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A型激酶锚定蛋白1(A-kinase anchored protein1,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导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常氧野生对照(wild type,WT)组及高原低压低氧实验(hypobaric hypoxia,HH)组,各6只小鼠;HH组用动物实验低压氧舱模拟6 000 m海拔持续4周构建模型。分离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后分为常氧对照组及低氧实验组( n=3),用三气低氧培养箱以1%氧浓度低氧24 h构建细胞模型。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和细胞中AKAP1蛋白及mRNA表达。心肌点注射AKAP1或对照腺病毒后将小鼠分3组( n=6):WT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对照组(HH+Ad-Ctrl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实验组(HH+Ad-AKAP1组)。用无创M型超声心动机检测小鼠心脏功能,马松及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麦胚凝集素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状况。用siRNA干涉或腺病毒上调原代心肌细胞AKAP1表达后将细胞分3组( n=3):常氧对照组,低氧干涉对照组(低氧+siCtrl组),低氧AKAP1敲低组(低氧+siAKAP1组);常氧对照组,低氧过表达对照组(低氧+Ad-Ctrl组),低氧AKAP1过表达组(低氧+Ad-AKAP1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KAP1、凋亡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 结果:HH组小鼠心肌AKAP1表达低于WT组,低氧实验组细胞AKAP1表达低于常氧对照组( P<0.01)。与WT组比较,HH+Ad-Ctrl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加重( P<0.01),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降低,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表达升高(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HH+Ad-Ctrl组比较,HH+Ad-AKAP1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减轻( P<0.01),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下降( P<0.01)。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siCtrl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敲低AKAP1后,与低氧+siCtrl组比较,低氧+siAKAP1组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低氧+Ad-Ctrl组比较,低氧+Ad-AKAP1组细胞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降低( P<0.05),凋亡水平降低( P<0.01),线粒体膜电位增强,活性氧水平降低( P<0.01)。 结论: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心肌细胞AKAP1下调,可能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引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AMS)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将10 956名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阿里联网工程高原施工人员纳入研究。由阿里联网工程职工医疗站医疗记录数据库获取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发育及营养状态、相关临床指标等)和AMS发病情况的随访资料,生命早期居住地所在地和工作环境海拔高度由网站( https://zh-cn.topographic-map.com/legal/)获取。计算不同特征对象AMS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AMS发病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36.1±10.5)岁,其中男性占95.27%(10 438名),随访时间为(17.46±4.23)个月,生命周期居住地和工作环境海拔分别为(1 959±937)和(4 533±233)m。随访期AMS发病率为15.58%(1 707例),其中急性高原反应和高原肺水肿(HAPE)发病率分别为15.53%(1 702例)和0.05%(5例),未发现高原脑水肿(HACE)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工作环境海拔高度每上升100 m,AMS发病风险升高45%[ HR(95% CI):1.45(1.41~1.51)];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高度越高,发病风险越低[ HR(95% CI):0.84(0.80~0.88)];以基线时氧饱和度90%~94%作为对照组,氧饱和度<75%会增加AMS的发病风险( HR=1.67,95% CI:1.24~2.23)。 结论: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AMS发病率较低,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高工作环境海拔、低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和基线时氧饱和度低于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军事人员进驻高原肺动脉压力指数变化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军事人员空运进驻高原前后及不同时间段肺动脉压和右心相关参数的变化,为空运进驻高原航卫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试23名健康军事人员进驻高原前1周及进驻高原后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cceleration time,ACT)、右心室射血时间(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RVET)、右心室射血前期(right ventricular pre-ejection period,RVPEP),并计算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测量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MPA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右心房左右径(right atrium diameter,RAD)。根据进驻不同时间(2个月10人、3个月7人、8个月6人),比较军事人员进驻高原不同时间,以及进驻高原前后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与进驻高原前相比,受试者进入高原后肺动脉血流ACT显著缩短( F=3.25, P<0.01);RVPEP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1, P<0.05);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9、2.69, P<0.01)。与进驻前比较,进驻高原2个月后受试者ROVT、RVD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2、2.643, P<0.05);MPAD、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①缺氧、低压的高原环境导致受试者肺动脉压力较在平原地区时明显升高,右心室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②随着高原进驻时间的增加,身体习服性的适应,肺动脉压的变化无明显差异;③肺动脉高压发生在进驻高原初期,因此进驻高原初期预防或减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保持空运投送军事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原病是指人体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后,因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已成为高原旅居者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亟需开发高原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的新方法。X线、CT、MRI、超声、SPECT和PET等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高原病临床诊疗决策的实用工具。笔者综述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以期为高原病的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原缺氧条件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模拟高原低压缺氧环境,构建高原缺氧条件下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模型,进一步验证高原缺氧条件对CVST形成的作用。方法: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高原假手术组、CVST组、高原CVST组,每组12只。CVST组、高原CVST组大鼠通过氯化铁湿敷法建立CVST模型,高原CVST组大鼠造模后即刻进低压氧舱中饲养2 d,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缺氧环境(气压54.047 kPa,氧浓度为10%~11%,18~23 ℃)。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骨瓣和硬脑膜,不使用滤纸贴敷,不进低压氧舱饲养。高原假手术组仅分离骨瓣和硬脑膜,不使用滤纸贴敷,进低压氧舱饲养2 d,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缺氧环境。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检测4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48 h时颅内静脉窦血流情况。