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胃肠应激反应的病理变化与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在短时间内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海拔高度快速升高,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缺氧表现.这些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对人体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威胁生命[1].近年来,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AMS)导致的胃肠应激症状在不同人群中均有发生,逐渐受到关注.一项针对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驻训官兵的研究表明,一定时间内进驻不同海拔高度(3 300,4 000,4 300,4 700 m)高原 3 d 内消化系统症状发生率依次为纳差(54.7%)、恶心(31.1%)、腹胀(25.1%)、腹泻(23.3%)、便秘(18.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原边防官兵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为高效防治我军高原地区官兵口腔疾病,本研究调查我国高原部队官兵口腔健康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49例高原官兵,设计驻高原官兵口腔健康调查表,依据WHO口腔健康调查标准,对军人口腔最常见的五种疾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项回归模型拟合分析危险因素,描述其对各口腔疾病的影响,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水平设定为P=0.05.结果:获得821例有效调查数据,龋病、牙龈出血、智齿冠周炎、唇炎及颈部肌压痛检出率分别为48.4%、45.4%、3.4%、42.3%及15.8%.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组官兵有显著区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与患龋风险之间呈正相关(OR=2.3,95%CI=1.6~3.3);吸烟与牙龈出血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OR=2.4,95%CI=1.6~3.7);参加军事作业任务时口腔卫生习惯变差是罹患唇炎的危险因素(OR=1.7,95%CI=1.3~2.3);反合是颈部肌肉压痛的危险因素(OR=27.282,95%CI=1.790~415.858).结论:虽然我国高原官兵口腔健康状况近年来已有好转,但与西方军队相比,仍有差距,须进一步发展基层部队口腔健康教育能力,高质量研发口腔预防保健品,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官兵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原官兵常见疾病与中医体质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高原官兵常见疾病发病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其相关性。方法: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疾病发病情况调查问卷,采用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对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中心疗养的271名高原官兵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状态评估。结果:271位高原官兵中,平和质48例(17.7%)、偏颇质223例(82.3%)。患1种及以上疾病者198例(73.1%),其中平和质18例(9.1%)、偏颇质180例(90.9%);患呼吸系统疾病者47例,其中平和体质2例(4.3%)、偏颇体质45例(95.7%);患消化系统疾病者53例,其中平和体质1例(1.9%)、偏颇体质52例(98.1%);患皮肤病者27例,其中平和体质1例(3.7%)、偏颇体质26例(96.3%);患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者148例,其中平和体质15例(10.1%)、偏颇体质133例(89.9%)。选择偏颇体质比例最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提示高原官兵消化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 χ2=11.32, P<0.01),其中平和质与消化系统疾病[ OR=0.17,95% CI(0.040~0.726)]呈负相关( P=0.017),气虚质[ OR=4.98,95% CI(2.717~9.120)]、痰湿质[ OR=12.00,95% CI(5.269~27.332)]呈正相关( P<0.01)。 结论:高原官兵整体健康水平欠佳,其中偏颇体质构成比最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与气虚质、痰湿质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原官兵眼干燥症治疗方案探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超声雾化及药物治疗高原官兵眼干燥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7-10月中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诊治的驻西藏林芝(平均海拔3100 m)官兵眼干燥症患者180例(36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程将患者分为4个区组(<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分别将各区组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传统组及改良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人工泪液滴眼和雾化熏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传统组行传统睑板腺按摩,改良组行改良睑板腺按摩.疗程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总有效率、治疗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除对照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症状及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1);传统组与改良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时间比较,改良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较传统组明显缩短(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结论 在高原地区,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雾化及局部药物治疗眼干燥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适合在官兵野训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某驻高原部队官兵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调查某驻高原部队官兵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策略,以加强防范措施及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为驻高原部队卫勤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某驻高原部队抽取109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的方式收集数据,对研究对象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人员类别、是否吸烟、驻地海拔高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063份(97.17%),其中有运动损伤者308例(28.97%).致伤因素分析显示,海拔3000 m以下驻地官兵的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低于海拔3000~4500 m驻地及海拔4500 m以上驻地的官兵(P均<0.01);进行针对性热身、机体无疲劳官兵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进行针对性热身、机体疲劳的官兵(P均<0.01).