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延迟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全麻妇科手术患者复苏室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行全麻妇科手术患者220例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复苏室苏醒时间,将存在苏醒延迟患者纳入观察组(n=56),反之则纳入对照组(n=16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220例中苏醒延迟发生率为25.5%.观察组苏醒时间(161.73±11.27min)长于对照组(54.39±10.23min),年龄≥60岁、贫血、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追加麻醉药物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患者苏醒延迟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全麻妇科手术患者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做好术前预防,根据患者复苏室苏醒情况积极采用对症处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公立医院作价投资成果转化方式支持政策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价投资成果转化方式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其对提升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经济运行管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已开展并探索地方专门政策支持属地公立医院以作价投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但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较为成熟的支持政策相比,仍需完善.文章从作价投资方式的决定权、持股平台要求、完成人奖励标准、税收优惠政策等关键环节和内容,比较上述地方对公立医院的支持政策和相关部门对高校的支持政策,分析地方支持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探索适合公立医院的成果转化持股平台创新模式、进一步明晰决策免责政策内容及资产损失处理程序等对策建议,以期更好推动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学院校开展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可以激发本科生的创造力。本研究从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包括学生科研操作的规范化培训、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时间协调、指导教师合理安排带教任务等相应对策。医学生需要处理好学习、社团、助学、课外活动以及课外科研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参与。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来承担相应的科研带教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骨代谢调节药物在内的全身性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手术修复时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质量及内置物的稳定性,并在术后指导其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笔者阐述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的药物处理、手术修复、康复锻炼及随访预防方面的焦点问题与对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方式。虽然LIHR后血肿不如血清肿常见,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目前,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尚缺乏整理和总结。笔者围绕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参考,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及青少年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六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除颤阈值及除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除颤成功。结论: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 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品管圈在规范临床医师换药操作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某医院临床医师外科换药操作规范执行情况及影响其规范执行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提升临床医师换药操作规范化。方法:2016年2至9月综合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通过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按照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评价活动效果。本研究应用自身对照研究,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携手圈",运用品质管理工具,使用自拟的"换药操作实践技能考核表"和"换药操作不规范原因调查表",对77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干预前后提高临床医师换药操作规范合格率的情况。采用SPSS 20.0进行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品管圈活动干预后,临床医师换药操作规范相关质量指标均明显升高。活动前均分(80.45±9.42),活动后均分(90.06±3.43)( P<0.01)。临床医师换药操作规范合格率由活动前的57.14%提升至活动后的98.70%( P<0.01),达到了设定的90.98%目标值。操作关键项目中的衣着规范率、手卫生措施执行率、消毒隔离措施合格率、无菌操作合格率、物品处理合格率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品管圈活动后医师各项能力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能取得良好效果。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是感染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有效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化疗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3例肺癌化疗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例VTE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患者于其下腔静脉处放一滤网。12例治愈出院,1例处于血栓稳定期,治疗有效率为92.31%。结论:对肺癌化疗并发VTE的患者给予积极的、针对性处理及预防措施,可促进患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张器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扩张器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的小耳畸形或先天性耳廓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重建耳廓,一期行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按照扩张器注射壶放置情况,分为扩张器注射壶内置组(简称"内置组")与扩张器注射壶外置组(简称"外置组")。术后常规注水扩张,扩张器置入术后即刻至二期手术前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耳后扩张器术区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男42例,女9例,年龄5~43岁,平均13.1岁;左侧19例,右侧31例,双侧1例。内置组21例,外置组30例。2组患者均行扩张期内随访1~3个月。2组患者扩张器置入术后共有19例出现血肿、感染、皮瓣血运异常、扩张器外露、扩张器损坏并发症;内置组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单纯血肿3例,扩张器外露3例;外置组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单纯血肿5例、单纯扩张器感染2例、扩张器损坏1例、血肿合并感染2例、感染合并扩张器外露1例、皮瓣血运异常合并扩张器外露1例、血肿合并皮瓣血运异常及扩张器外露1例。上述所有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按期或提前完成耳廓再造二期手术,术后效果良好。外置组的感染发生率高于内置组[28.57%(6/21) vs. 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 P=0.049);2组间血肿( χ2=1.12)、皮瓣血运异常( χ2=1.46)、扩张器外露( χ2=0.22)、扩张器损坏( χ2=0.71)发生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扩张器注射壶外置会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种注射壶安置方式对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后血肿、皮瓣血运异常、扩张器外露、扩张器损坏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两种方式对应的并发症特征有所不同,临床治疗及护理策略也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职业危害暴露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防护对策与措施。方法:于2017年6~10月,选择某省的7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7家企业均含有冰箱拆解线、洗衣机拆解线、空调拆解线、电视机/电脑拆解线、CRT切割线,部分企业还设有线路板线、湿式贵金属回收线、塑料破碎线、塑料造粒线等进行废线路板的贵金属回收、废塑料的破碎及再生处理等深加工作业。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效果,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重金属、阻燃剂、汞、氟化物、氰化物、氢氧化钠、盐酸和硝酸等,重金属采样共获得有效样品145份,其中个体采样样品102份,定点长时间采样样品43份。其中,8份样品(个体采样样品6份,长时间定点采样样品2份)铅超标,均发生在电视机拆解线。采集5份冰箱破碎和塑料粉碎时的空气样品,利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高通量定性分析,除阻燃剂外,另可检出塑化剂、杀虫剂及其他成分。个体噪声检测最终获得有效8 h等效声级(L EX,8h)数值123份,其中86份超标,超标率69.9%。 结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在拆解处理过程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有潜在的职业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