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 t检验和χ 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 OR=1.32,95 %CI:1.05~1.75, 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 OR=2.25,95 %CI:1.62~2.82, 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OR=1.82,95 %CI:1.31~2.43, 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 OR=1.78,95 %CI:1.26~2.32, 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 OR=2.50,95 %CI:1.52~2.98, 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RA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获取关于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信息提取以及最终的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31篇文献,共计26 747例患者,其中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4 799例(17.94%),共得出12个危险因素,分别为:高龄[ OR值(95% CI)=1.07(1.04,1.09), P<0.001]、高发病年龄[ OR值(95% CI)=2.11(1.17,3.82), P=0.010]、男性[ OR值(95% CI)=1.95(1.34,2.84), P<0.001]、病程长[ OR值(95% CI)=1.10(1.08,1.13), P<0.001]、吸烟[ OR值(95% CI)=2.47(1.57,4.04), P<0.001]、高度疾病活动度[ OR值(95% CI)=1.75(1.21,2.54), P=0.003]、咳嗽[ OR值(95% CI)=6.10(2.40,15.52), P<0.00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降低[ OR值(95% CI)=0.93(0.89,0.96), P<0.001]、高滴度抗CCP抗体[ OR值(95% CI)=1.14(1.03,1.26), P=0.010]、高滴度RF[ OR值(95% CI)=2.37(1.70,3.29), P<0.001]、较高的免疫球蛋白A[ OR值(95% CI)=1.26(1.09,1.46), P=0.002]和糖类抗原125升高[ OR值(95% CI)=3.66(1.81,7.41), P<0.001]。 结论:现有证据显示,高龄、高发病年龄、男性、病程长、吸烟、高度疾病活动度、咳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降低、高滴度抗CCP抗体、高滴度的RF、较高的免疫球蛋白A和糖类抗原125升高是RA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雷诺现象和糖类抗原153为RA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不充分,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种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准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以临床体征为主要内容的常用评分工具对高龄(≥80岁)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重症监护医疗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高龄脓毒症患者(年龄≥80岁,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28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依据入ICU 24 h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峰值,计算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记录患者预后。计算以上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总共筛查42 037份住院记录,入ICU 24 h内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且年龄≥80岁的脓毒症患者956例(其中男性456例,47.70%),存活组患者696例(72.8%),死亡组患者260例(27.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入住ICU前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比例及出现脓毒性休克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均 P<0.001),而存活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较死亡组更长( P<0.001)。死亡组SOFA评分≥7分、qSOFA评分≥2分、SIRS评分≥2分、NEWS评分≥8分、OASIS评分≥42分的比例大于存活组(均P<0.05)。评分工具qSOFA、SOFA、SIRS、NEWS、OASIS对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预测准确性的AUC依次为0.587(95% CI:0.556~0.617)、0.694(95% CI:0.655~0.732)、0.591(95% CI:0.555~0.627)、0.684(95% CI:0.646~0.721)和0.718(95% CI:0.681~0.755)。 结论:OASIS对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预测准确性优于qSOFA、SOFA、SIRS、NEWS评分,但以上评分工具预测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临床价值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嵌顿疝患者肠缺血坏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嵌顿疝患者肠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嵌顿疝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105例高龄患者(年龄>80岁)的病例资料。男性60例,女性45例,年龄(86.1±4.3)岁(范围:80~96岁)。根据术中肠管情况分为正常组(55例)和缺血组(50例)。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患者肠缺血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缺血组50例患者中,18例发生不可逆肠缺血行肠切除术,占全部患者的17.1%(18/105)。术后30 d内6例死亡,3例死于严重腹腔感染,2例死于心脏基础病术后加重,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嵌顿史、疝既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嵌顿疝类型、术前肠梗阻等因素存在差异(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疝既往时间较短( OR=0.892,95% CI:0.872~0.962, P=0.003)、C反应蛋白升高( OR=1.022,95% CI:1.007~1.037, P=0.003)、嵌顿疝为非斜疝( OR=10.571,95% CI:3.711~30.114, P<0.01)、术前肠梗阻( OR=6.438,95% CI:1.762~23.522, P=0.005)是高龄嵌顿疝患者发生肠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疝既往时间较短、C反应蛋白升高、嵌顿性非斜疝和术前肠梗阻的高龄嵌顿疝患者更容易发生肠缺血,需及时手术以降低肠坏死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效果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75岁)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采用VIALE-A改良方案(阿扎胞苷每天75 mg/m 2第1天至第7天+维奈克拉每天200 mg第8天至第28天)持续治疗的7例>75岁M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分型标准进行诊断,依据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判定为中高危。分析患者疗效及常见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7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 M( Q1, Q3)]84岁(80岁,90岁)。1例患者初治失败,其余6例经1~2个疗程VIALE-A改良方案诱导治疗达骨髓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中位治疗疗程数为10个(4个,16个)。至2023年12月31日随访截止,中位随访10个月(5个月,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8个月(95% CI:0~39个月)。诱导期7例患者均发生3~4级骨髓抑制,以粒细胞减少常见,持续时间7~10 d;维持治疗累计64个疗程中,54个(84%)疗程发生1~3级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累计73个疗程中无治疗中断发生。 