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作为新型氧疗和呼吸支持方式,已经成功地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等儿科疾病。近年来,HFNC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但缺少儿科的临床应用实践指南。本文对HFNC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评估、应用时机、并发症及参数调整等方面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超声指导肺部理疗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床旁肺部超声的便利性及其诊断价值,动态监测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肺部病变情况,针对病变部位给予适当的物理治疗,并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0例年龄1个月~2岁、达到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阳性、需要呼吸支持但未达到机械通气指征的患儿,按是否应用床旁肺部超声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HHFNC呼吸支持并配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过床旁肺部超声技术实时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主要包括肺实变、肺不张、间质综合征等),加以针对性的体位引流,配合拍背、震动排痰。所有病例均在同等基础支持条件(雾化、平喘、抗感染及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下,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使用HHFNC 1 h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aCO 2及氧合指数(PaO 2/Fi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 h及48 h后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 2较对照组下降,PaO 2/FiO 2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通过床旁肺部超声动态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加以相应的体位引流辅助排痰,配合HHFNC呼吸支持治疗,相比单纯的HHFNC治疗及常规气道护理,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减少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气管隆突重建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女性,年龄7月22 d,体质量6 kg,身长62 cm,因"检查发现支气管畸形5月余"入院。患儿38 +4周顺产,出生时1、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10分。患儿出生后半月因"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病"在当地医院治疗40余天,其中呼吸机辅助呼吸15 d。住院期间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隆突位置升高,右主支气管近端偏窄。因好转出院后反复呼吸道感染,至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软化、支气管开口异常"。考虑存在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及气管支气管软化,患儿抗感染治疗好转后转入胸外科继续治疗。入院查体:RR 32次/min,HR 134次/min,呼吸稍促,可及胸骨上吸凹,两肺呼吸音稍粗,未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胸骨L 2,3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大血管(包括气道)增强CT结果示:房间隔缺损,交叉肺动脉,肺动脉高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至奇静脉,气管隆突位置高(约平T 1,2椎体层面),形态失常,局部气管管腔明显狭窄,直径约2.7 mm×1.6 mm,右主支气管开口处仅见细线样管腔影(见图1),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显示不清。心脏B超结果示:房间隔中部缺损,直径7 mm,右上肺静脉走行欠清晰,交叉肺动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术前诊断为"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肺静脉连接部分异常,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术前2 d就术中注意事项进行多学科会诊。术前访视时患儿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L/min),呼吸稍促,无紫绀,轻微咳嗽,少许痰,ASA分级Ⅲ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环状切除和隆突成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鼻导管吸氧组(C组)和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组(T组)。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连接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装置吸纯氧30 L/min。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泊酚1.5~2.5 mg/kg后,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氧流量调整为70 L/min,随后开始胃镜操作。根据患者体征如呼吸加深、心率增快,甚至体动等,每次静脉注射丙泊酚0.2~0.5 mg/kg。记录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和苏醒时间;记录T组术后5 min内和30 min内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气道损伤和气压伤)发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与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发生情况和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增加通气氧流量、开放气道、面罩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患者、操作者和麻醉医生的主观满意度评分。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体动、呕吐、反流、支气管痉挛和呛咳等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胃镜检查时间缩短,丙泊酚用量增加,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开放气道使用率及面罩通气使用率降低,体动和呛咳发生率降低( P<0.05)。T组术后未见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预防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中低氧血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预防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中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ERCP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年龄≥7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普通鼻导管吸氧组[C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79.8±6.4)岁]和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组[H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81.4±6.7)岁],每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监测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90%≤血氧饱和度(SpO 2)<95%,持续时间>5 s]、低氧血症(75%≤SpO 2<90%,5 s<持续时间≤60 s)和严重低氧血症(SpO 2<75%或SpO 2<90%,持续时间>60 s)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 0)、麻醉诱导后即刻(T 1)、进镜时(T 2)、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时(T 3)、退镜时(T 4)、术后苏醒时(T 5)不同时点的SpO 2,以及在T 0、诱导后15 min和T 5时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酸碱度(pH)值。 结果:C组、H组患者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2.0%(7/58)、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5);H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6%(5/58),明显低于C组的31.0%(18/58)( P=0.003);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H组患者在T 1、T 2、T 3、T 4时点的SpO 2分别为(98.2±0.9)%、(98.2±0.9)%、(97.8±1.7)%、(97.7±1.7)%,均高于C组的(96.8±2.1)%、(96.4±3.0)%、(96.1±2.9)%、(96.4±3.4)%(均 P<0.05)。H组患者诱导后15 min的PaO 2为(240.5±46.7)mmHg(1 mmHg=0.133 kPa),高于C组的(170.6±33.4)mmHg( P<0.001);两组患者各时点pH值及PaC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ERCP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流量鼻导管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呼吸困难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针对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早期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igh flow nasal cannulae, HFNC),评估此治疗措施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因急性PQ中毒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患者。