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面去釉改善下前牙"黑三角"的无托槽隐形矫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26岁,主诉上门牙间隙、下前牙"黑三角".患者全身状况良好,6年吸烟史,每日约1包烟,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临床检查:颜面左右不对称,侧貌稍凸,上下颌骨位置基本正常,颏部稍显发育不足(见图1).口腔卫生一般,牙龈龈缘稍红肿,牙石(+),恒牙列,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上下牙列中线基本一致,双侧磨牙关系中性,双侧尖牙关系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稍浅,11、21牙间有1mm间隙,上唇系带附着位置未见异常;下前牙轻度拥挤,牙龈较薄,根形明显,龈乳头退缩,邻接点根方外展隙形成黑色三角形间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半月-隧道瓣技术在引导组织再生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探索更微创、可靠、稳定的牙周再生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口内至少1颗前牙区患牙存在邻面骨内袋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试验组使用半月-隧道瓣技术,对照组使用改良保留龈乳头切口技术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牙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龈乳头退缩(papillae height loss,PHL)、骨袋深度(影像学检查中骨缺损的骨袋底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术后2周早期伤口愈合指数(early healing index,EHI)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PD[试验组治疗前后为(6.50±0.85)和(2.10±0.74)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6.60±0.97)和(2.40±0.70)mm]、CAL[试验组治疗前后为(8.70±0.95)和(4.00±1.15)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8.40±1.17)和(4.50±1.18)mm]、BI[试验组治疗前后为3.00(2.75,3.00)和1.00(1.00,2.00),对照组治疗前后为3.00(2.00,3.00)和1.00(0.75,1.25)]及骨袋深度[试验组治疗前后为(4.71±0.95)和(-0.20±0.85)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4.38±0.97)和(0.99± 0.80)mm]均有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L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2周EHI(1.30±0.48)显著优于对照组(2.10±0.99)( P=0.042)。试验组术后6个月骨袋深度改善程度[(4.91±1.18)mm]显著优于对照组[(3.39±0.95)mm]( P<0.05)。试验组影像学硬组织修复率(1.05±0.17)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4)( P=0.001)。两组治疗后PD、CAL、BI及PHL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安全、有效;该技术允许在骨缺损区进行过量植骨,可更有效地获得硬组织再生并可能获得更好的术后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需要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前或治疗中锥形束CT示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的患者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6.2±3.1)岁,共60颗患牙],使用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患牙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情况、龈乳头指数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60颗患牙唇舌侧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4、8 mm及根尖水平唇侧[(1.02±0.39)、(2.22±0.89)、(4.87±1.35)mm]及舌侧骨板厚度[(1.07±0.46)、(2.31±1.04)、(3.91±1.29)mm]均显著高于术前[唇侧:(0.02±0.09)、(0.06±0.21)、(2.71±1.33)mm;舌侧:(0.14±0.29)、(0.40±0.52)、(2.13±1.02)mm]( P<0.001)。其中在唇侧根尖水平及舌侧CEJ根方8 mm和根尖水平,中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53±1.2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7±1.24)mm,舌侧根尖水平:(2.66±1.49)mm]及侧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42±1.3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8±0.92)mm,舌侧根尖水平(1.94±1.15)mm]牙槽骨厚度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尖牙[唇侧根尖水平:(1.52±1.47)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1.17±1.09)mm,舌侧根尖水平:(0.74±1.37)mm]( P<0.01)。唇舌侧牙龈退缩程度[术前唇侧:(0.72±0.88)mm,舌侧:(0.80±1.09)mm;术后6个月唇侧(0.72±0.81)mm,舌侧:(0.89±0.21)mm]及龈乳头指数[术前:1.00(0.75,2.00);术后6个月:1.00(1.00,2.00)]术前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本组病例采用的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安全可行,该术式对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患者正畸治疗中下前牙牙周组织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牙槽嵴吸收的牙周炎患者上前牙龈乳头缺陷程度影响因素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有牙槽嵴吸收时上前牙不同程度龈乳头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且经治疗后牙周炎控制稳定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14例牙周炎患者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通过标准化临床图像及锥形束CT影像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邻接触点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contact point to bone crest,CP-BC)、邻面釉质牙骨质界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proximal cemento-enamel junction to bone crest,pCEJ-BC)、骨嵴顶水平的根间距(distance between roots,RD)、骨嵴顶水平龈乳头高度(height of gingival papilla,PH)、骨嵴顶水平颊舌向骨宽度(width of bone crest,BCW)等指标与龈乳头充满和轻中重度缺陷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充满率为28%(18/64),缺陷率为72%(46/64),其中轻、中、重度缺陷率分别为36%(23/64)、27%(17/64)和9%(6/64)。