结论: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中高危MDS疗效尚可,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中心1 367例根治性肾切除肾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报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的远期生存情况。方法:收集1999—202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的1 367例无远处转移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以总生存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中位随访52.6个月,1 367例患者中死亡267例,存活1 100例,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和74.9%。Leibovich评分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82.2%和50.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2%、72.3%和30.2%,3组远期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pT1期、pT2期、pT3期和pT4期肾癌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2%、73.6%、55.0%和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和35.6%,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1%和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核分级G1级、G2级、G3级和G4级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81.6%、60.5%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局限性肾癌(pT1~2N0M0)患者接受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后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5%和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T分期、N分期、病理核分级、肿瘤坏死、肉瘤样分化是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 HR=1.55,95% CI:1.04~2.31)、年龄≥55岁( HR=2.11,95% CI:1.50~2.96)、高T分期(T3~4期比T1a期: HR=2.37,95% CI:1.26~4.46)、N1期( HR=3.04,95% CI:1.81~5.09)、高病理核分级(G3~4比G1: HR=4.21,95% CI:1.51~11.75)、有肿瘤坏死( HR=1.66,95% CI:1.17~2.37)和有肉瘤样分化( HR=2.39,95% CI:1.31~4.36)的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较差,BMI≥24 kg/m 2的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总生存较好( HR=0.56,95% CI:0.39~0.80)。 结论: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后远期总生存率高。高龄、高病理分期和核分级、有肿瘤坏死和肉瘤样分化是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主要不良影响因素,高BMI是主要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高细胞亚型PTC(TCV-PTC)、靴钉亚型PTC(HV-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明确的21例TCV-PTC和10例HV-PTC作为高侵袭组,选取22例滤泡亚型及21例经典型PTC作为对照,整理临床及病理诊断信息,通过HE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肿瘤组织区域获取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石蜡样本中的基因突变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PTC病例,其中18例为男性,56例为女性。55岁以下57例,55岁及以上17例。54例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24例出现甲状腺外侵犯,45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性复发7例,未复发54例,失访13例。高侵袭组(TCV-PTC及HV-PTC)肿瘤平均直径1.6 cm,滤泡亚型为1.1 cm,经典型为1.6 cm。高侵袭组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事件( P<0.05)。74例中BRAF V600E突变检出53例,TERT启动子突变6例。BRAF和TERT双突变更常见于高龄、男性、肿瘤体积更大(中位肿瘤直径1.9 cm),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 P<0.05);BRAF和TERT双突变病例中,高侵袭组占比最高(5/6)。 结论:TCV-PTC与HV-PTC作为高侵袭性PTC,与经典型及滤泡亚型PTC相比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复发等)更明显;BRAF和TERT双突变可能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合并颅内血管狭窄超高龄患者急诊颈椎融合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92岁,因"摔伤后四肢瘫1 d"入院。患者约1 d前因头晕摔倒后四肢瘫痪,昏迷史不详,无恶心、呕吐,医院急诊行颈椎CT检查:颈椎退行性改变,颈2-4椎间盘突出、颈4-7椎间盘膨出,椎管窄;颈2-6水平髓内异常信号并局部脊髓略增粗,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本院,拟行颈椎融合术(后路法)+椎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庆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重庆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0—12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重庆市主城区9个行政区452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智慧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庆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中,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得分为(3.39 ± 1.45)分;社交及情感支持需求得分为(3.60 ± 1.28)分;日常医疗服务需求得分为(3.80 ± 1.19)分;紧急医疗救助需求得分为(3.87 ± 1.27)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受性别、年龄、独居情况和文化程度影响( P<0.05);社交及情感支持和紧急医疗救助需求受年龄和独居情况影响( P<0.05);日常医疗服务需求受独居情况影响( P<0.05)。 结论:重庆市社区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较高,智慧养老服务应关注独居、高龄、男性及低文化程度等高需求老年群体,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南京地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及贫血患病率的初步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初步调查自然寿命地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流行率。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高龄老年人4 006例,平均年龄(83.9±3.0)岁,男性2 482例、女性1 524例,分析血清蛋白水平和贫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总体患病率为18.4%(738/4 006),3年分别是22.7%(269/1 782)、20.3%(234/1 154)、14.1%(235/1 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348, P=0.000);贫血总体患病率6.8%(274/4 006),3年分别是7.1%(84/1 182)、6.9%(80/1 154)、6.6%(110/1 6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77, P=0.713)。低蛋白血症组的高龄老年人贫血流行率高于正常蛋白组,其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低于正常蛋白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高于正常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贫血主要类型为正常细胞性贫血,以轻度贫血为主。高龄老年人存在较高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流行率,营养状态不容忽视,应重视高龄老年人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营养问题,尽早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