病程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吸烟、运动损伤后就诊治疗的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吸烟、未就诊治疗的官兵(P<0.05);不同海拔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3000 m以下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最低,海拔4500 m以上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最高(P均<0.05).结论 驻高原某部官兵运动损伤发病率较高.在进驻高原前后,建议结合高原环境和硬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知识教育、组织适应性训练及运动前热身等干预措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治疗,必要时及时转诊后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官兵运动损伤的发生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部队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SCL-90的中国高原驻训新兵心理状况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结果了解中国高原驻训新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今后部队官兵SCL-90心理健康测评相关调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中国知网(CNK1)、维普(VIP)、万方(Wanfang)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中国高原(西藏)驻训新兵SCL-90相关调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7 640名高原驻训新兵.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驻训新兵的SCL-90因子合并效应量中仅有躯体化为正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95%CI)=0.01(-0.12~0.13),P>0.05],其他8项均为负值,其中强迫因子[d(95%CI)=-0.15(-0.26~-0.03),P<0.05]、人际敏感因子[d(95%CI)=-0.19(-0.35~-0.03),P<0.05]、焦虑因子[d(95%CI)=-0.11(-0.22~-0.01),P<0.05]以及精神病性因子[d(95%CI)=-0.17(-0.30~-0.05),P<0.01]的合并效应均显著低于新兵常模,但是效应水平较低.结论 基于SCL-90结果,高原驻训新兵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于2000年版中国新兵常模,其中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驻高原武警某部2020年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了解驻高原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现状,分析其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对驻高原武警某部 600 名特战官兵 2020 年训练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表584 份,其中 178 例(30.48%)发生训练伤,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特殊环境损伤分别占 36.52%、30.9%、28.09%,发生部位主要为腰部和下肢.体能训练是发生训练伤的主要科目.训练前热身是否充分、训练伤防治教育程度、训练强度、现场卫生人员监督等是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原特战官兵训练伤发生率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结合高原环境、部队训练伤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加强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高原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调查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探讨高原某部军事训练伤的特点及规律,并提出科学指导及建议.方法 随机选取 2019-01 至 2022-12高原武警某部官兵 9022 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问卷调查,从基本情况、训练伤病种分类、损伤部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另选择 2340 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 9004 份,其中发生训练伤2263 例(25.13%),但呈逐年下降趋势.训练科目占比最高为 400 m 障碍(26.25%),致伤因素占比最高为组训不科学(36.41%),骨与关节损伤(56.78%)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下肢损伤(50.11%)为最主要的损伤部位.进行骨密度测定的2340 人中,骨密度低下者占 41.9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经常运动(OR=0.645)、经常摄入奶制品(OR=0.428)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而长期饮酒(OR=6.551)、吸烟(OR=2.534)及经常喝碳酸饮料(OR=5.182)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军事训练中应贯彻科学组训的原则,重点防控骨与关节损伤;同时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提升骨密度,从而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高原部队官兵进行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培训的做法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11/4
据统计 2012-01 至 2017-12,欧洲每年有249 538 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343 496 人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SCD及院外心跳骤停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1] . 瑞典年轻人中 12% 的 SCD 病例与运动有关,其中心律失常性猝死综合征(sudden cardiac ar-rhythmia syndrome,SADS)是最常见的病因[2] . 研究发现,在我国SCD也是猝死的主要类型[3] ,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是社会主要劳动力——中年人[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通过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心脏按压恢复心跳的抢救措施;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 CPR联合AED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是SCD的重要抢救手段. 特别是在医疗条件有限、远离高等级医院的高原部队,如能够在发生猝死的第一时间启动CPR+AED,将最大限度挽回生命,减少非战斗减员. 本文通过对高原某部官兵进行CPR+AED相关问卷调查,并进行CPR+AED培训及实操考核,旨在探索在高原部队推广 CPR+ AED培训的实际意义及实践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深脑磁刺激对平原官兵进驻高原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深脑磁刺激对平原官兵进驻高原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0-07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从平原进驻海拔 4300 m高原的50 名官兵,其中25 名进行深脑磁刺激(磁疗组),25 名不进行深脑磁刺激(对照组),比较两组官兵在高原及返回平原后的生命体征、睡眠质量、高原反应、情绪状态及认知功能.结果 磁疗组在高原的心率[(91.8±12.8)次/min]较对照组[(85.3±9.9)次/min]快(t=-2.024,P=0.049),睡眠障碍[1.0(0.0,1.0)]较对照组[1.0(1.0,1.0)]轻微(U=228.500,P= 0.048),日间功能障碍[1.0(0.0,1.5)]较对照组[1.0(1.0,2.0)]轻微(U=211.500,P= 0.033),返回平原后磁疗组日间功能障碍[0.0(0.0,0.5)]仍较对照组[1.0(0.0,1.5)]轻微(U=207.000,P=0.018).两组的血压、氧饱和度、高原反应、情绪及认知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深脑磁刺激能够改善常驻平原官兵进驻高原后的睡眠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