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支气管镜在65例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儿童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及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0年11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围手术期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气管食管瘘,确诊率为96.92%;54例患儿经食管造影确诊,确诊率91.53%;61例患儿经多层螺旋CT确诊,确诊率93.85%。27例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呼吸道结构异常,发生率为41.54%,其中包括鼻咽软组织塌陷3例、喉软化14例、气管狭窄5例、气管软化9例、气管支气管及支气管异常开口9例。3例术后出现撤机困难主要与气管狭窄、气管软化有关,经过长时间机械通气及治疗后逐步撤机。2例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缺氧。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是诊断先天性气管食管瘘及术后复发的安全、有效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对术后的气道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氧气疗法已经成为临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临床中为患者提供的基础性诊治方式,而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能够在对患者进行呼气末正压效应、加温加湿、持续对鼻咽部生理无效腔冲刷的同时,还具有舒适性,因此取代普通氧疗及部分无创通气诊治,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HFNC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效应,广泛运用于临床当中。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为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导致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反复发生憋醒等症状,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及病死率,因此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HFNC不仅能够提供高流量气流及相应气道压力,还具有较高耐受性,因此已逐渐运用于OSAHS患者的治疗中,该研究针对HFNC的生理效应及在OSAHS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为同行业学者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人偏肺病毒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简称hMPV CAP)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经鼻咽分泌物PCR-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hMPV核酸阳性的721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混合感染情况等信息,根据CAP诊断标准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采用 χ2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重症hMPV CAP的高危因素。 结果:721例患儿中男397例、女324例。重症组154例,发病年龄1.0(0.9,3.0)岁,<3岁104例(67.5%),住院时间7(6,9)d;67例(43.5%)患儿合并基础疾病。重症组常见临床表现有咳嗽154例(100.0%),气促和肺部湿啰音各148例(96.1%),发热132例(85.7%),并发呼吸衰竭23例(14.9%);86例(55.8%)C反应蛋白(CRP)升高,其中33例(21.4%)CRP≥50 mg/L;77例(50.0%)患儿共检出102株其他病原体,其中鼻病毒25株、肺炎支原体17株、肺炎链球菌15株、流感嗜血杆菌12株、呼吸道合胞病毒10株等;6例(3.9%)予温湿化高流量给氧,15例(9.7%)住重症监护室,2例(1.3%)接受机械通气;治愈108例、好转42例、未愈自动出院4例、无死亡病例。轻症组567例,发病年龄2.7(1.0~4.0)岁,住院时间4(4,6)d。重症组发病年龄<6月龄、CRP≥50 mg/L、早产、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神经肌肉疾病、混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比例均高于轻症组[20例(13.0%)比31例(5.5%),32例(20.8%)比64例(11.3%),23例(14.9%)比44例(7.8%),11例(7.1%)比18例(3.2%),9例(5.8%)比6例(1.1%),11例(7.1%)比12例(2.1%),8例(5.2%)比4例(0.7%),10例(6.5%)比13例(2.3%), χ2=0.42、9.45、7.40、4.94、11.40、8.35、3.52、6.92,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年龄<6月龄( OR=2.51,95% CI 1.29~4.89)、CRP≥50 mg/L( OR=2.20,95% CI 1.36~3.57)、早产( OR=2.19,95% CI 1.26~3.81)、营养不良( OR=6.05,95% CI 1.89~19.39)是重症hMPV C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重症hMPV CAP高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易合并基础疾病及其他病原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及肺部湿啰音、发热,总体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月龄、CRP≥50 mg/L、早产、营养不良是发生重症hMPV CAP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对接受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8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宫腔镜日间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喉罩机械通气全身麻醉组(喉罩组, n=40),年龄20~65(46.8±10.1)岁;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组(鼻咽通气道组, n=40),年龄26~65(45.5±12.1)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临床恢复评分(CRS)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前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术中和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鼻咽通气道组患者的CRS评分 