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循环可视化技术对交趾黄檀改善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应用微循环可视化技术和代谢组学方法,探讨交趾黄檀改善微球栓塞所致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作用及可能机制.选取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交趾黄檀水提物低剂量组(生药材1.5 g·kg-1·d-1)、交趾黄檀水提物中剂量组(生药材3.0g·kg-1·d-1)和交趾黄檀水提物高剂量组(生药材6.0 g·kg-1·d-1),假手术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d.采用左心室注射聚乙烯微球法制备大鼠CM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血流量仪测定血流量;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检测血清心肌酶水平、葡萄糖含量、一氧化氮含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DiI C12/C18混合灌注冠脉微血管,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及形态变化,最后使用AngioTool软件对微球栓塞区域血管面积、血管密度、血管半径、空隙度进行分析,并依据泊肃叶定律计算微血管血流阻力;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交趾黄檀回调的差异代谢物并富集代谢通路.与模型组的相比,药效学结果表明,交趾黄檀能显著升高平均血流量(mean blood flow,MBF),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受损心肌,显著升高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促进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显著降低血清中葡萄糖(glucose,GLU)水平,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轻心肌纤维溶解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病理变化.冠脉微循环灌注结果显示,交趾黄檀能改善CMD大鼠微血管形态,增加微血管面积、密度、半径,降低微血管空隙度和血流阻力,改善微血管内皮损伤.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共筛出45个差异代谢物,交趾黄檀可以回调其中25个差异代谢物,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等8条通路有关.交趾黄檀能有效改善微球栓塞大鼠所致的冠脉微循环障碍,其可能通过影响炎症通路、内皮损伤和磷脂代谢等途径从而改善CMD大鼠的病理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6/1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 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 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 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交趾黄檀新黄酮类成分及其抗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的新黄酮类成分及其抗H9c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方法 交趾黄檀 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H9c2 心肌细胞的活性及对H9c2 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阔叶黄檀酚(1)、5-O-methyllatifolin(2)、mimosifoliol(3)、5-O-methydalbergiphenol(4)、dalbergiphenol(5)、cearoin(6)、2,4-dihydroxy-5-methoxy-benzophenone(7)、2-hydroxy-4,5-dimethoxybenzophenone(8)、melannoin(9)、2,2′,5-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10)、黄檀素(11)、4-甲氧基黄檀醌(12).黄檀酚及黄檀内酯类化合物对H9c2 细胞毒性较小,黄檀酚类化合物抗H9c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活性较强.结论 化合物 8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4、9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黄檀酚类化合物可能是抗H9c2 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主要新黄酮类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交趾黄檀心材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心材的化学成分.方法 交趾黄檀心材 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23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O-乙酰基白桦酯醛(1)、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1-乙酰基-Β-咔啉(4)、7-羟基二氢黄酮(5)、棕榈酸(6)、hexadeca-4,7-diene(7)、亚油酸(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9)、2-(2-羟基-1-甲基-2-苯基)-4,5-二甲氧基苯酚(10)、2-甲氧基-3-羟基口山酮(11)、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2)、6,4'-二羟基-7-甲氧基黄烷(13)、pteroyanin G(14)、benzoic acid,4-ethoxy-2-methoxy-,methyl ester(15)、甘草素(16)、4,2',5'-三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17)、7-羟基-6-甲氧基黄酮(18)、6,4'-二羟基-7-甲氧基二羟黄酮(19)、2'-羟基芒柄花黄素(20)、3'-甲氧基芒柄花黄素(21)、3'-羟基芒柄花黄素(22)、6,7,4'-三羟基二氢黄酮(23).结论 化合物 2、4 为首次从黄檀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 6~8、19、21 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径级树木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主体.海岛由于特殊的生物地理环境蕴育着数量可观的大径级树木.本文以上海大金山岛168株大径级树木为对象,调查了影响树木生长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根据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2个反映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的关键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每株个体的健康程度.