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AMS)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将10 956名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阿里联网工程高原施工人员纳入研究。由阿里联网工程职工医疗站医疗记录数据库获取对象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发育及营养状态、相关临床指标等)和AMS发病情况的随访资料,生命早期居住地所在地和工作环境海拔高度由网站( https://zh-cn.topographic-map.com/legal/)获取。计算不同特征对象AMS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AMS发病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36.1±10.5)岁,其中男性占95.27%(10 438名),随访时间为(17.46±4.23)个月,生命周期居住地和工作环境海拔分别为(1 959±937)和(4 533±233)m。随访期AMS发病率为15.58%(1 707例),其中急性高原反应和高原肺水肿(HAPE)发病率分别为15.53%(1 702例)和0.05%(5例),未发现高原脑水肿(HACE)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工作环境海拔高度每上升100 m,AMS发病风险升高45%[ HR(95% CI):1.45(1.41~1.51)];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高度越高,发病风险越低[ HR(95% CI):0.84(0.80~0.88)];以基线时氧饱和度90%~94%作为对照组,氧饱和度<75%会增加AMS的发病风险( HR=1.67,95% CI:1.24~2.23)。 结论:高原作业电网施工人员AMS发病率较低,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高工作环境海拔、低生命早期居住地海拔和基线时氧饱和度低于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原病是指人体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后,因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已成为高原旅居者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亟需开发高原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的新方法。X线、CT、MRI、超声、SPECT和PET等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高原病临床诊疗决策的实用工具。笔者综述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高原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以期为高原病的精准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G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高原肺水肿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5G远程超声机器人在诊断高原肺水肿(HA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12月急进海拔4 600~5 600 m的西藏那曲并出现HAPE临床症状之一的27例患者,分别行5G远程超声机器人肺超声与肺CT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诊断结果的差异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远程肺超声评分对诊断HA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27例患者中,肺超声表现为胸膜线增厚、B线增多、肺实变、胸腔积液等16例,其中双肺弥漫性肺水增多8例、局限性肺水增多8例,未见异常11例。ROC曲线显示,肺超声评分诊断HAPE的曲线下面积为0.947(95% CI=0.78~0.99, 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33、0.917。肺CT诊断阳性15例,肺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样影、纤细网纹状影等。两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924, P<0.001),两者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5G远程超声机器人在诊断HAPE方面与肺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HAPE可选择的早期诊断方法,在医疗资源分散和偏远的高原地区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高原病的中西医非药物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高原病(AHAD)是对高原低压缺氧环境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反应的总称,轻者会发生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则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危重情况,对人体造成致命性威胁。随着进入高原需求的增加,了解AHAD的常见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病率或致死率,对短期内旅居高原者大有裨益。近年来,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对非药物预防疾病的关注度增加,同时非药物疗法防治高原病的疗效显著,引起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撷取现代医学非药物预防策略,并着重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概括当前应对AHAD的非药物防治方法,以期服务于临床,降低AHAD的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R技术在急性高原病救援实践演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本文在高原医学救援实践演练教学中,通过模拟高原环境、高原病预防和救治环节开展虚实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对比研究。选择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对演练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VR技术使高原病救援实践演练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对改善高原病救援实践演练的教学环境,克服设备、场地不足,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虚实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考核成绩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地区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压氧治疗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压氧(HBO)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问卷星微信小程序发放自拟的《医务人员对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8所三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及其对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共回收问卷253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94.86%。在调查的临床医务人员中,医生67人(27.80%)、护士149人(61.83%)、技师25人(10.37%)。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的平均全部知晓率为34.61%,平均单项知晓率为61.24%~80.83%;平均知晓率最高的3种疾病为突发性耳聋(75.21%)、一氧化碳中毒(62.40%)及高原病(61.83%);期望通过公众号渠道获取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为195人(80.91%)。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对高压氧治疗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相对较低,在突发性耳聋、一氧化碳中毒、高原病等疾病的防治方面知晓情况较好;应当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高压氧治疗知识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高原病高原环境下现场教学法的实践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现场教学模式在急性高原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在院医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分为常规教学组(20人)和现场教学组(20人)。常规教学组学生接受单纯课堂授课方式教学,现场教学组学员在接受理论授课后继续进驻高原,接受高原现场模式教学。课程完成后比较两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理论知识、实习质量评分和急性高原病救治操作成绩,并在学员和教员中开展问卷反馈和课后讨论,评价高原现场教学模式。采用SPSS 19.0进行卡方检验和 t检验。 结果:现场教学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理论知识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91.72±4.34)vs.(86.10±5.15)分],现场教学组学员的实习质量评分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89.64±5.21)vs.(83.51±2.38)分],现场教学组学员的急性高原病救治操作成绩高于常规教学组[94.05(89.54,94.87)vs. 87.01(84.33,90.8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高原环境下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急性高原病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高原病大鼠模型脏器组织中MMP-9及微血管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蛋白质组学在慢性高原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高原病(CMS)是指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对缺氧环境不适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原地区的建设,CMS的临床诊疗及其分子致病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蛋白质表达谱可帮助探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了解极端环境中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功能适应机制。本文通过总结高原缺氧状态下蛋白质组学的变化,为CMS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后送保障救治策略的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发生独特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BI)伤情更为复杂,且高原地区交通条件不便、医疗设施配置限制,TBI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常需限期后送至高原医疗中心甚至平原地区神经创伤救治中心,后送途中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目前,我国西部高原地区TBI患者后送保障救治流程虽然经过多年实践完善,但与重症监护航空运输队(CCATT)后送保障系统相比仍有差距。因此,笔者从早期控制性治疗和及时安全后送等方面探讨高原TBI后送保障救治策略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高原TBI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神经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