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麻醉药联合诱导对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小儿外眼手术期间眼内压的影响因素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常用静脉药物联合诱导喉罩通气全麻对小儿外眼手术期间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的影响,并对静脉麻醉诱导期前后影响IOP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无青光眼病史的择期外眼手术患儿69例,年龄2~14岁,静脉给予丙泊酚、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喉罩通气全麻。记录患儿术眼诱导前后IOP,非术眼诱导前后及拔除喉罩后IOP;探讨体重、性别、年龄、身高、诱导药物剂量等对诱导前后IOP的影响。结果:术眼诱导后IOP较诱导前降低( P<0.05);非术眼诱导后和拔除喉罩后IOP均较诱导前降低( P<0.05),诱导后IOP与拔除喉罩后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诱导药物剂量对术眼和非术眼诱导前后IOP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罗库溴铵静脉诱导联合喉罩通气全麻在外眼手术中降低患儿IO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麻醉因素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45~60岁,体重60~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常规全麻组(C组)、七氟烷复合全麻组(S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D组)和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SD组)。D组与SD组于麻醉诱导开始时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随后以0.4 μg·kg -1·h -1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S组和SD组于气管插管后吸入1%~2%七氟烷。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即刻、CPB结束后6 h及术后24 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的浓度。记录心脏自动复跳情况、术中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SD组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或D组比较,SD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 P<0.05),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ICU停留时间及心脏自主复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有助于减轻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炎性反应,但无临床转归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脂肪乳用于局部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毒性反应的救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惊厥和心律失常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 LA)全身急性毒性反应(local anesthetic acute systemic toxicity, LAST)中最易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脂肪乳(lipid emulsion, LE)预防、治疗LA急性毒性反应的机制,虽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是根据第三届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SRA)关于局部麻醉系统毒性的实践咨询建议,应在使用LA后出现心律失常、惊厥发作的第一时使用LE治疗。相较于LA循环系统毒性,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毒性出现的更早,中毒阈剂量更低。近年来,LA的CNS毒性研究日益增多,对LE用于LA的CNS急性毒性反应救治的深入研究可能使局部麻醉并发症得到更为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文章对最近几年LA的CNS急性毒性机制和最新防治方法进行综述,可为临床上遇到LA中毒出现CNS毒性症状时及时有效处理和有效解毒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行外周血管介入术时呼吸、循环功能和疼痛的影响,为艾司氯胺酮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0例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择期行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33例、女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2 ml生理盐水,艾司氯胺酮组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缓慢给药(1 min内给药完毕)。患者入手术室后,动脉血压、心率趋于稳定时,收集两者的数值作为试验基础值(T0)。外科大夫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两组按试验要求给予静脉麻醉药。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作为T1、前4 min为T2、前3 min为T3、第25 min为T30,以此类推一共记录25 min的血压、心率数值并分析,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后(M1)、给药后5 min(M2)、给药后10 min(M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扩张髂动脉时采用口述评分法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从扩张髂动脉开始到手术结束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对照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O 2升高( P=0.003);艾司氯胺酮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CO 2升高( P=0.011)。在T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t=2.403、2.119,均 P<0.05);在T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心率升高( t=0.789, P=0.007);与对照组比较,T6~T15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降低( t=3.143、2.403、2.272、3.460、2.610、2.568、2.453、2.367、2.282、2.187,均 P<0.05),T8~T16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舒张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80、6.602、2.967、3.243、2.641、3.253、3.114、4.521、2.659,均 P<0.05),T7~T13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心率降低( t=2.246、3.285、3.207、2.752、2.725、2.713、2.473,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髂动脉狭窄患者扩张痛的发生程度降低( χ2=6.140, P=0.030)。艾司氯胺酮组较对照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用量较低( t=3.573、7.883、3.889、6.665, P=0.039、0.001、0.046、0.006)。 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PTA老年患者的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兴奋作用较低,同时可以减轻老年患者扩血管的刺激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 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 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 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 t=-4.04, 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 t=-5.96、-2.75, P < 0.001、 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镇痛药用量、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镇痛药用量、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肿瘤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给予ESPB。