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 t检验和χ 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 OR=1.32,95 %CI:1.05~1.75, 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 OR=2.25,95 %CI:1.62~2.82, 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OR=1.82,95 %CI:1.31~2.43, 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 OR=1.78,95 %CI:1.26~2.32, 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 OR=2.50,95 %CI:1.52~2.98, 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破裂(VSR)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MI后VSR(PI-VSR)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4~82(64.3±8.2)岁]。根据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9例,对59例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1~10.5)年,随访死亡7例,据此纳入存活组52例,死亡组16例。单因素比较分析显示,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VSR至手术时间<7 d、Killip分级≥3级、心源性休克、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诊手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将单因素比较分析 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HR=1.099,95% CI:1.010~1.195, P=0.028)、血小板计数( HR=0.993,95% CI:0.986~1.000, P=0.044)、D二聚体水平( OR=1.001,95% CI:1.000~1.002, P=0.011)、心源性休克( OR=6.221,95% CI:2.054~18.841, P=0.001)是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2、4、6、8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5%、77.5%、71.0%、71.0%和71.0%。 结论:年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心源性休克是MI合并VSR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院内存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性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破裂、乳头肌断裂和假性室壁瘤,其中心室游离壁破裂最为常见也最凶险。随着再灌注治疗和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渐下降。然而,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破裂的死亡率仍然极高。目前,心脏破裂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仍极为匮乏,临床上针对心脏破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也十分有限。心脏破裂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本文将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流行病学、分型、危险因素及临床决策等方面对心脏破裂的诊疗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诊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心脏破裂合并左心室假性室壁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发病率极低,常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偶见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修复,近年来,介入治疗更为临床所接受。该文介绍1例MINOCA所致心脏破裂合并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病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气促,采用经颈动脉入路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置入室间隔肌部封堵伞隔绝心脏破裂后形成的左心室假性室壁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6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年龄67(64,71)岁,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其中院内死亡13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其中瓣膜损伤8例(12.3%)。与无并发症患者相比,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较高[5/12比13.2%(7/53), P=0.022]。发生MACE 1例(1.5%),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5%),消化道出血2例(3.1%)。成功封堵的65例患者均完成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出院时,56例存活患者完成心功能评估;术后30 d随访时,53例存活患者完成电话随访。出院时及术后30 d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Ⅰ、Ⅱ级患者占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8%(43/56)比23.1%(15/65), P<0.001;77.4%(41/53)比23.1%(15/65), P<0.001]。封堵治疗术后患者的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降低,主动脉收缩压(AS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升高(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9.8×10 9/L( OR=20.94,95% CI 1.21~362.93, P=0.037)及NT-ProBNP>6 000 ng/L( OR=869.11,95% CI 2.93~258 058.34, P=0.020)是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治疗AMI后VSR是安全有效的。白细胞、NT-ProBNP升高是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10例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2.0±16.4)岁(范围:18~68岁),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Ⅱ预测手术病死率[ M(IQR)]为1.78%(1.20%)(范围:0.96%~4.86%)。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Wilcoxon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最大厚度、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等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破裂。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室间隔厚度减小[(10.3±1.7)mm比(22.1±4.0)mm, t=-10.693, P<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降低[12.3(11.5)mmHg比(81.7±21.1)mmHg, Z=-2.805, P<0.01;1 mmHg=0.133 kPa],有效解除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结论: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单中心5年421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早中期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21例梗阻性HCM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男性207例,女性214例,年龄(56.5±11.7)岁(范围:19~78岁)。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45例,Ⅲ级328例,Ⅳ级48例。58例为隐匿梗阻性HCM,占13.8%(58/421)。257例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56例存在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手术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心脏超声医师参与术前规划和术中监测,确定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338例患者接受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59例同期接受二尖瓣手术。355例为单一经主动脉切口入路,51例经右心房-房间隔/房间沟入路。术中选用长柄微创手术器械,识别并处理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3±8.5)min(范围:21~94 min)。18例患者术中发生不良事件并即刻再次手术,包括残余梗阻10例、左心室游离壁破裂4例、室间隔穿孔3例、主动脉瓣穿孔1例。院内死亡4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1例。随访率为92.1%(384/421),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患者均存活。心功能分级Ⅰ级216例,Ⅱ级168例,较术前有所改善( χ2=662.73, P<0.01)。术后6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13.6±2.5)mm比(18.2±3.0)mm, t=23.51, P<0.01]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12.0±6.3)mmHg比(93.4±19.8)mmHg,1 mmHg=0.133 kPa, t=78.29, P<0.01]均较术前降低。 结论:手术团队(尤其是心脏超声医师)的建设、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的识别和处理、长柄微创手术器械的选用有助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早中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的影像学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开胸与胸腔镜室间隔扩大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老年患者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胸腔镜下室间隔扩大心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36例HOCM老年患者行室间隔扩大心肌切除术治疗的资料,其中胸腔镜下20例和正中开胸下16例,比较2组手术结局、超声心动图和随访结果。结果:胸腔镜组患者的心内切口数量显著少于正中开胸组( P=0.001),通气时间≤24 h高于正中开胸组(75.0%和31.2%, P=0.017)。胸腔镜组患者无住院死亡,1例置换二尖瓣生物瓣时发生左室破裂遂转正中开胸,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但顺利康复出院。正中开胸组1例住院死亡,2例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因出血再次开胸。两组患者均无室间隔穿孔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室间隔厚度均显著减少[胸腔镜组:(19.2±3.5)mm和(11.3±2.2)mm( t=8.531, P<0.001);正中开胸组:(19.9±3.9)mm和(13.1±2.6)mm( t=5.664, P<0.001)],有效解除了左室流出道梗阻[胸腔镜组:(96.2±32.9)mmHg和(8.2±3.4)mmHg( t=11.894, P<0.001);正中开胸组:(83.2±40.9)mmHg和(13.3±19.3)mmHg( t=5.997, P<0.001)]。胸腔镜组随访(13.5±8.8)个月,无患者发生并发症;正中开胸组随访(15.8±9.4)个月,1例术后残余梗阻,再次住院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结论:HOCM老年患者行胸腔镜下室间隔扩大心肌切除术可获得与正中开胸入路相似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术后更早拔除气管插管,如同期处理二尖瓣还可减少心内切口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135例患者。根据室间隔破裂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早期存活组(71例)和早期死亡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手术组(69例)和非手术组(66例)的远期预后。结果: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率为47.4%(64/13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早期存活组相比,年龄、女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左室舒末内径、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Killip≥3级、未手术与早期死亡相关( 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手术( OR=16.103,95% CI:4.400~58.930, P<0.001)、Killip≥3级( OR=9.014,95% CI:2.506~32.428, P=0.001)、肝功能异常( OR=5.171,95% CI:1.388~19.264, P=0.014)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0~11.8(中位3.2)年发现,手术组2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手术组(76.7%和16.7%, P<0.001;73.1%和16.7%, P<0.001)。 结论:未手术、Killip≥3级和肝功能异常是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的远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