法设计插植针路径,用3D打印技术创建个体化模板实体和插植针路径,最后在CT引导下置入模板。对照组选取20例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治疗计划,徒手插植方法不做预计划并且插植针方向由操作医生经验决定。 结果:两组计划HR-CTV的分次D 90相近,实验组正常组织D 2cm 3的剂量有较显著改善,且肿瘤靶区内高剂量区体积和剂量适形性指数均有改善。实验组共使用27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为1次,未出现插植针刺穿正常组织事件。对照组共使用20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4次,且观察到3次刺穿正常组织事件。 结论: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方法对比徒手插植方法有剂量学优势,并且操作更安全,实际治疗可达到预计划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