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肺络构效理论探讨通络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为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其日久而成,胶着难解.文章从肺络构效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基于肺络构效理论的COPD-PAH现代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探讨肺络构效及其异常在COPD-PAH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将COPD-PAH的病理机制概括为肺之络脉损伤,从而引起肺络虚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肺络热盛(炎症反应)、肺络瘀阻(血液黏稠度增加)、痰阻肺络(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导致肺血管重构.故而应以通络法为治疗大法,临床上遣方用药应从补虚药、辛味药、虫类药和藤类药四大类通络药入手,用以疏通肺络、扶正祛邪,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改善COPD-PAH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方法,为COPD-PAH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动静脉畸形与隐源性卒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PAVMs)与卒中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显示PAVMs是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重要病因。大多数PAVMs直到卒中发病时才得以诊断,主要发病机制为反常性栓塞以及缺铁性贫血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抗血小板治疗和介入治疗可能对此类患者的复发性卒中具有预防作用。文章总结了PAVMs相关性C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和治疗,期望为CS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以获得性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血细胞比容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多,可出现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妊娠合并PV较少见,但会增加母儿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包括子痫前期、肺栓塞、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宫内死亡及孕产妇死亡。对PV孕妇应加强孕前、孕期及产褥期的多学科管理,根据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伴有高危因素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采用静脉放血和(或)降细胞药物控制血细胞比容。同时,需严密监测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母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有望获得较好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PD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OPD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以便利抽样法挑选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COPD患者196例。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8例。对照组运用普通湿化瓶吸氧,试验组运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装置吸氧。对两个小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呼吸功能指标状况、痰液黏稠度状况、CPIS(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即心率、SpO 2、PaCO 2、PaO 2、呼吸频率、CPIS评分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4 h、72 h,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应用于COPD患者,不但能够使其呼吸功能有所改善,还能提升气道湿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在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癌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血栓风险评估基础上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护理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全血低切黏稠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心脏指数指标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感染、导管脱落、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栓栓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序贯式排痰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对降低肺部感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序贯式排痰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对降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序贯式排痰法,比较两组排痰量、痰液黏稠度、血气指标变化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排痰量高于对照组( P<0.05);痰液黏稠度轻于对照组( P<0.05);PaO 2高于对照组,PaCO 2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序贯式排痰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可有效提高其排痰量,减轻痰液黏稠度,并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减少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有创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痰液黏稠度、炎症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有创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痰液黏稠度、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兰溪市中医院治疗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例,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150例,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痰液黏稠度、炎症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记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痰液黏稠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09, 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10水平为(8.19±0.91)μg/L、(19.26±2.17)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1±1.34)μg/L、(32.57±3.85)μg/L( t=28.88、36.88,均 P < 0.001);治疗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为(95.75±3.51)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14±3.64)mmHg( t=13.58, P < 0.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40.65±4.03)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1±4.12)mmHg( t=8.84, P < 0.001);治疗组治疗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Z=14.00, P < 0.001);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t=25.82、18.23、15.28,均 P < 0.001)。 结论:给予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稀释痰液,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罂粟碱治疗,高压氧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等。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压痛缓解时间、便潜血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 P<0.01)。治疗2周后高压氧治疗组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压氧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4% (45/47) vs. 80.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罂粟碱治疗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能够改善临床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品管圈活动气道护理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品管圈(QCC)活动气道护理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2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n=412)和对照组( n=413)。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QCC活动气道护理。比较两组痰液性质(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牙菌斑指数评分、血氧监测指标[血氧饱和度(SpO 2)、氧和指数(OI)]、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VAP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度232例、Ⅱ度132例、Ⅲ度48例,少于对照组的181例、156例、76例( Z=14.62, P < 0.05)。观察组痰痂形成率为20.63%(85/412),低于对照组的31.48%(130/143)(χ 2=12.60, P < 0.05)。观察组牙菌斑指数评分为(1.18±0.36)%,低于对照组的(1.42±0.43)%( t=8.69, P < 0.001);观察组SpO 2、OI分别为(99.08±2.22)%、(362.25±60.80)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对照组的(98.47±2.45)%、(341.79±63.63)mmHg( t=-3.75、-4.72,均 P < 0.001);观察组ICU停留时间[(10.71±2.49)d]、住院时间[(16.25±4.08)d]均短于对照组的(11.43±2.94)d、(18.12±4.66)d( t=3.80、6.13,均 P < 0.001)。观察组VAP发生率为2.67%(11/412),低于对照组的10.65%(44/413)(χ 2=21.12, P < 0.001)。 结论:QCC活动气道护理可有效促进机械通气患者痰液排出,改善口腔卫生状况,提高血氧指标,降低VA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医学科内部跨领域团队对慢重症患者整体救治的新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组建重症医学科内部跨领域合作团队(ICDT)对慢重症(CCI)患者整体救治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介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60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整体监护治疗方案,分析医师、护师、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临床营养师及患者家属组成的ICDT在患者撤离呼吸机(撤机)和超早期康复中的作用。结果:该患者入院诊断为AECOPD、吸入性肺炎、Ⅱ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由重症医学科组成的ICDT团队在传统控制感染和支持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积极开展危重症早期康复治疗。在ICDT团队监护治疗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右侧膈肌移动度、痰液黏稠度、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均有所改善,随后逐渐更改呼吸机模式并下调呼吸机参数,于ICU治疗10 d后成功撤机,撤机后患者简易肺功能指标好转,住院15 d后转出ICU在普通病房治疗,住院第20 d出院。CCI门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结论:ICDT合作对CCI患者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有利于危重症患者的超早期康复及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