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痫前期的中药临床应用与现代药理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特异性疾病,临床以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子痫前期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健康,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采用中药汤剂、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等治疗子痫前期的研究增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根素、天麻素、钩藤碱、人参皂苷、白术内酯、丹参素、川芎嗪、黄芪甲苷等成分能够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和侵袭,改善实验动物妊娠过程,对子痫前期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梳理相关文献,通过结合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分析中药临床用药合理性,为中药防治子痫前期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肝硬化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段富津教授肝硬化患者病历,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得到新处方。结果:共收集段富津教授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15味,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多归肝、脾、心、胃经。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柴胡、郁金、茯苓、鳖甲、炙甘草等;高频药物组合为柴胡-郁金、柴胡-茯苓、郁金-茯苓、郁金-鳖甲、柴胡-鳖甲、郁金-茯苓-柴胡、郁金-鳖甲-柴胡、郁金-炙甘草-柴胡、柴胡-川芎-郁金、郁金-鳖甲-茯苓、柴胡-鳖甲-茯苓。聚类分析得出新处方2个,第1类为健脾祛湿、理气化痰方,由半夏、陈皮、炙甘草、砂仁、枳壳、茯苓、白术、人参、厚朴、大腹皮、炒麦芽、山楂组成;第2类为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由当归、黄芪、鳖甲、牡蛎、郁金、延胡索、桃仁、川楝子、赤芍、丹参、莪术、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组成。结论:段富津教授治疗肝硬化以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为主,重视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复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AD专利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专利数据库中治疗AD的中药复方,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专利复方220个,涉及中药361味;排名前10的高频药依次为石菖蒲、远志、人参、川芎、黄芪、枸杞子、茯苓、熟地黄、当归、丹参;高频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多属温、平、寒;药味多属甘、苦、辛;归经多属五脏经络;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关联数据16条,其中两项组合4条,三项组合12条,关联性最强的药组为“石菖蒲-远志”和“石菖蒲-川芎-远志”;聚类分析得出4个处方组合和3个药对组合,包含开心散、左归丸、八珍汤等加减结构。结论:中药专利复方治疗AD以“调补五脏治其本,化痰祛瘀治其标”为核心治法,符合中医药治疗AD的理论基础,可为临床实践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19、SPSS 25、SPSS Modeler 18对药物进行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75篇,包括201个处方、186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红花;性味归经以性温为主,味甘为首,肝、心经为多;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补血药次之;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芪、当归、川芎为最常见的药物组合。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辨证兼施祛风散寒、温阳通络、化痰除湿、养阴清热之法。黄芪、当归、川芎为核心用药,可联用牛膝、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提升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证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辨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有关中医药治疗SAP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lementine 12.0、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核心处方。结果:纳入处方289首,涉及中药185味,包含中医证型38种。基于SAP“病”的整体研究发现,临床治疗SAP以活血化瘀药、补虚扶正药、理气化痰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甘草、黄芪、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川芎-当归、川芎-红花、川芎-枳实等。药物复杂网络图及聚类分析显示,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是治疗SAP的基本方;基于SAP“证”的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是SAP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型,三者用药均以温、平为主;药味均以甘、辛、苦为主,多归肝、脾、肺、心经。其中,气虚血瘀证以黄芪、川芎、丹参等高频药物组成的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痰瘀互结证常以制半夏、川芎、薤白等高频药物组成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气滞血瘀证以川芎、当归、枳壳等高频药物组成的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药物聚类分析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可分为3类,痰瘀互结证可分为4类。结论:虚、瘀、痰、滞是SAP的重要病理因素,其中气虚为发病基础,血瘀贯穿本病始终,或兼痰浊及气滞之证。围绕着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多治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辨证选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圣愈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圣愈汤是补益气血的经典名方,具有补血、保护神经、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科、妇科及内科疾病。通过总结分析近年圣愈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文献,并参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五原则”对圣愈汤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毛蕊花糖苷、阿魏酸、川芎内酯A、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6种成分可作为圣愈汤的Q-marker,为建立完整的圣愈汤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柳红芳基于"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目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柳红芳教授中西医融会贯通,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将"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理论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病统证审查病机,治疗全过程紧扣该病"精损络痹"的核心病机.临证运用熟地黄-黄芪-山茱萸角药填精补肾、平衡阴阳以平治于权衡,辨证审因使用黄连-金银花-鬼箭羽、川芎-鸡血藤-水蛭、佩兰-茯苓-泽泻、土茯苓-萆薢-大黄等角药多层次多途径通络除痹以去宛陈莝,达到全程延缓疾病进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川芎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作为一味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川芎及其药对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梳理了近年来围绕基于川芎-黄芪、川芎-益母草、川芎-赤芍、川芎-延胡索、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栀子、川芎-天麻、川芎-牛膝、川芎-青蒿等药对的网络药理学和最新中国知网(CNKI)资料中常用的川芎-丹参、川芎-当归、川芎-天麻、川芎-黄芪药对配伍的现代实验研究,以及从川芎-淫羊藿、川芎-天麻、川芎-丹参、川芎-白芷、川芎-葛根、川芎-香附、川芎-当归等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和有效物质溶出率等方面的现代研究内容.以上研究内容为揭示含川芎方剂分子机制和川芎药对临床应用的内涵阐释以及川芎药对配伍应用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系统对川芎药对的现代研究现状与进展的总结及川芎药对配伍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方法,这为揭示川芎配伍的科学性和科学阐释川芎药对使用规律、配伍理论以及临床应用等相关方面提供新的思想与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HD)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和抗血栓、抗神经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通过对 BHD 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系统总结与梳理,依照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念,从传递与溯源、特有、有效、复方配伍、可测和超分子"印迹性"6 个方面对BHD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阿魏酸、川芎嗪、藁本内酯、芍药苷、苦杏仁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制剂的量值传递规律建立并控制BHD全过程质量可溯源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