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乘务员中耳胆脂瘤乳突改良根治术后放飞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女性空中乘务员于2021年4月出现左耳痛伴听力下降,2021年5月就诊于湖南大学湘雅医院,经耳内镜和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检查,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左侧)。给予“显微镜下乳突改良根治术+听骨链重建术+听骨切除术+上鼓室鼓窦切开术+Ⅱ型鼓室成形术+咽鼓管扩张术”治疗。术后随访5个月,获得干耳,咽鼓管功能改善,听力提升,无复发征象。航空医学鉴定结论:合格。建议在空勤人员体检时,体检医师应观察其鼓膜形态,对既往有航空性中耳炎病史或近期有耳闷、听力减退等症状应高度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鼓膜切开和置管术的历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鼓膜切开术和置管术是所有耳科医师都熟知的手术。在成为分泌性中耳炎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之前,该手术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膜脑膨出伴脑脊液耳漏的特纳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伴脑膜脑膨出及脑脊液耳漏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女,17岁,10岁时确诊为特纳综合征,使用重组生长激素治疗,治疗的第4年开始反复出现右耳听力下降,考虑为“分泌性中耳炎”,多次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抽液后听力可恢复正常。于我院行右耳鼓膜切开,见较多清亮液体流出,生化检查提示为脑脊液。颞骨CT见鼓室天盖骨质缺损,软组织膨出。遂行乳突切开、脑膜脑组织回纳及漏口修复术。术后听力恢复正常,无脑脊液耳漏发生。该病例提示儿科和耳鼻咽喉科医生应协作进行特纳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尤其在生长激素治疗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耳健康监测纳入常规诊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护理中无缝隙护理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护理中无缝隙护理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心理状态、听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各时间段患者ETDQ-7评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出现评分回升情况;研究组术后各时间段患者SAS评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出现评分回升情况;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接受鼓膜切开置管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围术期采用无缝隙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听力恢复,从而有效避免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嗜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是一种难治性中耳炎,其主要特点是中耳积液中富含有嗜酸性粒细胞,患者常伴有哮喘和/或鼻息肉。对中耳炎的常规治疗,如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室置管等治疗方式效果欠佳。最新的研究发现局部或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及生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好于传统治疗方式。嗜酸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较复杂,容易因误诊、漏诊等原因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鼓室口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疗效及咽鼓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经鼓室口咽鼓管球囊扩张(balloon dilatati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联合腺样体消融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CSOM)患儿的疗效及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间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就诊的CSOM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腺样体消融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腺样体消融术+鼓膜切开置管术+BET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咽鼓管功能、临床疗效及随访6个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耳积液消失时间、耳鸣消失时间、鼓膜愈合时间、听力恢复时间均更短(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咽鼓管评分(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升高、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7,ETDQ-7)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ETS评分高于对照组,ETDQ-7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3%vs.9.76%,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95%vs.2.44%,P<0.05).结论 经鼓室口BET联合腺样体消融术有助于提高CSOM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复发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糠酸莫米松喷鼻联合鼓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糠酸莫米松喷鼻联合鼓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2年6 月于我院就诊的100 例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两组均行腺样体切除术+鼓膜切开术,观察组再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生活质量[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量表(OSA-18)]及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声导抗鼓室图、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后两组纯音听阈、OSA-18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OSA-18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纯音听阈、声导抗鼓室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IL-2、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结论 糠酸莫米松喷鼻联合鼓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听力及生活质量,抑制炎症反应,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成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难治性中耳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从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我院住院的 18 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全麻下施行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按时复诊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随访 6 个月以上,记录比较了术前、术后 1 月纯音测听阈值,鼓室图.术后 6 月的咽鼓管功能评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术前患者电测听显示传导聋及鼓室图B型曲线,患者有明显的耳闷不适感,TMM检测示咽鼓管功能障碍.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耳闷感觉明显好转,听力改善,术后 1 月电测听有改善,术后 6 月部分病人复发 11%(2/18),但有效率 89%(16/18)仍较高.结论 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成形术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咽鼓管球囊扩张+鼓膜切开置管联合咽鼓管冲洗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ET)、鼓膜切开置管(TTI)联合咽鼓管冲洗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48只患耳),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BET+TTI联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咽鼓管冲洗治疗,收集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纯音测听、主观症状及治疗前与术后12个月的气骨导差、鼓室压、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ETDQ-7)评分等数据,对治疗前后患耳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达到了91.66%,纯音测听、气骨导差、鼓室压、ETDQ-7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乳突CT图像、主观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切开置管联合咽鼓管冲洗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