造模后6 h、24 h、48 h每组各取4只大鼠处死后剪出上矢状窦血栓处血管(假手术组、高原假手术组取上矢状窦处同等长度血管)并称重;同时计算每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造模后24 h,取大鼠脑、心脏、肝脏、肺、肾脏组织及静脉血管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仅脑组织)。结果:(1)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前4组大鼠颅内静脉窦血流信号正常;造模48 h后,假手术组与高原假手术组大鼠颅内静脉窦血流信号正常,CVST组与高原CVST组大鼠颅内静脉窦血流信号明显减弱。(2)直到造模后48 h,假手术组大鼠一直未形成血栓。造模后6 h、24 h及48 h,CVST组[(15.44±1.90) mg、(12.63±1.26) mg、(7.85±0.68)mg]和高原CVST组大鼠血栓重量[(20.38±1.67) mg、(24.93±2.37) mg、(20.90±1.30) mg]均明显高于高原假手术组[(2.55±0.38) mg、(2.19±0.30) mg、(1.75±0.31) mg],高原CVST组大鼠血栓重量均明显高于CV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横向比较方面,高原假手术组、CVST组大鼠3个时间点血栓重量依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高原CVST组大鼠造模后24 h时血栓重量较6 h明显增加,48 h回落,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造模后6 h,假手术组、高原假手术组、CVST组、高原CVST组大鼠脑含水量分别为(77.56±0.52)%、(77.57±0.92)%、(78.91±0.53)%、(78.9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VST组、高原CVST组较假手术组、高原假手术组大鼠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后24 h及48 h,4组大鼠脑含水量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术后24 h脑组织HE染色以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高原CVST组大鼠出现局限性梗死、神经细胞水肿以及坏死凋亡等结构改变。4组大鼠心肌、肝脏、肺、肾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无明显病理变化。 结论:通过氯化铁湿敷及低压氧舱饲养的方法可模拟高原缺氧条件成功建立CVST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低氧作为高原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引起机体红细胞过度积累,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多系统微血管增生。久居高原居民的"多血质面容"为微血管增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现就高原低氧微血管增生相关通路及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制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大鼠心搏骤停模型,探讨低压氧舱处置时间对建立高海拔大鼠心搏骤停模型的影响。方法:以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别在2个不同海拔地区开展。将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高原分所(青海西宁)的实验大鼠称重、编号,放入低压氧舱中饲养(模拟海拔高度3 000 m,升降速15 m/min,温度20 ℃,舱内压力69.5 kPa,舱内氧气压力14.5 kPa),饲养30 d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大鼠,采用窒息法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30 d组;饲养60 d后再次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低压低氧60 d组。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广东广州)采用相同方法随机选取30只大鼠制备心搏骤停模型,作为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及制模过程中窒息诱导时间的差异。结果:最终低压低氧30 d组有16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低压低氧60 d组有22只大鼠完成心搏骤停模型制备。平原对照组、低压低氧30 d组与低压低氧60 d组大鼠制模前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429.00(389.25,440.75)、440.00(415.50,486.25)、440.00(400.00,452.50),均 P>0.05〕。低压低氧60 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较低压低氧30 d组明显延长(s:294.59±75.39比234.31±93.86, P<0.01),甚至约为平原对照组的1.4倍(s:294.59±75.39比208.73±30.88, P<0.01);而低压低氧30 d组大鼠窒息诱导时间与平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压氧舱处置60 d的大鼠更适用于制备高海拔心搏骤停模型,也符合高海拔大鼠氧储备和耐缺氧的机体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钢锯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大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 n=30):对照组(大鼠饲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海拔1 400 m)和高原组(将大鼠放入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高度5 000 m)。每周称量1次体重,每2周拍摄1次X线片,第4周采集血液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第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检测并取健侧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第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离体Micro-CT扫描、血管造影检测,第1、2、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大鼠无死亡,而高原组大鼠死亡率高达26.7%(8/30);且高原组大鼠部分脏器出现病理性损伤,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骨痂分化成熟缓慢,第8周仍以软骨细胞为主;高原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最大载荷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第8周时高原组大鼠出现了微血管增生但没有贯通骨折断端。第4周高原组大鼠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ⅠNP)、骨保护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高原组大鼠的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海拔5 000 m的模拟高原环境可能会导致大鼠骨折延迟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高原病的中西医非药物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高原病(AHAD)是对高原低压缺氧环境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反应的总称,轻者会发生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则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重情况,对人体造成致命性威胁。随着进入高原需求的增加,了解AHAD的常见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病率或致死率,对短期内旅居高原者大有裨益。近年来,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对非药物预防疾病的关注度增加,同时非药物疗法防治高原病的疗效显著,引起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撷取现代医学非药物预防策略,并着重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概括当前应对AHAD的非药物防治方法,以期服务于临床,降低AHAD的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飞行人员模拟急进高原缺氧后脑血管反应性的超声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对模拟急进高原缺氧暴露初期脑血管血流参数进行监测,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21年参加飞行训练的64名健康志愿者,应用TCCD技术观察受检者快速进入模拟海拔4 500 m的低氧环境30 min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等血流参数变化情况;并结合屏气试验,利用屏气指数(BHI)对受检者脑血管反应性(CVR)进行评估,将受检者分为≤3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比较其缺氧后CVR的变化情况。结果:进入缺氧环境初期,与之前相比,受检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降低,心率增快,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s、Vd、Vm)明显升高,BHI降低(均 P<0.01);缺氧后,与≤30岁受检者相比,>30岁者BHI变化率减低( P<0.05);屏气后,脑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PI和RI明显降低(均 P<0.05)。 结论:脑血流对缺氧十分敏感,应用TCCD技术可以实时、精准评估快速缺氧环境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和脑血管储备能力,有助于为高原缺氧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及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