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膜穿孔修补术后损伤程度鉴定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案例资料卢某,男,35岁.自诉于2022年4月22日被他人殴打致全身多处疼痛,左耳听力下降.4月23日到医院就诊,查体见左鼓膜紧张部不规则穿孔.电子内镜检查见左侧鼓膜紧张部前下穿孔,约2.5 mm大小,边缘有血迹.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声导抗检测:右耳鼓室图A型,左耳B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耳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广东籍,因"右耳溢液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于外院检查发现右耳黄色分泌物,偶有嗡鸣声,未觉听力下降及耳痛.我院门诊常规检查后考虑"右侧传导性听力下降",入住拟手术探查.查体:右侧鼓膜紧张部肿胀,暗红色,向外膨隆,鼓膜标志不清,松弛部及紧张部下方近鼓环处各见一肉芽样增生组织,未见明显穿孔, Valsalva试验未见鼓膜活动,鼻内镜检查鼻咽部未见明显新生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鼓膜紧张部穿孔的手术治疗(附114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观察鼓膜紧张部穿孔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伤导致的鼓膜紧张部穿孔患者114例122耳,根据鼓膜穿孔大小及乳突CT检查结果分为A、B、C三组:A组37耳(鼓膜中、小穿孔,已干耳2月以上,且乳突、上鼓室CT检查无明显炎性阴影,外耳道宽敞),采用单纯鼓膜成形术治疗;B组46耳(鼓膜中、大穿孔,已干耳2月以上,且乳突、上鼓室CT检查无明显炎性阴影,或鼓膜中小穿孔视野不良),采用外耳道鼓膜瓣修补术治疗;C组39耳(湿耳或干耳不足2月,或乳突、上鼓室CT检查显示有炎性阴影),采用乳突开放并鼓室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鼓膜愈合110耳,愈合时间3周~2月.术中采用移植物分别为颞肌筋膜73耳、软骨-软骨膜49耳.术后12耳发生鼓膜再穿孔(采用颞肌筋膜修复7耳、软骨-软骨膜修复5耳),其中A组3耳、B组6耳、C组3耳.患者术后6个月时气骨导差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眩晕6耳、味觉异常11耳、听力下降9耳,无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鼓膜穿孔大小及乳突CT检查结果选择单纯鼓膜成形术、外耳道鼓膜瓣修补术、乳突开放并鼓室成形术等治疗鼓膜紧张部穿孔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继发性获得性胆脂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继发性获得性胆脂瘤(SA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18例行手术治疗并确诊为SAC的患者,对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干耳情况、鼓膜穿孔大小、上皮移行分类、上皮移行的位置、听骨链破坏、硬化灶、鼓膜张肌腱受累、胆脂瘤分级(JOS,2015日本)、乳突气化程度分级(JOS,2015日本)、术前气导听阈、骨导听阈、气骨导差及术后患者鼓膜愈合及听力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8例SAC患者中,术前未干耳14例,干耳4例;所有患者均为紧张部中央型穿孔,其中近全穿孔5例,大穿孔 10例,中等穿孔2例,小穿孔1例;听骨链完整5例,听骨链破坏13例(其中锤骨受累6例,砧骨受累1 2例,镫骨受累4例);鼓膜张肌腱受累13例;合并鼓膜或鼓室内硬化灶9例;上皮移行源自锤骨柄14例,穿孔边缘3例,砧骨长脚1例;上皮向前上移行3例,后上移行3例,前上和后上移行1 2例;胆脂瘤分级Ⅰ级11例,Ⅱ级7例;乳突气化MC0 6例,MC1 10例,MC2 2例.术后随访3~16个月,所有患者鼓膜均完整,无胆脂瘤复发,术后气导听阈(43.02±14.96)dB较术前(56.32±10.15)dB显著降低(P<0.05),气骨导差(21.04±12.90)dB较术前(35.56土9.84)dB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C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多继发于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近全穿孔,病程较长,术前常不能干耳,上皮主要经锤骨柄移行,其次是穿孔边缘,可向前上或后上移行,常伴有鼓膜张肌腱及听骨链受累,乳突气化不良及鼓室硬化灶形成等,其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胆脂瘤,需进一步研究其临床病程进展及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耳痛为首发表现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1岁. 因右侧耳痛伴听力下降2年,左侧耳痛1年就诊.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部的肿胀、疼痛伴听力下降,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右侧耳廓红肿,无分泌物,考虑"中耳炎",予以止痛药口服. 症状反复6个月后突发加重,伴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行耳轴位CT提示:右侧颞骨弥漫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增生,范围广;右侧颈内动脉管骨质破坏. 再行耳部增强MRI提示:右侧外耳道后上部颞骨乳突区及其周围有不规则弥漫性肿块,涉及外耳道、鼓室顶前部及脑板、面神经膝部和邻近的颞底脑膜. 听力测试:右AC 61 dB,BC 33 dB;左AC 16 dB,BC 11 dB(右侧听力中度下降). 查体:耳廓无畸形、红肿,无皮肤溃破,无耳廓赘生物.右侧外耳道狭窄,鼓膜未窥及,鼓室未窥及;左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无积液. 耳鼻喉科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颅底手术+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耳甲腔成形术,术中见乳突内新生物,打开鼓窦见炎性肉芽,听骨链有破坏,骨膜紧张部、中央后方穿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伤性鼓膜穿孔愈合后再次穿孔法医学鉴定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1.1 简要案情张某,男,某年6月11日被他人打伤头部及左耳部,于次日进行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1.2 病史摘录某年6月11日至7月25日因"外伤后9 h"入住某县医院.查体:双耳郭外观无畸形,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右耳鼓膜紧张部陈旧性穿孔(已愈合),边缘光滑,左耳鼓膜紧张部穿孔,边缘伴血痂附着.双乳突无压痛. 