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消除传染病的历史进程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麻风病、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致盲性沙眼和疟疾的历史进程,并对未来有望被消除的传染病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防治到养老:最后的麻风疗养院记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浙江武康疗养院由始建于1887年的杭州广济麻风医院演变而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中心。现居疗养院的麻风病患(休养员)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陆续进院。由于氨苯砜单疗法的局限和生活条件艰苦,休养员需要长期接受隔离治疗,从事集体生产。改革开放后,疗养院的医疗和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改善,社会治疗取代隔离治疗,休养员逐渐融入社会;联合化疗的推广缩短了疗程,也大大降低了麻风畸残率;政府持续加大对麻风病人的财政补助,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得到保障;广泛普及的麻风防治知识也使麻风病人逐渐摆脱了被"污名化"的困境。在"后麻风时代",武康疗养院由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加强病人的心理建设,其职能从隔离防疫转向休憩养老,麻风病人的身份也从"病人"转变为"休养员"。这一系列的变迁反映了麻风防疫事业由防治向养老转变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去污名化"的价值引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级畸残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发现麻风病患者2级畸残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1—2019年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新发现的95例麻风病患者,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麻风病2级畸残的影响因素。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纳入的变量有2条以上神经损害( OR=9.58,95% CI: 1.89~48.43)、来源于二类地区( OR=5.04,95% CI: 1.36~18.62)和家内接触史( OR=8.89,95% CI: 2.01~39.39)是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为 ( X5为神经损害, X6为来源地区, X7为接触史),经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拟合较好,总的预测准确率为85.9%。 结论:多神经损害、来自二类地区和有家内接触史是麻风病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宣教有助于预防麻风2级畸残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海市麻风院(村)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通过查阅北海市麻风村历史资料、查询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麻风村资料进行调查.北海市现有一所市县皮防机构共管麻风村,现居住98名休养员和家属,治愈存活休养员79名,现症病人1例,平均年龄为73.3岁,88.6%有畸残,63%的休养员行动不便.麻风村有专职管理人员1名,医务人员9名,驻村人员均有医疗保障和最低保障金.休养员生活质量及基本医疗服务均有保障,但需创新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活性雾离子空气消毒技术用于分枝杆菌消毒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结核病、麻风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其中危害最严重、传染性最强的是结核病.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全球重大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主要疾病之一.传染性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等,将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排出体外,周围人群吸入后被感染.为此,防止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甚至肺结核患者家庭中结核菌的空气传播,是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关键措施之一.活性雾离子是包含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超氧化氢自由基等多种具有强氧化作用的带电基团,通过水分子包裹和保护,可使其空气中具有更好稳定性.消毒评价试验表明活性雾离子对包括分枝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和病毒具有良好的消毒杀菌作用.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协会人兽共患结核病专业分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组织专家,通过资料查询、专家研讨和试验研究等方式,就活性雾离子技术原理和消毒因子组成,消毒效果和分枝杆菌消毒应用等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活性雾离子空气消毒技术的规范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柳州市2011-2021年麻风新发现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对柳州市 2011-2021 年麻风病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了解流行趋势,探讨防控要点.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整理分析柳州市 2011-2021 年新发现麻风患者的详细资料.结果:柳州市 2011-2021 年麻风新发现病例 19 例.性别比为 1.71∶1,平均发现年龄为49.58 岁.2011 年、2014 年和 2018 年新发现例数最多,均为 4 例,发现率分别为 0.11/105、0.10/105和0.10/105.发现方式以皮肤门诊就诊发现为主,占比57.89%.延迟发现平均时间为40 个月.结论:柳州市麻风虽处于低流行阶段,但新发现病例仍有波动,应加强专项健康教育,主动发现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湖南省2013-2022年250例新发麻风病例发现方式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了解2013-2022年湖南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发现方式,分析变化趋势,为今后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湖南省2013-2022年新发麻风病例的详细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新发麻风病例的发现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湖南省共250例新发麻风病例,包括门诊就诊发现143例(57.20%)、线索调查发现33例(13.20%)、报病发现27例(10.80%)、自报发现23例(9.20%)、其他方式发现11例(4.40%)、接触者检查发现9例(3.60%)、普查发现2例(0.80%)、疫点检查发现2例(0.80%).2013-2022年,门诊就诊发现的病例呈上升趋势(rs=0.515),而线索调查(rs=-0.873)、报病(rs=-0.127)、自报(r,=-0.301)、接触者检查(rs=-0.363)、普查(rs=-0.701)和疫点检查(r,=-0.701)等发现的病例呈下降趋势.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麻风病例的发现方式特征,结果显示除儿童麻风病例以接触者检查发现(66.76%)为主以外,其余均通过门诊就诊发现居多,其中,165例男性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92例(55.76%),85例女性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51例(60.00%);187例15~60岁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113例(60.43%),60例大于60岁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30例(50.00%);208例农民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112例(53.85%),42例其他职业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31例(73.81%);185例多菌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111例(60.00%),65例少菌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32例(49.23%);8例无皮损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4例(50.00%),9例单皮损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3例(33.33%),233例多皮损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136例(58.37%);72例无神经损害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48例(66.67%),27例单条神经损害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17例(62.96%),151例多条神经损害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78例(51.66%);102例无畸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58例(56.86%),45例Ⅰ级畸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28例(62.22%),68例Ⅱ级畸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35例(51.47%),35例其他畸残病例中门诊就诊发现22例(62.86%).结论 门诊就诊发现是湖南省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新发麻风病例的主要发现方式,未来将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前移至综合性医疗机构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麻风病研究进展与海南省防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麻风病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s),对患者躯体、心理、家庭和社会具有巨大影响.笔者就麻风病流行病学、遗传因素、免疫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述,并介绍国家防治政策变迁和海南省防治历程,以期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认识.WHO全球麻风病疫情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报告新发病例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麻风病疫情继续保持整体低流行状态,但长期低流行状态和疫情分布广泛且不均衡的特征仍然给防治工作带来挑战.麻风病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肤屏障、免疫缺陷、相关信号通路相关.血清学检测、细胞因子及微小RNA(micro RNA)标记物均可应用于辅助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同时有助于不同型别麻风病的区分、预测麻风反应、评估疗效及监测家庭接触者.麻风病的主要治疗方案采用WHO推荐的利福平、氨苯砜和氯法齐明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目前麻风病主要防治策略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染源,保护健康人群,预防畸残发生,提高愈后生活质量.现阶段,海南省乃至全国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医务人员仍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减少其发病率,争取早日实现"零麻风"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云南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云南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点,为区域麻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发病例的人间分布、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 在人间分布上,新发病例在年龄分布上集中在10-40岁间,所占比例66.95%,在性别结构上则呈现“男高女低”特征,二者比例为2.06∶1;在空间分布上,全区有73个乡镇分布有麻风病新发病例,占乡镇总数的71.57%,呈现出“低发广布”的特点,并有集聚分布的特征,经GIS局部G-统计模型分析,区域内分布有3个病例分布热点区;在时间分布上,从2012年始,文山州麻风病新发病例出现连续下降趋势.结论 2009-2015年,男性青少年是文山州麻风病高发人群,麻风病在文山州呈现低流行态势,但在全区分布广泛,且呈现出一定集聚分布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麻风病后遗溃疡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麻风病后遗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湖北省孝感麻风防治中心收治的麻风病后遗溃疡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夫西地酸乳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第8周,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第8周,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0/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头孢唑肟钠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麻风病后遗溃疡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溃疡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