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总含量为考查指标,对樟帮酒润麸炒桑枝中麦麸用量、黄酒用量、炒制温度、浸润时间、炮制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试验设计,优选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选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为浸润时间116 min,麦麸用量19%,黄酒用量10%,炒制时间7 min,炒制温度237 ℃,该工艺条件下,桑枝饮片中8个成分平均总含量为787.8 μg/g, RSD值为0.98%。 结论:优选的樟帮酒润麸炒桑枝最佳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更好保障樟帮酒润麸炒桑枝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指标综合评价优选怀牛膝酒炙法炮制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怀牛膝饮片中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25S-牛膝甾酮3种牛膝甾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优选怀牛膝酒炙法炮制工艺.方法:采用Kromasil(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甲酸(16?84?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检测时间40 min.取生牛膝加10%黄酒闷润至黄酒吸尽(约3~4 h),以牛膝中3种牛膝甾酮为指标,单因素考察不同炒制温度(140、160、180℃)及不同炒制时间对牛膝中,优选牛膝酒炙法炮制工艺参数.结果:3种牛膝甾酮均在定量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103.5%~104.9%.牛膝酒炙过程中,β-蜕皮甾酮、25S-牛膝甾酮的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25R-牛膝甾酮含量在160℃和180℃炒制后略有下降,3种成分的总含量未见明显变化.综合牛膝中牛膝甾酮类成分含量及生产效率、炮制程度控制,确定优选怀牛膝酒炙工艺为:牛膝加10%黄酒闷润至黄酒吸尽(3~4 h),160℃炒制20~25 min.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准确度高.怀牛膝酒炙过程中在文火条件下(140、180℃)炒制,炒制温度变化对怀牛膝中牛膝甾酮含量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长期适量饮酒对大鼠生理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究长期适量饮酒对大鼠血脂、肝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SPF级,200~220g)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白酒组、葡萄酒组、黄酒组和酒基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蒸馏水、白酒、葡萄酒、黄酒和酒基,连续灌胃90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Glu)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实验周期内,适量饮酒未增加大鼠体重与各脏器质量,未显著升高大鼠血清Glu、TG和TC水平.病理分析显示适量饮酒可引起肝组织结构异常与肝细胞脂肪变性.长期适量饮酒可增加芽胞杆菌门(Bacillota)的梭菌属(Clostridium_Ⅺ Ⅴ a)、颤杆菌属(Oscillibacter)、Flavonifractor、罗斯菌属(Roseburia)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降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优杆菌属(Eubacterium)及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结论 长期适量饮酒会引发肝脏轻度炎症,肠道菌群有益菌丰度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升高,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酒蒸桑寄生的炮制工艺优化及质量表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优化桑寄生酒蒸炮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表征.方法 以扁蓄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和外观性状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各指标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g/mL)、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对酒蒸桑寄生炮制工艺的影响,优化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将15批不同产地桑寄生饮片按最佳炮制工艺制备酒蒸桑寄生,并对其质量进行表征.结果 酒蒸桑寄生最佳炮制工艺为取桑寄生饮片100 g,加入黄酒20 mL密封闷润2 h,常压蒸制1 h,取出,于50℃条件下干燥即得.以最佳炮制工艺制得的酒蒸桑寄生表面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其粉末呈深棕色,质地坚硬或脆,易折断,略有酒香气,味涩;茎横切面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同生桑寄生;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为3.92%~8.75%、2.27%~5.08%、0.19%~0.8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1.28%~18.56%,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3.36%~8.58%,扁蓄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的含量分别为0.22~1.64、0.26~2.45、0.01~0.38 mg/g.结论 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酒蒸桑寄生的炮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表征,可为该饮片的规范化炮制及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仙茅酒蒸炮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优选酒蒸仙茅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加酒量、闷润时间、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仙茅苷、苔黑酚龙胆二糖苷、苔黑酚葡萄糖苷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仙茅酒蒸炮制工艺.结果:仙茅酒蒸最佳工艺为取生仙茅饮片适量,置密闭容器内,加入黄酒(每100 kg饮片加入黄酒20 kg)拌匀,闷润1 h,置锅中蒸制1 h,取出放凉,50℃干燥.结论:优化所得酒蒸仙茅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仙茅酒蒸后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仙茅生品和酒炙品,酒蒸工艺优于传统酒炙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非衍生化-PriME净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黄酒9种生物胺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建立非衍生化-PriM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酒9种生物胺.方法 黄酒样品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T3(150 mm×2.1 mm,3 μm)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本方法测定9种生物胺在2.0~500.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检出限为0.1~0.2 mg/L,定量限为0.3~0.6 mg/L.在加标浓度0.1、1.0 mg/L下,回收率为83.5%~108.6%,相对标准偏差为2.8%~8.7%.结论 非衍生化-PriM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可以实现黄酒中生物胺的快速定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黑豆与黄酒共制女贞子炮制工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化黑豆与黄酒共制女贞子炮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蒸制时间、蒸制次数、烘制温度为影响因素,外观性状,红景天苷、特女贞苷、女贞苷G13、醇溶性浸出物含量,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总评"归一值"(OD值)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炮制工艺.结果 最优工艺为蒸制时间 70 min,蒸制次数 7次,烘制温度 90℃,OD值为 0.841 5.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稳定可行,可用于黑豆黄酒共制女贞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试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盐补骨脂与酒补骨脂的炮制工艺优选及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优选盐补骨脂与酒补骨脂的炮制工艺,比较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总质量分数及补骨脂酚的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结合综合评分法,优选盐补骨脂与酒补骨脂的炮制工艺;采用UPLC法,建立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同时采集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指标成分的质量分数、指纹图谱以及色度值信息,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H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比较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性.结果 优选的盐补骨脂炮制工艺为闷润3 h,170℃炒制13 min;优选的酒补骨脂炮制工艺为加投料量的20%黄酒、110℃炒制13 min.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总质量分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指纹图谱中峰2、3、4、7、9、14、15、16、19、21的峰面积以及样品粉末色度值(L*、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各色谱峰的峰面积及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总质量分数与色度值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峰3、4、7、14为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专属性的鉴别峰.结论 优选的盐补骨脂与酒补骨脂的炮制工艺可为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色度值存在差异性,本研究构建的指纹图谱结合色度值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炖和清蒸地黄性状、成分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滋味、颜色与酒炖品、清蒸品炮制质量及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清蒸过程中浸出物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不断下降,酒炖过程浸出物含量较为稳定;酒炖和清蒸过程地黄苷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地黄苷D含量小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酒炖和清蒸过程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多糖含量大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通过电子舌和测色计,酒炖品和清蒸品可被明显区分;酒炖过程中地黄苷D含量与红绿值(a*)、黄蓝值(b*)、总色度值(E*)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b*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滋味、颜色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清蒸过程中多糖含量与CTS(咸)、ANS(甜)、a*、b*和E*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CTS、ANS、a*和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黄苷D含量与CTS、ANS、明度值(L*)、a*、b*和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酒炖和清蒸工艺下地黄性状和内在成分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电子舌、测色计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