出院诊断:左耳外伤性鼓膜穿孔,左耳中耳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鼓膜穿孔患者两种咽鼓管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声导抗咽鼓管功能压力测试法和咽鼓管测压(tubomanometry,TMM)测试鼓膜穿孔患者咽鼓管功能的差异,为术前咽鼓管功能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对28例(35耳)鼓膜紧张部穿孔患者(排除咽鼓管异常开放患者),采用声导抗咽鼓管功能压力测试法和不同鼻咽部压力(30 mbar、40 mbar、50 mbar)咽鼓管测压两种方法检测咽鼓管功能,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 .结果35耳中声导抗咽鼓管功能压力测试法的阳性率为20%(7/35),30 mbar鼻咽部压力下TMM测试的阳性率为51.43%(18/35),前者阳性率低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两种检查的一致率为62.86%,Kappa=0.270;40 mbar鼻咽部压力下TMM测试的阳性率为40%(14/35),亦显著高于声导抗咽鼓管功能压力测试法(P=0.039),两者一致率为74.29%,Kappa=0.416;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TMM测试的阳性率为20%(7/35),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一致率为88.57%,Kappa=0.643.鼻咽部压力越低,TMM的阳性率越高,30、40与50 mba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mbar与40 mbar鼻咽部压力下的一致率为88.57%,Kappa=0.773;30 mbar与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的一致率为68.57%,Kappa=0.382;40 mbar和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的一致率为80%,Kappa=0.545.结论 与声导抗咽鼓管功能压力测试法相比,TMM测试对咽鼓管功能异常(阻塞或延迟开放)有更高敏感性,且鼻咽部压力越低,TMM的敏感性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鼓膜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8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中心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行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的523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6例,女267例;年龄18~68岁.术中常规取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修补鼓膜.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复查,至少随访3个月以上.分别比较不同影响因素下鼓膜穿孔愈合率,术前与术后3个月听力改善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3例患者术后3个月,鼓膜紧张部穿孔前下、下方、后方、近全穿孔的穿孔愈合率分别为92.4%(109/118)、94.9%(93/98)、95.6%(129/135)、89.0%(15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779,P=0.123).鼓膜小、中、大穿孔的穿孔愈合率分别为100.0%(82/82)、93.7%(178/190)、89.2%(22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27,P=0.004).干耳、湿耳鼓膜穿孔愈合率分别93.1%(392/421)、90.2%(92/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1,P=0.915).术前与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分别为(38.4±5.3)dBHL、(25.1±5.7)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79,P<0.001);术前与术后3个月平均气骨导差分别为(22.4±4.3)dB、(9.1±3.8)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04,P<0.001).523例患者术后并发中耳感染14例(2.7%),鼓膜位置异常8例(1.5%),味觉异常12例(2.3%),耳鸣35例(6.7%),听力下降28例(5.4%),眩晕26例(5.0%),再穿孔33例(6.3%),继发胆脂瘤2例(0.4%),无面神经麻痹并发症发生.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使用祛腐生肌散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使用祛腐生肌散治疗慢性单纯型中耳炎鼓膜穿孔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及少见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的鼓膜穿孔患者250例,应用祛腐生肌散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鼓膜愈合情况及各种临床特征.结果 治愈198例,好转52例,无效0例.236例术后第1天均患耳流脓,10例整个治疗1周后患耳不流脓,2例肉芽异位生长,1例鼓膜紧张部遗留小穿孔,1例中药过敏.结论 应用祛腐生肌散治疗慢性单纯型中耳炎鼓膜穿孔安全有效,但是各种临床特征不能忽视,个体化治疗与各种现象的及时处理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内镜下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在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治疗上鼓室内陷袋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要点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全耳内镜完成上鼓室内陷袋手术治疗的25例(25耳)患者的资料.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耳内镜,术后6个月加做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检查及颢骨高分辨CT检查.结果:25例(25耳)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穿孔愈合率为100%,均无感染、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的鼓膜形态良好,未见再穿孔,鼓膜紧张部及松弛部无内陷、粘连;术前平均气导听阈为(39.59±8.37) dB HL,术后6个月为(26.21±7.51) dB HL,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1);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8.67±6.58) dBHL,术后6个月为(13.63±7.33) dBHL,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62,P<0.01).术后6个月声导抗复查均为A型.结论: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治疗上鼓室内陷袋,具有图像清晰、视野广、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效果确切、病变残留及复发率减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