比较两组麻醉镇痛药用量、不同时间段疼痛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术中和术后情况(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镇痛药物输注量分别为(24.54±2.52)mL、(55.68±5.61)mL,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1.01±0.26)次、(3.15±1.02)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镇痛药物输注量(32.78±3.31)mL、(62.57±6.42)mL,镇痛泵按压次数(6.42±1.53)次、(10.78±2.45)次]( t=14.00、5.71、24.65、20.33,均 P < 0.001)。观察组加压扩张球囊时VAS评分[(4.10±0.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65±1.01)分]( t=2.92, P < 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8.37±2.78)分、(12.15±2.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3.56±3.42)分、(17.53±2.34)分( t=8.33、12.31,均 P < 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9.12±2.54)d]、首次排气时间[(23.56±4.56)h]均短于对照组[(11.64±3.12)d、(28.14±5.12)h]( t=4.43、4.72,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ESPB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且不影响镇痛药物用量,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艾司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氯胺酮是常用的麻醉药物,但是由于术后噩梦、锥体外系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床的应用有所减少。而艾司氯胺酮作为氯胺酮的异构体,与消旋体氯胺酮相比,应用剂量较小,具有较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心血管和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小。此外,还可以应用于难治、重度抑郁症和癫痫患者,尤其在儿童麻醉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旋氯胺酮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右旋氯胺酮和舒芬太尼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右旋氯胺酮和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日间手术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旋氯胺酮组(SK组, n=40)和舒芬太尼组(SF组, n=40)。两组麻醉诱导方法:SK组为右旋氯胺酮1.0 mg/kg静脉注射,SF组为舒芬太尼0.2 μg/kg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 0)、诱导即刻(T 1)、喉罩置入时(T 2)、手术开始时(T 3)、手术开始后5 min(T 4)、手术结束时(T 5)、离开手术室(T 6)7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躁动和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SK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4.2±1.8) min,麻醉苏醒时间为(24.2±4.5)min;SF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5.1±1.9)min,麻醉苏醒时间为(29.3±7.3)min;SK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较SF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K组术后30 min及术后1 h疼痛评分分别为0(0,0.75)、0(0,0.75),躁动评分分别为2(2,2)、2(2,2);SF组术后30 min及术后1 h疼痛评分分别为1(0,1)、2(0,4),躁动评分分别为2(2,2.75)、2(2,4);SK组术后30 min和术后1 h的疼痛评分及躁动评分均低于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K组麻醉诱导时发生呛咳1例(1/40,2.5%),SF组有7例(7/40,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舒芬太尼相比,右旋氯胺酮麻醉诱导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患儿术后自主恢复更早,苏醒更快,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可作为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较好的镇静镇痛药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COPD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6例,两组麻醉诱导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观察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 μg/kg,之后0.5 μg·kg -1·h -1持续输注),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改良镇静(OAA/S)评分,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纤维支气管镜进入即刻、检查完成后10 min的OAA/S评分分别为(1.03±0.35)分、(4.42±0.28)分,对照组分别为(1.22±0.22)分、(3.01±0.2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39、29.631,均 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00±0.28)μg/kg、(1.65±0.29)μg/kg,均少于对照组的(3.70±0.39)μg/kg、(2.42±0.45)μg/kg,苏醒时间为(8.40±1.58)min,短于对照组的(13.31±2.0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911、10.763、14.327,均 P<0.05);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FEV 1、MVV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t=9.757、11.981、11.486、11.913、40.189,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4/56),低于对照组的19.64%(11/56)(χ 2=6.737, P<0.05)。 结论:老年COPD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予以右美托咪定,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其安全性高,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较小,可缩短术后苏醒时间,且不会对呼吸、循环等产生较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开颅手术中头皮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由于对开颅手术术后疼痛认识不足及对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顾虑,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常被忽视。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进入可视化时代,显著提高了麻醉质量。而头皮神经阻滞作为清醒开颅手术或术中唤醒麻醉的主要方式也得以实现。文章综述开颅手术患者的镇痛现状、头皮神经的解剖及超声定位、头皮神经阻滞的禁忌证和并发症,在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头皮神经阻滞选择哪种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的浓度、最佳用药剂量、局部麻醉药的添加剂、联合用药、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均有待于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