M( Q1, Q3)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和拔管后30 min分别为8(8,9)、8(8,9)、8(8,9)、9(9,9)和10(10,11)分,均高于喉罩组的7(6,8)、7(7,8)、7(7,8)、8(8,8)和9(8,9)分(均 P<0.001);鼻咽通气道组MOAA/S评分在术后苏醒时、拔管后即刻、拔管后5 min、拔管后15 min分别为5(5,5)、5(5,5)、5(5,5)、5(5,5)分,均高于喉罩组的4(3,5)、4(4,5)、5(4,5)、5(5,5)分(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47.8±4.3)s、(4.1±1.7)min和(4.5±1.7)min,均低于喉罩组的(138.8±4.2)s、(7.2±2.9)min和(8.1±2.7)min(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84.9±10.2)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喉罩组的(93.2±7.5)mmHg( P<0.05);扩张宫颈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为(22.0±5.9)mmHg,低于喉罩组的(37.2±2.2)mmHg( P<0.05);宫内操作、拔管时的PetCO 2分别为(45.5±6.7)、(41.6±4.5)mmHg,均高于喉罩组的(39.2±4.1)、(38.6±3.6)mmHg(均 P<0.05)。鼻咽通气道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17.5%(7/40),喉罩组均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嗜睡的发生率为2.5%(1/40),低于喉罩组的17.5%(7/40)( 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体动和术中知晓的发生。 结论:新型改良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宫腔镜日间手术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埃尔·罗班序列征新生儿行下颌骨牵张成形术拔管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讨论皮埃尔·罗班序列征(Pierre Robin sequence, PRS)患儿接受下颌骨牵张成形术(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MDO)拔管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接受MDO的84例PR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拔管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SpO 2<90%时行医学干预)分为低氧血症组(50例)和无低氧血症组(34例)。记录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医学干预措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筛选与拔管后低氧血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50例(59.5%)患儿拔管后发生低氧血症。医学干预措施包括:改变患儿体位38例(45.2%),置入鼻咽通气道8例(9.5%),再次置入喉罩机械通气4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比值比(odds ratio, OR)1.263,95%CI 1.024~2.361, P=0.002]和拔管时间短( OR 0.331,95%CI 0.247~0.764, P=0.043)是拔管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低体重是接受MDO的PRS新生儿拔管后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拔管时间较短的患儿低氧血症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上视频直播联合线下技能训练在医学生气道管理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线上视频直播联合线下技能训练在医学生气道管理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22年4至6月,选取四川大学2018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83名参加气道管理见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随机分为试验组43人、对照组40人。试验组采用手术室线上视频直播联合线下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联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测试、技能评价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测试、单人面罩球囊通气技能和鼻咽通气道置入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分别为10.0(1.0)分比10.0(2.0)分,8.5(1.0)分比8.0(1.5)分,9.0(0.5)分比8.0(0.5)分,试验组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氛围的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学生,分别为10.0(0.0)分比10.0(1.0)分,10.0(0.0)分比10.0(1.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气道管理见习教学中,线上视频直播联合线下技能训练对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儿重症百日咳合并血流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为重症百日咳合并血流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例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婴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分别以“百日咳”“菌血症”“血流感染”及“Bordetella pertussis”“whopping cough”“bacteremia”“blood infection”“blood culture”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儿为早产儿,日龄30 d,为伴有高白细胞血症、频发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肺炎、肺动脉高压的重症百日咳,其鼻咽分泌物聚合酶链反应、培养、血液及深部痰液宏基因组测序均检测到百日咳鲍特菌,且存在大环内酯类耐药。