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OOC的高原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原生理学是高原医学的核心基础学科,是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高原生理学目前主要采取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新近涌现出的一种在线开发课程,其教育理念先进。在当前军队改革的大背景条件下,将MOOC有效结合到高原生理学课程教学中,使教学模式得到转变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相长。这样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提高高原军事医学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有效服务高原部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模拟高原环境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钢锯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大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 n=30):对照组(大鼠饲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海拔1 400 m)和高原组(将大鼠放入模拟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高度5 000 m)。每周称量1次体重,每2周拍摄1次X线片,第4周采集血液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第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检测并取健侧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第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离体Micro-CT扫描、血管造影检测,第1、2、4、8周取术侧股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大鼠无死亡,而高原组大鼠死亡率高达26.7%(8/30);且高原组大鼠部分脏器出现病理性损伤,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骨痂分化成熟缓慢,第8周仍以软骨细胞为主;高原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最大载荷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第8周时高原组大鼠出现了微血管增生但没有贯通骨折断端。第4周高原组大鼠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ⅠNP)、骨保护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高原组大鼠的骨吸收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海拔5 000 m的模拟高原环境可能会导致大鼠骨折延迟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的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的流行病学表现及临床特征,为颈动脉体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多中心、回顾性、非干预性调查方法,选择我国西北地区7所三甲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其常住地平均海拔将患者分为高海拔组(≥1 500 m)与低海拔组(<1 500 m),依据Shamblin分型将患者分为ShamblinⅠ型、Ⅱ型及Ⅲ型组,分别比较不同海拔组、不同Shamblin分型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颈动脉体瘤进展为ShamblinⅢ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共35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76例、男性83例,年龄(48.80±12.07)岁;高海拔组211例,低海拔组148例;ShamblinⅠ型组165例,Ⅱ型组146例,Ⅲ型组48例。(2)与低海拔组相比,高海拔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汉族比例更低,ShamblinⅠ型占比更高,肿瘤体积更小,血小板计数更低,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ShamblinⅠ型组相比,ShamblinⅢ型组患者的年龄更低、常住地海拔更低、肿瘤体积更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更长、无意间发现肿瘤而就诊比例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多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ShamblinⅡ型组相比,ShamblinⅢ型组患者的年龄更低、肿瘤体积更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明显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年龄( OR=0.960,95% CI:0.942~0.977, P<0.001)、常住地海拔( OR=0.992,95% CI:0.990~0.999, P=0.020)以及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 OR=1.009,95% CI:1.005~1.014, P<0.001)是颈动脉体瘤进展为ShamblinⅢ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常住地海拔高者多于海拔低者,ShamblinⅠ型占比最高。常住地海拔高的患者中女性占比较海拔低的患者更高、年龄更大;ShamblinⅢ型患者较Ⅰ、Ⅱ型的年龄最低、常住地海拔最低、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最长。年龄较小、常住地海拔较低以及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更易进展为ShamblinⅢ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某高原陆航部队飞行人员心理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采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9项患者健康问卷,对某高原陆航部队飞行人员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122人。17.21%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中90.48%属轻度焦虑。35.25%人员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90.70%属轻度抑郁。7人(5.70%)抑郁核心项目>1分,需要特别关注。面对高原低氧、寒冷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执行任务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飞行人员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需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军医大学高原军队卫生学课程“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原军队卫生学是高原医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培养高原部队急需的军事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金课”建设和陆军课程改造的背景下,针对目前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较单一、实践课程容量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金课”建设有效路径: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拓展案例教学、装备教学方法,推行课程思政及考核评价改革并实践应用。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也为军队院校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勤疗养员龋病流行特点和对策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军队新的疗养制度对特勤人员范围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空勤、海勤和涉核人员的基础上,新增加驻高原和岛屿部队军人.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流行情况代表着一定群体牙病防治水平.军队康复疗养中心口腔科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人群中龋病流行现状及其口腔卫生行为情况,提出特勤人员龋病防治对策.