结果显示:(1)大金山岛大径级树木中,25株为古树,37株为古树后续资源.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桑(Morus alba 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和乌桕(Triadi-ca sebifera(L.)Small)是上海市现存的最大古树;山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Thunb.ex Roem.et Schult.)Kanitz)、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old et Zucc.)、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柃木(Eurya nitida Korth.)、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是未纳入上海市古树名录中的最大古树.(2)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权重大小为生物因素>立木状况>生长环境;指标层中叶片病害程度、攀援藤本盖度、树干病害程度、邻体空间挤压程度和枯枝比权重较大,各占约10%.(3)54%的大径级树木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豆梨、楝(Melia azedarach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Hér.ex Vent.)、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野鸦椿、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和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L.)Hutch.)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壮药斜叶黄檀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研究壮药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Prain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聚酰胺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对斜叶黄檀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斜叶黄檀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鹰嘴豆芽素A(3)、7,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4)、异甘草素(5)、芹菜素(6)、红车轴草素(7)、金圣草素(8)、球松素(9)、毛蕊异黄酮(10)、大豆素(11)、butin(12)、圣草酚(13)、3',4',6-三羟基橙酮(14)、木犀草素(15)、槲皮素(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接种促生菌对尾巨桉—降香黄檀混作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该试验以盆栽尾巨桉和降香黄檀幼苗为材料,设置BM处理(尾巨桉接种巨大芽孢杆菌,降香黄檀不接种)、RJ处理(降香黄檀接种大豆根瘤菌,尾巨桉不接种)以及对照组(CK,尾巨桉和降香黄檀均不接菌),探究接种2种促生细菌对尾巨桉-降香黄檀混作幼苗的光合生理、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明确在混交体系中接种促生菌对促进植物生长的优势.结果显示:(1)BM处理显著降低尾巨桉的叶绿素含量(P<0.05),BM和RJ处理均提高了尾巨桉和降香黄檀的苗高、地径以及叶片的氮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但降低了胞间CO2浓度.(2)RJ处理显著提高了尾巨桉及降香黄檀叶片和全株生物量,BM处理仅显著提高降香黄檀根、茎、叶、全株的生物量和尾巨桉叶的生物量(P<0.05).(3)各接菌处理条件下2种植物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接种大豆根瘤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均促进尾巨桉-降香黄檀混作幼苗的生理代谢,2种促生菌能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来促进植株生物量的累积;从植株生物量变化来看,接种菌株的利他作用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小果菝葜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RP1s)、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 (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 (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 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檀属植物新黄酮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黄酮类化学成分(neoflavonoids)是黄檀属Dalbergia植物的一类特征性成分.据文献统计,迄今已有59个新黄酮类成分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按其基本骨架,主要分为黄檀酚类、黄檀醌类、黄檀内酯类、苯酰苯类及其他类.现代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雄性激素、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对黄檀属植物新黄酮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黄檀属植物综合利用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磷素营养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设置0、15、30、60、100、150 mg P·株-1等6个磷素处理开展降香黄檀幼苗盆栽试验,测定各处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叶片养分含量等指标,采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降香黄檀幼苗的适宜施磷量,从而探讨不同磷素水平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磷素需求规律以及适宜的磷供应范围.结果显示磷肥能促进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且随施磷量的增加,各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60 mg P·株-1处理,其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3.07、2.35、49.21和24.25倍.施磷显著降低幼苗叶片氮、钾含量,提高磷、镁含量,其中30、60、100 mg P·株-13个处理间叶片磷含量差异不显著,约为对照的1.65倍.根据幼苗生物量与叶片磷含量、氮钾含量比、磷钾含量比的抛物线关系,确定叶片最适磷含量范围为1.35 ~2.32 g · kg-1,由此推断降香黄檀幼苗最适宜的施磷量为60 ~ 100 mg P·株-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