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垢密螺旋体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齿垢密螺旋体是与牙周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革兰阴性厌氧微生物,在成熟牙菌斑中占比较高。作为龈下菌斑生物膜的晚期定植者,齿垢密螺旋体与更早期的定植者及同期定植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关系,以及群体感应分子调控下的协同与拮抗作用。黏附与共聚是这些相互作用的基础,由一系列表面分子介导。这种相互作用最终表现为代谢、毒力方面的基因表达改变,以代谢改变为主,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相关酶的上调或下调。本文就齿垢密螺旋体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牙颌患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感染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感染情况及与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的异同。方法: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队列体检人群中,选取无牙颌患者27例(无牙颌组),根据年龄(年龄差≤5岁)、性别、吸烟状况及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为无牙颌患者匹配同一队列中不同程度的牙周病患者,分别为无或轻度牙周炎(轻度组)、中度牙周炎(中度组)和重度牙周炎(重度组)患者,每组27例。对108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牙周临床检查(包括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失牙数);并应用PCR技术检测其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纳菌( 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Td)、直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rectus,Cr)和变黑普氏菌( Prevotella nigrescens,Pn)的检出率及相对含量,比较4组受检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结果:无牙颌组78%(21/27)的患者中可以检出1种或多种牙周致病菌。其中Cr检出率最高[56%(15/27)],其他依次递减为Tf[44%(12/27)]、Pn[26%(7/27)]、Pg[22%(6/27)]和Td[11%(3/27)]。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分别有4、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同时,该3组中分别有3、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牙周致病菌检出种类数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其红色复合体(包括Pg、Tf、Td)检出率[均为96%(26/27)]也显著高于无牙颌组[48%(13/27), 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中红色复合体相对含量占5种牙周致病菌总量的比例(均为83%)显著高于无牙颌组(37%)( P<0.01)。 结论:无牙颌组中的大多数患者仍可检出牙周致病菌,但其唾液中的牙周致病菌种类与含量低于口内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械治疗同期口服抗生素对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龈下菌斑(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 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 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龈下菌斑(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龈下菌斑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5)。 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β防御素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人β防御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的人体自分泌抗菌肽,因其强大的生物学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人β防御素对口腔常见致病菌如黏性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变形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以及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其通过调节体内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抗炎作用,且人β防御素可能在促进组织再生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人β防御素与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种植体周围炎、扁平苔藓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疾病的研究.随着人β防御素在口腔方面的深入研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牙科材料用于临床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 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检测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福赛坦纳菌(Tanerella forsythia,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5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结果 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F.nucleatum在完全闭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1.4%、64.3%、42.9%和14.3%,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其中两组间P.gingivalis、T.denticol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完全闭塞组斑块中未检出,低于在重度狭窄组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完全闭塞组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7%、71.4%和64.3%,同样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F.nucleatum和A.actinomycetemcomitans(P<0.05).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A.actinomycetem-comitans、F.nucleatum、T.denticola、T.forsythia分布具有差异性.P.ginglvalis和T.denticola在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明显较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光活化消毒技术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光活化消毒技术(PAD)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牙髓-牙周综合征患者 5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 28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与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A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龈下细菌相对丰度、龈沟液炎症指标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牙周相关指标、龈下细菌相对丰度、龈沟液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龈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探诊出血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对于牙髓-牙周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PAD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牙周状况,抑制口腔细菌,改善炎症,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超声刮治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对慢性牙周炎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hs-CRP、MCP-1、MMP-1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超声刮治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对慢性牙周炎(CP)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CP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超声龈下刮治,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周康复指标、临床疗效及龈沟液中hs-CRP、MCP-1和MMP-13水平,牙周致病菌、骨代谢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和附着水平(AL)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更低(P<0.05).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hs-CRP、MCP-1和MMP-1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更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更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Ⅰ型胶原C端肽(CTX)显著低于治疗前,骨钙素(BGP)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CTX显著低于对照组、BG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刮治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CP可促进患者牙周组织康复,增强近期疗效,抑制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合成,杀灭牙周致病菌,调节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宏转录组菌种分类以及相关代谢基因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宏转录组,探究慢性牙周炎新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集龈下菌斑提取其中RNA,应用高通量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宏转录组进行分析,观察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明显与之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主要细菌共7种,占细菌总量的28.1%,其中文氏密螺旋体占12.4%、齿垢螺旋体占3.6%、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占2.8%、牙髓卟啉单胞菌占2.6%、普雷沃菌占2.6%、梅毒螺旋体占2.1%、中间普氏菌占2.0%,而螺旋体含量最高,为18.1%;与牙周炎发生关系密切的同源蛋白质家族中,最多的表达基因序列与细菌的翻译相关超过5000条;数量最多的基因数量集中于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通路上,有1149条与之相关;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相关的基因表达中,表达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相关结构域基因序列和糖苷水解酶基因序列多达43以及34,多糖裂解酶表达为0.结论 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基因序列高度表达.细菌感染机体后,细菌翻译活动占了主要作用,对于对细菌生长代谢起主导作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上,细菌则表现出对于普通的单糖、双糖相较于多糖更多的基因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齿垢密螺旋体糜蛋白酶样蛋白酶复合物及其致病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齿垢密螺旋体作为龈下菌斑红色复合体中的一员,与牙周炎症密切相关.其表面的糜蛋白酶样蛋白酶复合物(CTLP)是齿垢密螺旋体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CTLP参与介导了齿垢密螺旋体的多种致病机制,包括对组织细胞和组织蛋白的黏附及侵入,与其他牙周致病菌协同形成致密生物膜,产生细胞毒作用,破坏上皮屏障、侵入深层牙周组织,降解组织蛋白,调节宿主源性蛋白酶的激活,引发宿主的免疫调控紊乱,具有多方面的致病作用.深入研究CTLP,有助于诠释口腔螺旋体的致病机制,丰富牙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齿垢密螺旋体精氨酸激酶TDE2037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齿垢密螺旋体TDE2037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及纯化TDE2037精氨酸激酶蛋白.方法:以齿垢密螺旋体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TDE2037基因,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由T4 DNA连接酶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T-21a以及pET28a-SUMO,连接产物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并使用分子排阻预装柱提高蛋白纯度.结果:成功构建TDE2037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经测序与基因库(Genbank)的TDE2037序列一致,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融合蛋白由pET-2 1a-TDE2037表达形成包涵体;由pET28a-TDE2037-SUMO表达部分形成包涵体,部分为可溶蛋白.镍柱亲和层析法成功纯化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齿垢密螺旋体TDE2037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了重组融合目的蛋白,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