当CP-BC≥7.0 mm或pCEJ-BC≥4.5 mm时,龈乳头均为中、重度缺陷;而当CP-BC<5.0 mm或pCEJ-BC<1.5 mm时,龈乳头为充满或轻度缺陷。上前牙CP-BC与pCEJ-BC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2( P<0.01),线性拟合系数为0.93( R 2=0.659)。64个上前牙龈乳头不同程度缺陷时,其骨嵴顶水平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嵴顶水平BCW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增加,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BC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嵴顶水平PH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减少,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伴牙槽嵴吸收的牙周炎控制稳定患者的龈乳头缺陷率高,且主要与龈乳头根方骨嵴顶的吸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龈生物型对口腔治疗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龈生物型分为薄龈生物型和厚龈生物型。牙龈生物型有多种测量方法,包括视觉法、牙周探针法、锥形束CT法等,每种方法均有其特点。牙龈生物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牙冠形态、龈乳头高度、牙槽骨厚度及形态等。在前牙区,不同的牙龈生物型对口腔美学及牙周、正畸和种植治疗的预后均可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主要就牙龈生物型对口腔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壁保留技术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及对牙龈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保留根壁技术(SST)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牙龈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7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SST组(采用SST技术行上颌牙美学区种植, n=30)与即刻组(行即刻种植, n=45)。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区唇侧骨板厚度、红色美学参数(PES)、牙周探诊深度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吸收分别为(0.24±0.07)mm、(0.41±0.10)mm,均显著低于即刻组的(0.56±0.11)mm、(0.86±0.15)mm( t=14.12、14.41,均 P < 0.001);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PES量表中唇侧龈缘曲度、高度及颜色、质地评分均显著高于即刻组( t6个月=7.13、6.38、5.45、4.92, t12个月=3.43、2.92、7.50、6.25,均 P < 0.05),两组各时间段近中牙乳头及远中牙乳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SST组术后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为(1.21±0.06)mm,显著低于即刻组的(1.92±0.07)mm( t=45.49, P < 0.001),术后12个月,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SST可有效解决唇侧骨量不足问题,避免唇侧骨量吸收,在恢复唇侧牙槽突形态及软组织水平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即刻种植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引导骨再生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十年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牙根屏障技术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口内美学区软组织轮廓动态监测及美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牙根屏障技术(MSST)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后1年内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的动态变化,为评估MSST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MSST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1年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口内光学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进行多时间点虚拟轮廓重叠配准,于多个层面分析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轮廓变化,精确计算术后各时间点唇侧龈缘顶点冠根向变化量、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及唇侧软组织轮廓唇腭向厚度平均变化量,并通过粉色美学评分进行美学效果评价。结果:共纳入患者22例(22枚种植体),患者年龄为(40±13)岁(21~75岁),包括9例男性和13例女性,12个月的随访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2个月种植位点唇侧龈缘顶点冠根向变化量为0.08(0.07)mm,近中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为0.19(0.25)mm,远中龈乳头冠根向变化量为0.19(0.10)mm,唇侧软组织轮廓唇腭向厚度平均变化量为(0.39±0.09)mm,轮廓塌陷主要发生于龈缘根方2 mm内。种植位点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0.17±0.08)mm,种植体肩台根方1、3、5 mm处水平向唇侧牙槽骨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3±0.08)、(0.12±0.10)、0.04(0.17)mm。粉色美学评分为13.00(2.25)分,所有种植位点均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结论:利用MSST于美学区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12个月随访观察期内,种植位点唇侧软组织轮廓变化微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的风险因素及防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种植治疗时,若存在余留牙牙周感染、软硬组织缺损等问题,可能导致种植部位感染、龈乳头缺失、软组织退缩、与邻牙协调性差等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在种植治疗前应积极控制牙周感染;针对软硬组织不足问题,可通过牙槽嵴保存及软组织增量手术,尽可能改善软硬组织条件;针对咬合及邻牙协调性问题,常常需要牙周、正畸和修复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种植治疗后还应做好种植体和天然牙的定期健康维护。本文对这些风险因素及防控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