治疗上经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周,序贯无创呼吸机过渡及氧疗支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住院46 d好转出院。共检索到英文文献5篇,共报道5例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连同我院1例患儿,共计6例。4例为有潜在免疫低下的成年人,血培养均阳性;2例为早产儿,其外周血宏基因检测到百日咳鲍特菌序列。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咳嗽,临床表现为肺炎。治疗上4例需机械通气支持呼吸,2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4 d后好转,1例超说明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好转,1例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死亡,分别为呼吸衰竭进行性恶化及低血压和脓毒症表现撤除呼吸支持后死亡。结论:小婴儿或新生儿罹患百日咳易呈危重症表现,对于免疫缺陷人群及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需关注其引起的侵袭性血流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帽肌激动器和腺扁切除术对咽部气道和通气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头帽-肌激动器,腺扁切除术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伴有呼吸异常的生长发育期Ⅱ类高角患者气道形态和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对照实验,收集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高角患者33例,根据治疗项目不同,分为3组。矫形组15例[男女比例1∶2,年龄(8.8±1.1)岁]仅接受头帽-肌激动器治疗,手术组9例[男女比例2∶1,年龄(8.6±1.6)岁]仅接受腺扁切除术治疗,联合组9例[男女比例2∶7,年龄(8.2±1.0)岁]先行腺扁切除术,再行头帽-肌激动器治疗。采用头影测量分析和图片处理软件对侧位片进行测量,采用鼻通气检测观察通气功能变化。结果:三个组腭舌咽段交界处[矫形组治疗前(7.4±2.8) mm,治疗后(8.5±3.2) mm, P=0.080;手术组治疗前(2.0±0.4) mm,治疗后(8.9±0.5) mm, P<0.001;联合组治疗前(4.1±0.6) mm,治疗后(9.5±0.7) mm, P<0.001]和舌咽段[矫形组治疗前(6.1±2.5) mm,治疗后(8.0±2.6) mm, P=0.002,手术组治疗前(4.2±0.6) mm,治疗后(7.9±0.5) mm, P=0.001,联合组治疗前(3.5±0.6) mm,治疗后(9.5±0.7) mm, P<0.001]矢状径均增大。手术组气道鼻咽段、鼻咽段下界矢状径增大[分别为治疗前11.2(1.6) mm,治疗后(20.4±0.9) mm, P<0.001;治疗前(18.8±1.4) mm,治疗后(23.2±0.9) mm, P=0.002]。联合组气道鼻咽段矢状径增大[治疗前(13.6±0.8) mm,治疗后(19.1±1.0) mm, P<0.001]。矫形组[治疗前(802.8±396.3) ml/s,治疗后(1694.7±381.2) ml/s, P<0.001]和联合组[治疗前614.0(887.5) ml/s,治疗后1946.0(581.0) ml/s, P=0.010]喷药后通气量增大。 结论:头帽-肌激动器能使咽部气道各段矢状径增大,通气功能明显好转。联合治疗能避免扁桃体切除术导致的喉咽段咽腔塌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脆弱脑功能高龄患者鼻咽通气道辅助通气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84岁,身高164 cm,体质量68 kg。因"房颤20余年,反复脑梗5个月"入院。患者20余年前发现房颤,无不适,未予重视;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伴走路不稳,后症状自行缓解,好转2 d后患者头晕恶心加重,休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遂于外院就诊。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头晕",口服定眩片后症状无好转,出现干呕、不能站立,睁眼减少,伴后枕部疼痛,且逐渐扩散至全头;后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予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2个月前再次出现不能活动,伴认知功能障碍,无恶心、呕吐,休息后可缓解,上述情况反复出现。20余天前因晕倒就诊于我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予血栓通等药物治疗后好转,请心脏科查看患者后,考虑反复发作脑血管病与房颤可能性大,以"房颤"收治入心脏内科行进一步治疗。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鼻咽通气道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通气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型鼻咽通气道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通气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房颤择期行左心耳封堵术的37例高龄患者(年龄>65岁)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新型鼻咽通气道保障术中通气。主要观察指标为低氧血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术中体动发生率;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波动情况,即术前(T1)、放置鼻咽通气道时(T2)、放置经食道心脏超声心动图(TEE)探头时(T3)、TEE术中探查时(T4)、手术结束时(T5)、患者苏醒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 2)、呼吸频率波动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男24例,女13例,年龄(73.8±7.7)岁。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6.2%(6/37),经简单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低血压发生率为27.0%(10/37),主要发生于麻醉诱导后。术中体动发生率为32.4%(12/37),均无导致手术终止的不良事件发生。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心率、SpO 2、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平稳,未产生明显的循环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8%(4/37),谵妄发生率为2.7%(1/37)。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出院。 结论:新型鼻咽通气道可满足静脉麻醉下左心耳封堵术中气道管理的要求,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