纳入标准: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呼吸困难伴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 RR) >25次/min或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 2, PCO 2)<32 mmHg(1 mmHg=0.133 kPa)。记录HFNC应用前及应用后15 min、30 min及1、2、4、6、12、24 h的RR、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 2)、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记录应用前、应用后6 h、24 h的血气结果。比较患者应用HFNC前后的RR、SPO 2、HR、MAP、PCO 2、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 2, PO 2)、pH以及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 Lac)的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5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经随访28 d,存活26例,死亡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诉服毒量、入院首次尿PQ浓度定量、Lac、PaCO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生化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应用HFNC可以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各时间点的RR和HR,应用后6 h的PaCO 2明显升高,36 mmHg(34,38)mmHg vs 30 mmHg(27,32)mmHg, P<0.05。而MAP、SPO 2、PO 2、pH以及Lac在应用HFNC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应用HFNC前后的RR及HR变化,发现生存组在应用HFNC后RR和HR比死亡组降低的更为明显,生存组患者应用HFNC的最大流速明显低于死亡组,35 L/min(25,40) L/min vs 55 L/min(50,60) L/min, P<0.01。 结论:HFNC可以明显降低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患者早期的RR和HR,通过降低患者自身耗氧量对中毒后患者的相对或绝对低氧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流量呼吸湿化氧疗在胸外科术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高流量呼吸湿化氧疗(HFNC)与常规吸氧治疗在胸部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胸部手术后患者共585例,其中HFNC组156例,常规吸氧组429例。经过倾向匹配评分(PSM)后两组患者各140例。HFNC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给予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仪持续给氧;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给予双腔鼻导管或者面罩常规氧疗。主要结局指标是氧疗后治疗失败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气道护理干预、给氧时间、鼻面部皮损、术后第3天的动脉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总住院时间、患者舒适度及治疗满意度评分。结果:HFNC组患者的治疗失败率显著低于常规吸氧组〔17.14%(24/140)比31.43%(44/140), P<0.01〕。HFNC组术后第3天的动脉血pH、SpO 2和术后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常规吸氧组( P<0.001),HFNC组的PaCO 2比常规吸氧组明显降低( P<0.05)。HFNC组的平均住院日、患者舒适度及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01)。而两组的气道护理干预次数、给氧时间、鼻面部皮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HFNC应用在胸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氧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氧疗,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PICU患儿撤机后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HFNC)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PICU收治的42例气管插管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HFNC组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每组21例。比较两组患儿使用HHFNC及NCPAP后1 h的血气分析[PaO 2、PaCO 2、PaO 2/吸氧浓度(FiO 2)]、血氧饱和度(SaO 2)、舒适度、无创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记录48 h内重新气管插管率、胃食管反流、鼻损伤、面部皮肤压痕、腹胀以及肺气漏发生率。 结果:两组在患儿撤机后1 h的血气分析(PaO 2,PaCO 2,PaO 2/FiO 2)、SaO 2、肺气漏、无创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48 h内重新气管插管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NCPAP组比较,HHFNC组患儿舒适度更高、面部皮肤压痕、胃食管反流、鼻损伤和腹胀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HFNC和NCPAP均可作为撤机后过渡的呼吸支持模式,且临床治疗效果相当,HHFNC组患儿舒适度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患儿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正压拔管与负压拔管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正压拔管和负压拔管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后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压拔管组(53例)和负压拔管组(52例)。拔管时所有患者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内分泌物。负压拔管组断开呼吸机,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并越过远端开口,行气管内持续负压吸引,同时抽空气管导管气囊后,将吸痰管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拔出;正压拔管组不断开呼吸机,在原有SBT模式下,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当患者达到吸气高峰时,抽空气囊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及1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30 min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严重呛咳、气道高反应、肺炎)。 结果:拔管后5 min,正压拔管组患者PaO 2明显高于负压拔管组〔mmHg(1 mmHg≈0.133 kPa):123.4±30.2比111.0±21.1, P<0.05〕,pH值和PaCO 2略低于负压拔管组〔pH值:7.411±0.042比7.419±0.040,PaCO 2(mmHg):39.7±4.7比40.5±5.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拔管后1 h,正压拔管组患者pH值、PaO 2、PaCO 2均略低于负压拔管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30 min内,正压拔管组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呼吸急促:9.4%(5/53)比28.8%(15/52),心动过速:15.1%(8/53)比32.7%(17/52),血压升高:11.3%(6/53)比30.8%(16/52),血氧饱和度下降:7.5%(4/53)比34.6%(18/52),均 P<0.05〕,严重呛咳发生率亦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9.4%(5/53)比30.8%(16/52), P<0.05〕,但两组间气道高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53)比5.8%(3/52), P>0.05〕。两组患者均未在拔管后48 h内发生肺炎。 结论:正压拔管能保证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得到充分氧合,避免低氧,还能降低严重呛咳发生率,有利于生命体征的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早产儿综合救治存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早产儿的诊治经过。该患儿胎龄26周 +6,生后61 d不能脱离有创机械通气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入院诊断为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予适当限液、改善营养,糖皮质激素、抗解脲脲原体感染减轻肺实质病变,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最终拔除气管插管,无创机械通气逐渐降级,生后372 d(纠正胎龄9月6 d)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出院。出院3月余门诊随访,生长发育尚可,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流速和吸氧浓度显著下调。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11个月,完全离氧,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康复训练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