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特勤人员龋病流行病学及其口腔卫生行为情况,比较各军兵种军人患龋率、人均龋失补指数、口腔保健行为、口腔疾病与就诊行为和口腔健康教育情况,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月25日.结果:特勤人员空军和海军患龋率数据较多,驻高原部队患龋率调查数据比较有限,涉核部队的患龋率数据几乎没有;原有的口腔卫勤保障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军队建设发展需求.结论:康复疗养中心口腔科应积极参与建设特勤人员数字化口腔卫勤保障体系,统筹管理口腔卫勤资源,完善流行病调查,探索有效宣教模式,优化龋病治疗流程,熟练完善基本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边防官兵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高效防治我军高原地区官兵口腔疾病,本研究调查我国高原部队官兵口腔健康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49例高原官兵,设计驻高原官兵口腔健康调查表,依据WHO口腔健康调查标准,对军人口腔最常见的五种疾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项回归模型拟合分析危险因素,描述其对各口腔疾病的影响,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水平设定为P=0.05.结果:获得821例有效调查数据,龋病、牙龈出血、智齿冠周炎、唇炎及颈部肌压痛检出率分别为48.4%、45.4%、3.4%、42.3%及15.8%.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组官兵有显著区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与患龋风险之间呈正相关(OR=2.3,95%CI=1.6~3.3);吸烟与牙龈出血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OR=2.4,95%CI=1.6~3.7);参加军事作业任务时口腔卫生习惯变差是罹患唇炎的危险因素(OR=1.7,95%CI=1.3~2.3);反合是颈部肌肉压痛的危险因素(OR=27.282,95%CI=1.790~415.858).结论:虽然我国高原官兵口腔健康状况近年来已有好转,但与西方军队相比,仍有差距,须进一步发展基层部队口腔健康教育能力,高质量研发口腔预防保健品,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官兵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官兵眼干燥症治疗方案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超声雾化及药物治疗高原官兵眼干燥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7-10月中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诊治的驻西藏林芝(平均海拔3100 m)官兵眼干燥症患者180例(36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程将患者分为4个区组(<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分别将各区组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传统组及改良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人工泪液滴眼和雾化熏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传统组行传统睑板腺按摩,改良组行改良睑板腺按摩.疗程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评分、总有效率、治疗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除对照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症状及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传统组与改良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1);传统组与改良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时间比较,改良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较传统组明显缩短(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结论 在高原地区,改良睑板腺按摩联合雾化及局部药物治疗眼干燥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适合在官兵野训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驻高原部队官兵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调查某驻高原部队官兵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策略,以加强防范措施及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为驻高原部队卫勤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某驻高原部队抽取109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的方式收集数据,对研究对象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人员类别、是否吸烟、驻地海拔高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063份(97.17%),其中有运动损伤者308例(28.97%).致伤因素分析显示,海拔3000 m以下驻地官兵的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低于海拔3000~4500 m驻地及海拔4500 m以上驻地的官兵(P均<0.01);进行针对性热身、机体无疲劳官兵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未进行针对性热身、机体疲劳的官兵(P均<0.01).病程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吸烟、运动损伤后就诊治疗的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吸烟、未就诊治疗的官兵(P<0.05);不同海拔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3000 m以下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最低,海拔4500 m以上驻地官兵运动损伤病程超过1个月的比例最高(P均<0.05).结论 驻高原某部官兵运动损伤发病率较高.在进驻高原前后,建议结合高原环境和硬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知识教育、组织适应性训练及运动前热身等干预措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治疗,必要时及时转诊后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官兵运动损伤的发生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部队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SCL-90的中国高原驻训新兵心理状况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结果了解中国高原驻训新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今后部队官兵SCL-90心理健康测评相关调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中国知网(CNK1)、维普(VIP)、万方(Wanfang)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中国高原(西藏)驻训新兵SCL-90相关调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7 640名高原驻训新兵.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驻训新兵的SCL-90因子合并效应量中仅有躯体化为正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95%CI)=0.01(-0.12~0.13),P>0.05],其他8项均为负值,其中强迫因子[d(95%CI)=-0.15(-0.26~-0.03),P<0.05]、人际敏感因子[d(95%CI)=-0.19(-0.35~-0.03),P<0.05]、焦虑因子[d(95%CI)=-0.11(-0.22~-0.01),P<0.05]以及精神病性因子[d(95%CI)=-0.17(-0.30~-0.05),P<0.01]的合并效应均显著低于新兵常模,但是效应水平较低.结论 基于SCL-90结果,高原驻训新兵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于2000年版中国新兵常模,其中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